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doc_第1页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doc_第2页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doc_第3页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doc_第4页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 刘雅静 湖南旺旺医院超声二科,湖南长沙410016 摘要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该院xx年1月xx年3月间接诊收治并经病例证实的54例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胆囊恶性肿瘤患者B超检查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正确率。结果经B超诊断,54例患者中48例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诊断正确率88.89%,误诊6例,误诊率11.11%。胆囊恶性肿瘤声像图主要分为厚壁型,隆起型,实块型及混合型四种类型。彩色多普勒检查肿块内大多数显示高速高阻动脉血流信号。结论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信息,使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诊断更为准确。 关键词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诊断 R735.8A1674-074(5)01(c)187-02 作者简介刘雅静(1973.9-),女,湖南邵阳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妇产科超声,腹部超声。 作为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primarycarcinomaofthegallbadder,PCG)以其较高的恶化程度,较强的侵袭能力,而居胆道恶性肿瘤首位1。胆囊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6%3.2%,病程发展迅速,临床症状、体征没有特异性变化,病人就诊时多处于疾病进展期或者疾病晚期,治疗预后差,患者1年存活率仅20%,5年存活率5%。胆囊恶性肿瘤早期往往缺乏临床症状,只有不断加强对胆囊恶性肿瘤的影像学分析评价,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采取可靠的治疗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为了探讨B超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该研究对该院xx年1月xx年3月收治的54例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B超在胆囊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接诊收治胆囊恶性肿瘤的患者54例,其中男18例,女36例;患者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1.23.2)岁;患者入院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腹胀,一些患者出现呕吐、发热,40例患者既往有胆结石、胆囊炎病史,病程时间为0.54年,患者平均病程(1.30.3)年;所有患者经过B超诊断及手术、病理学证实为胆囊恶性肿瘤。 1.2超声仪器 采用西门子Antares,G6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05.0MHz。 1.3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前禁食8h以上。使胆囊达到最佳充盈状态并且肠道内群体最少,患者可采取平卧位,左右侧卧位,半卧位或立位,为观察目标的移动性,常需要迅速改变体位,对胆囊位置,形态、大小、囊壁厚度、局部异常回声、囊腔的回声级胆囊周围的异常状况仔细观察,同时检查肝脏、胆道、肝门区淋巴结是否有肿大等异常。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PEMS3.1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胆囊恶性肿瘤B超检查特征 按照胆囊恶性肿瘤临床分型,该研究将该组的胆囊恶性肿瘤分成厚壁型,隆起型,实块型及混合型四种类型。其中厚壁型有9例,隆起型有5例,实块型有16例,混合型24例。 B超检查表现为:隆起型:早期胆囊恶性肿瘤胆囊壁出现单发乳头状,蕈伞状或者结节状突入胆囊腔。多发生于颈部,且大于10mm。其中结节为典型表现,回声中等;基底宽,基底表面凹凸不平。CDFI显示病变内部有较丰富血流信号。厚壁型: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均匀增厚,颈部及体部的增厚最为明显,胆囊浆膜和粘膜层不光滑不规则或者回声中断(如图1左)。CDFI:病区多见沿壁走形的动脉血流信号(图1右)。实块型:多数为晚期病例,胆囊轮廓显示不清晰,回声不均匀,表现为不均匀性的实质性肿块,恶性肿瘤肿向周围浸润生长,使胆囊与肝脏正常界面中断或消失有时可见肝实质内浸润病灶(如图2左)。CDFI:肿块周边可见血管绕行,有的血管可伸向肿块内部,肿块型内血流信号异常丰富,且频谱中动脉多见(图2右)。混合型:同时具有壁增厚和隆起型声像图表现,此型最多见。 2.2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结果 该组54例患者B超诊断为胆囊恶性肿瘤者48例,检测正确率88.89%,误诊6例,误诊率11.11%。6例误诊患者中胆囊腺瘤2例,肝恶性肿瘤2例,胆囊泥沙样结石1例,胆囊腺肌增生1例。48例经病理学检测均证实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肿瘤按组织学分型显示为:鳞恶性肿瘤19例,腺恶性肿瘤26例,平滑肌肉瘤3例。 3讨论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是胆道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发病率逐年升高。因其临床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早期诊断率不到,患者往往一经确诊就已经是中晚期,影响患者生存率。学者文献报道显示早期的胆囊恶性肿瘤在实施根治术手术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够达到100%,但是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2。加强对胆囊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提高患者治疗疗效,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3.1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临床上对胆囊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还不是很明朗,其中局部机械性刺激、炎症感染、代谢紊乱及个体易感差异这些综合因素为公认影响因素。该研究统计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主要同下列因素相关:(1)年龄:4060岁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易感年龄段。该次研究中,患者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1.23.2)岁,同临床报道相符合3。(2)性别: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发病率性别差异明显,女性发病率高。该研究中,54例病例中,女性患者36例,是男性患者两倍。分析原因应该与女性怀孕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相关4。(3)胆囊炎与胆结石:有报道显示约3%4%的胆结石及胆囊炎患者会演变为胆囊恶性肿瘤。该研究分析其原因是因为胆结石及胆囊炎这些机械损伤及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使胆囊的黏膜上皮细胞出现增生而诱发了胆囊恶性肿瘤的发生。(4)胆囊息肉:当前多数学者认为胆囊腺肌瘤样息肉为引起胆囊恶性肿瘤的最危险因素。该研究因为胆囊息肉演变为胆囊恶性肿瘤的有8例,占14.81%。所有恶化病例均为基底宽、蒂粗的单发性息肉。因此临床中有此类胆囊息肉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3.2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对胆囊恶性肿瘤诊断率高,特别在早期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诊断中有一定优越性。由于胆囊恶性肿瘤早期没有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因此临床常被延误5-6。但是超声检查中的一些声像表现可以为胆囊恶性肿瘤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汪峰7采用超声诊断断胆囊癌48例,病理结果对照,准确率达到91.70%;李剑8研究发现B超检查原发性胆囊癌与病理检查诊断的符合率为88.57%。此次研究的54例病例中,48例经过病理证实,B超诊断正确率达到了88.89%,误诊率只有11.11%,与以上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B超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按照B超上的不同表现,胆囊恶性肿瘤可以分为厚壁型,隆起型,实块型及混合型四种类型。厚壁型:胆囊壁呈现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内壁线残缺不齐。CDFI检查可见沿壁走形的动脉血流信号。隆起型:胆囊内可见1025mm左右,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多自胆囊壁向胆囊腔突起,基底宽,基底表面凹凸不平,以蕈伞状或者乳头状为主。此种类型为早期胆囊恶性肿瘤的典型表现,CDFI检查可见病变区中小动脉及小静脉的血流信号闪现存在。实块型:B超表现为胆囊内出现不均匀的实质性肿块。CDFI检查可见血管可伸向肿块内部。综合分析CDFI检查异常主要出现在肿块型病例内。异常血流主要通过下列3种方式表达:(1)肿块边缘部位小血管绕行;(2)小动脉自外向肿块内部延伸;(3)肿块内部小动脉及小静脉血流信号闪现存在。同时还能够检测到高阻高、中速的血流频谱。该次所有病例检查都符合这些特征。混合型:胆囊壁增厚伴有乳头状或蕈伞状肿块突入胆囊腔,此型最多见。 可以说二维超声为胆囊恶性肿瘤诊断分型的基础,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可以为超声诊断提供更为有利的诊断依据。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对胆囊壁厚度还有胆囊腔中肿块及血流特点清晰显示,并可以对病变发展进行动态监测,安全无创,诊断价值高,当前已经成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耿诚,玉苏甫依米提,排祖拉,等.原发性胆囊癌143例外科诊疗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xx,31(7):602-605. 2张兰,王培军.B超、CT和MRCP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xx,31(6):59-63. 3陈宗静,施红旗,宋其同,等.45例胆囊癌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xx,33(6):475-476. 4于聪慧,姚军波,聂洪峰,等.老年患者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29例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xx,13(4):318-320. 5章瑞萍,温玲兰,王英.胆囊癌超声误诊21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