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学的技与道范文.doc_第1页
书学的技与道范文.doc_第2页
书学的技与道范文.doc_第3页
书学的技与道范文.doc_第4页
书学的技与道范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学的技与道范文 关键词:技与道;笔法;字法;章法;意境 苏轼在跋秦少游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这里就谈到了技与道的问题。简单地说,技就是技法,是书写的技巧;而道就是达到了一定高度的境界。不单单是书法,任何艺术都绕不开技与道的问题。 技比较好理解,道理解起来有点难。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可见,道是很高的准则,是万物之源。东方哲学都提到道。日本甚至比我们还要讲究,我们说书法、茶艺、武术,日本人说书道、茶道、武士道。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流传到了日本甚至传承得更好。 书法之所以不同于写字,就在于道。写字只是实用,而书法则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审美情趣,它要表现更加高远的意境,是属于艺术的范畴。我们评判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最终要落到它的意境与气韵上。可以说,道是书法追求的终极目标。 如果用最简单明了的思维来理解书法的话,可以把书法理解成是由笔法、字法、章法、气韵等几个因素构成的一种书写艺术。它最终要表现的是气韵与意境。这当中有技也有道,也可以说是在道的观照下的技的表达。道是目的地,技是途径。 明白了这层关系,学起书法来就轻松了。道是目标,是境界,是胸襟,是努力的方向;技是手段,是工具,是途径,是具体的练习。 我们可以把笔法、字法、章法看成是技的内容,虽然它离不开道的观照。在这三者之中,笔法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定武兰亭跋)真是一语中的。 笔法当自握笔始。苏轼在论书中指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还把王献之少时学书的故事进一步做了解释:“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其实,苏轼自己的握笔方法与当时人很不相同,五代之前,都用矮几作书,普遍用三指执笔法;北宋已用高桌高凳,普遍用五指执笔法,而苏轼仍用古法,所以有此一说。但他说的“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确实非常中肯。 赵孟頫所说的“千古不易”的笔法,包含了起笔、行笔、收笔等内容。按照一定的要求起笔、行笔、收笔,就是笔法。当然,这里面还有碑、帖之分。讲得通俗一点,笔法就是讲究笔锋怎么打开,怎么运,怎么收。 起笔分露锋和藏锋两种形式。藏锋分圆笔和方笔,方笔又有锐角、直角、钝角等角度。 运笔承接起笔,要处理好笔、墨、纸三者之间的关系。笔画的粗细是通过用笔的提按来完成的,墨色的浓淡是通过运笔的速度来完成的。基本上以中锋为主,偶尔也用侧锋。丰坊在书诀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正是这个道理。碑和帖运笔也不同,碑取自然、浑朴、淳厚、刚劲、大度,帖取清秀、美观、温润、典雅、生动、流畅、圆融、含蓄、高古,各有其法。 收笔大致分为回收和送出两种,除了是最后一笔,都要和下一笔呼应。既要变化丰富,又要自然合理,避免生硬。 结字应无定法,赵孟頫说“因时相传”。但有正和奇两种。初学者必先学正,然后窥奇。掌握了正,才能真正领会奇的妙处。如果不能学正而一味地追求奇,只能是误入歧途。一些人津津乐道的什么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统统是空头理论家无用的理论,无聊至极!虽然结字有时也讲究匀称、讲究主次、讲究呼应、讲究避让,但这些都是平时积累起来的随机应变的东西。如果写字时还想着什么“三十六法”“八十四法”“九十二法”,怎么下笔! 章法即“布局”,也称为“布白”。具体地说,就是字的点画、字与字、行与行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合理分布、巧妙安排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点画之间,字行之间的分布方法。章法也无成法可说。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雅园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这里所说的“平日留意”是一大法门。我们平时看到好的章法要多动脑筋,学会取法。比如徐渭的草书行行穿插、密不透风,黄道周的却又宽可放马,又是为什么? 时下有一种风气最不可学,就是为形式而形式。好好的一篇文章,一首诗,平白无故地留出许多空空,弄得鸡零狗碎。古人的法帖中另行抬头是有缘由的,有的是讳称,有的是对对方的尊称,我们平时读帖的时候要读懂它的内容。 如果说技是技法,是技巧;那么,道就是意境,是境界,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气韵。这是非常重要的,譬如人之有气乃活。其他艺术门类也很重视,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说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首先就提到了气韵。 境界的提升是要靠平时的修为,应该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我们所说的“书如其人”“文如其人”,它是和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相关联的。古人都很注重自身的修为,养浩然正气。但有时也强调顿悟,我们从古代书论中可以看到很多有关顿悟的例子。据说张旭观公主与担夫争道而悟笔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始得其神;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而师之;雷简夫闻“江声”而悟笔法;文同见蛇斗而草书长进;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不单是书法,其他门类也讲顿悟。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尚未能也。成连云:“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宿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近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滑崩澌之声,山林寂寞,群鸟悲号,怆然而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终,成连回,划船迎之而返。伯牙遂为天下妙矣。 这些说法,也不可全信。苏轼曾批评说,“世人见古德有见桃花悟者,便争颂桃花,便将桃花作饭吃,吃此饭五十年,转没交涉。正如张长史见担夫与公主争路而得草书之法,欲学长史书,日就担夫求之,岂可得哉?”(书张长史书法)要理解这个问题,了解一些虚和实的关系也许会有所帮助。 虚和实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审美中的相对性原则常常用到。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有”是载体,“无”反而成了功用,这里的“有”和“无”其实就是虚实关系。这种虚实关系对艺术还是有着启迪作用。中国画也一样:画龙,总要以云烘托它,很少画全龙的;山水画画云也是如此。龚贤在课徒画稿说:“山下白处为云,要留云之款式方才是云,云头自下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