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谁是最可爱的人,消息,通讯, 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分类: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3.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4. 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新闻标题(消息) 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主标题 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引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常见的有三种方式: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 原因、气氛、方法等引出主题。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来引出主标题;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副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形式上为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 。概括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闻事实、目的和结论,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诱导读者进一步看下面的具体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是其特点。,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围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 、原因五要素。其在事件的叙述中,有时还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内容。,结语(有时可无)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它用于提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也可以用激励启发性的语言给人希望,发人深思,催人振作,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 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写了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新闻,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这篇新闻,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东方之珠”香港,香港会展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繁华的香港街道,浏览课文,按照刚才复习的新闻的一般结构,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导语:第1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主体:2-10段;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英国告别仪式的全过程。,结语:第11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整体感知,找出文中报导的事实 本文属于消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特写。其特点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思考:课文选取了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第一个场景,时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 地点:末任港督府 事件:彭定康降港都旗离府,(第3自然段),港 督 府,末任港督彭定康,文中一共写了四个场景,第二个场景,(第5自然段),时间:6月30日晚6时15 地点: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 事件: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降英国国旗。,第三场景:,(第八自然段),时间:6月30日子夜时分, 事件:易帜交接。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第四场景:,0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湾,消失在南海夜幕中。,(第十自然段),时间:7月1日零点40分, 事件:英人回国。英王储查尔斯及第28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回国。,导语: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1段),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背景:港督府变迁(4段插叙),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1段),4时40分:末代港督离开港督府,(210段),1.什么样的新闻标题称得上好标题?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新闻标题应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字面上是现实场景,写英国皇家游轮离开香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于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文本探究,2、将本文导语部分(第一自然段)改写为“英末任港督离开香港”,请与原文比较,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改写后,语言简洁了。但失去了原文的几个优点:形象地点明时间,突出这一历史时刻; 照应标题;点明主题。,探究一:品味背景材料 新闻报道中往往要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试找出课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在哪些段落里),如果不用这些背景材料,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文章的第4、7、11自然段。,合作与探究,例句1、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背景材料举例,例句2、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明确:这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如果不用这些背景材料,场景依然清晰,但缺少一种沧桑感和厚重感,削弱了主题表现的力度。 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的有机融合,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点。,品味语言 新闻中所用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 你从文中其它哪些语言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请简要分析。,明确: 第三段“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都旗帜从这里升起”是评价性语言。 其它语言如: 1、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 2、“不列颠尼亚”号与巨幅紫荆花图案的对比; 3、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这些都含蓄地告诉人们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课堂小结,1、本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四个特定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 2、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三次降旗与一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3、作者还善于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细节描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4、看似平静的语言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最后一次降旗仪式结束后,彭定康将离去。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都把镜头对准了港督府,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全过程,世人也都把目光聚焦在这里,等待着彭定康最后的离去,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镜头中末代港督神色黯然,降落的米字旗叠放在他的膝头,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并未驶离,而是缓缓地围着港督府绕开了圈子,如果你是现场记者,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该说什么,记者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凤凰卫视的解说词是“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诗人 港督府前车马稀,缓降慢别米字旗。 小号声中斜阳暮,细雨蒙蒙霸权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死亡墙” 。该墙因党卫军当年在这里随意枪杀囚犯而得名。,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门上的格言非常著名:“劳动意味着自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奥斯维辛集中营密布的电网,男人和妇女与儿童被强行分开,“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1944年春季,不知道何故,党卫队军士伯恩哈德.瓦尔特竟然得到允许,拍下了一火车匈牙利犹太人正被送往奥斯维辛的“白桦林”毒气室的情景。,“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一个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艰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被饿死的囚犯,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片,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焚尸炉,遇难者的鞋子,遇难者的遗物,“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部分死难者的照片,“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今天的“死亡墙”,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新闻的结构划分层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3段 导语 简要叙述奥斯维辛的现状 45段 背景 介绍过去这里曾是杀人工厂 615段 主体 参观者的感受 16段 结语 奥斯维辛现状,1、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可怕、惨绝人寰、恐怖,2、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问题1: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者的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参观,产生,观察,在文中找出参观者情绪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说明使的。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问题: 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1)内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这一切,物非人非,悲上加悲。 (2)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乃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作者内心汹涌澎湃。,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问题:课文中还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被打倒呢?,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讨论:,.“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思考: 本新闻曾获普利策新闻奖,为什么这样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获得如此殊荣?,生命的消亡毒气室、焚尸炉、成堆的头发、婴儿的鞋子、等待死亡的囚徒、绞刑地下室 生命的力量怒放的雏菊花、温和地微笑的姑娘的照片、明媚的阳光、一行行婆娑起舞的白杨树、追逐游戏的儿童,独特的视角,审美之所在,主题归纳,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流年终总结工作报告
- 甲型流感后护理查房
- 脚手架专项施工安全方案
-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公司级安全生产培训
- 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 《苹果里的星星》课件
- 美术机构教务工作总结
- 了不起的轮子课件教学
- 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与护理
- 15D501 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
- 加药装置技术规范书2014.1.16
- 水利工程中挡土墙的选型与稳定性验算
- 四年级语文下册看拼音写词语-田字格
- 重庆出版社综合实践四年级上全册教案
- 《先进制造技术》课件(全套)
- 花瓣凸台四方型腔铣削加工-数控机床毕业论文
- 一级建造师考试《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电子书
- 记承天寺夜游(王崧舟)
- CAD快捷命令to犀牛
-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