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对思想教育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文化反思 在一定程度上说,目前,同质的、“全体一律”的思想教育左右着阅读教学。以“教文育人”作为思想教育进入阅读教学领域的理论支撑,以“好的阅读内容”来规定教者和学者“想什么”,以“分解的阅读方式”来贯彻、规范“怎么想”,这就使得阅读教学成为把每一个人都纳入同一的思想观念模式的思想教育过程。 “教书育人”被视为教育的一般原理,对阅读教学来说可以表述为“教文育人”(于漪),即通过对语文材料(主要指文章)的读解,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包括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信念以及伦 理道德观等内容。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属于文化的规范特征部分。思想教育正是社会通过对“思想”和“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双重控制,将特定的“思想感情”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感情”,将个体言行和思想纳入社会规范之中并借以整合社会、控制个体社会化的行为。 目前,作为文化规范特征的思想教育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语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已成为语文课堂最常见的景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明确和归纳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和接受既定思想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过程。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阅读教2 / 11 学 并非单纯的以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为目的,阅读教学在思想教育的要求下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形变或者异化。下面我从三方面来分析这一点。 (一)“育人”阅读教学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语文教学理论界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其中以言语教学为标志的语文教学理论思潮对于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性质的研究,使得人们不再仅仅出于功利的要求、善良的愿望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人们对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问题进行了更为理性的研究。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附带功能”这 一观点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界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育人”并且把思想教育作为阅读教学目的或者最重要的任务,这种看法也许正受到语文教学理论界对它最后的清算。但是,多少年来,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或多或少地就是这样一直搞下来的,而且也将随着文化发展的惯性继续地进行下去,当然或许会减淡若干单调、僵化的色彩,或许又将有新的调整和形变。 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阅读教学历来具有极其突出的“育人”特征。在中国中古形态的圣化社会,阅读教学就是经义教学,培养“传圣人之道”“代圣人立言”的官吏及维护教化人士。中国古代非常强调“文教” “诗教”,强调通过阅读教学进行3 / 11 人格培育和道德修炼。中国进入现代社会阶段后,虽然语文教学在分科教育影响下从经学的附庸中独立设科,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教学从来就没有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当作阅读教学的目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非常强调在阅读中“育人”。在阅读中“育人”,一直是中国文化对于民族、国家、社会生存和发展总体设计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是对人才“质量”尤其是人才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性设计。 进一步地说,中国文化对于“育人”要求非常单一,即要求人们的“思想”是同质的、全体一律的。具体到阅读教学中, 在中国中古形态的圣化社会,这种经义教学培养出来的“传道立言”、维护教化的士人相貌、脾性虽各各分殊,思想却惊人的雷同。应当说,这是圣化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所决定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不过是已有之“道”的传导之“器”,“我”既要按圣人之想来想,也要完全按圣人立论过程来立论,“我”的思想不过是“圣人”的复制品。进人现代社会,从现代语文教学中所体现的思想教育情况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设计规格也很单一。从目前情况看来,这种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国家、民族、集体,而较少考虑到个体。有概括性、代表性的说法就是“又红又专”,其中“ 红”即所谓思想教育内容。历史虽不断变化,“红”的内涵也或损或益,但总体上变化不大。在阅读教学中,社会控制仍以将4 / 11 文化分子培养为同一规格的人而努力。在实际教学中,个性从来就没有成为考虑的中心要素。 或者说,在阅读教学培养单一规格、单一“思想”的人才仍是目前中国文化“思想教育”的主流。这种单一规格的“思想”设计,乃是围绕“如何使中华民族兴旺发达”这一压倒性主题而展开的。中国文化自 19 世纪受西方工业文明的进逼后,就特别强调“救国救民”“富国强兵”的道理,中国文化中政治动员也得以空前强调,一切都要与此目的有关。在此 文化背景下,语文教学自然不例外,因为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凝集在民族语言之中。大家热心这些道理,政治宣传,“开启民智”,把语文教学中心目的挤至边缘,语文教学与政治动员紧密相关,以至于变成某种程度或全面的“政治课”。这是阅读教学在思想教育影响下新的形变和异化。 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以民族、国家利益为至上,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的存在价值和需要,其极端的情况就是个人无条件地服从国家需要,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以成就国家民族利益,就像一直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毛泽东的纪 念白求恩一文所宣扬的“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的人。这种“思想”内涵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往往也因其理想色彩的高远而不易落到实处,在文化世俗化变迁的环境中那就更不易落到实处,而要强行5 / 11 将这种“思想”灌输到文化分子的头脑和心灵中去,往往适得其反。 如果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果真能完美地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经过这种思想教育塑造的人可能是什么样子呢他有些法定或者公认的“思想”,当然并不复杂,例如他认为生活中真善美始终占主流,假恶丑终会被战胜;他的“思想”主要是用作道德判断或 者政治立场的识别而存在的,譬如他经常会说,“你的思想是不是有点灰暗不健康”,或者“你站在跟人民对立的立场上看问题了”。他也可能作一些思考,但其思维模式无疑是固定的,推理程式化,有教条化倾向,任何人事,他也许会用阅读教学中千万次用过的句式:“通过表达了反映了赞扬了批判了”来进行概括总结。他如果能写文章,开口提笔往往就是“我们”如何如何,看不见个人独立思考的影子,他成了一个硕大无朋的“大我”在代社会立言。他惯于接受既定的“真理”,崇拜权威。他是最听话的,不幸也是最盲目的。他对自己缺乏自觉自主 意识。他好做是与非的评判,但他却从不怀疑自己判断的依据,也从不怀疑自己。这样的人似乎并不能承担民族生存和发展重任,就连社会文化变迁所引进的生活激变他也不能适应这种激变所需要的智慧、勇气和负责精神,在这样的“思想教育”中似乎很难培养出来。 以国家名义对中国文化分 子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总体设6 / 11 计,把每一个人都纳入同一的生活模式和思想模式中,这是一种政治浪漫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极端简单化的处理。通过阅读教学来“育人”,其实质就是将社会文化规范特征涵化为个体身心和言行中的过程;在这种同一规格“思想”的总体设计中,语文教学与之相适应,也在为把每一个人都纳入同一的思想观念模式中去而努力。这就常常使阅读中出现漠视阅读主体的现象,所谓“读中无我”,使阅读教学更多地成为社会规范特征传授的过程,而非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从阅读教学内容、读解方式上可以得到更为深切的认知。 (二)“好” 的阅读内容 一般说来,对阅读材料(主要指课文)有两个前提要求:首先是思想内容好,其次是语言文字好,即所谓“文质兼美”。翻开任何一本语文教材研究的著作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论述。其中“思想内容好”就是为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的要求而规定的,有时候将这“好”又具体表述为“积极健康的”“正确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或时代发展潮流的”等等,它的对立面就是“消极不健康的”“落后的腐朽的”“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或者时代潮流的”。前者以肯定的形态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后者以否定的形态进人语文教学领域,构成“思想内容好”的一体两面。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这“好的思想”内容给找出来,所谓归纳、总7 / 11 结出文章中心思想。进一步地说,明确和归纳中心思想也非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将这所谓的中心思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成为自己看问题的方法和观点,成为自己为人处事的信念和道德准则。所谓学文即学道,披文入道,因文悟道,这“道”成为学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被称为“好”的思想内容是根据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标准而做出的判断。因此,好的“思想”是经过选择的思想,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每一文化、每一社会要将其崇尚的“思想”(世界观、价 值观、伦理道德观等)传递给年轻的文化分子,都要对教材的“思想”进行严格的选择。所谓让年轻文化分子面对人类精神资源中优秀的部分(包括文章),就是选择后的“优秀”。目前,语文教学所用的教材亦如此,它通过选文、编排、注释、删改等对“思想”加以筛选、甄别、改造、控制,相对来说,“思想”呈现高度的同质性。例如:假如“大公无私”是一重要的思想的话,课文就要通过各色各样的文体和其他方式反反复复地申述着这一思想。 好的“思想”也是经过加工的思想。自 19 世纪中叶以来,汉语言中己渗透着从西方文化所吸收的“思想”(如“民主”“ 自由”“平等”“个性”等价值观念),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如“权威”“不自由”“等级”“全体性”)相冲突,往往构成“思想”的两极或者多极。这些“思想”在8 / 11 进入教材的过程中,往往要经过加工处理,使其呈现高度一致的一元的面貌。这种加工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删削,或者在阅读中对“思想”添加价值预设来实现的。例如,曹禺的戏剧雷雨进入教材就突出了阶级斗争的主题,鲁迅的孔乙己被解读为反映科举制度的罪恶。 好的“思想”也是不容置疑的思想。一般来说,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因其特殊的地位,其思想内容本身是不容置疑的。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就是将这文章的思想完整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教育”。它所传达的政治信念、道德信念是被先定为“积极健康的”“正确的”等等,它所要求于学生的,也是受到所谓的“正面教育”。 如果说,这些“好的思想”在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尚能被大家所接受,那么,在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中,这些一元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不容置疑的“思想”及其信条似乎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而显得格格不入。语文教学有思想教育的功能,但并非这种功能一定会起作用,换句话说,语文教学这种思想教育功能的实现有赖社会文化环境。在价值一元的文化 中,当思想教育内容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相协调时,当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社会文化分子只能反复接受同质的思想刺激时,这种思想教育的功能会实现;当思想内容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相违离时,这种思想的功能就不会实现,于是思想教育就徒有其表现形式,大家慑于道德、9 / 11 政治威权而不表示自己的反感,或出现口是心非的局面(伪圣化和虚假表达)。这个时候,道德成了“舌上辞令”,写作文表白自己要“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义正辞严,很有激情,是道德家的派头,但在生活中却是另一副嘴脸:“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虽然好但是“爱莫能助”, 只能悄悄走开。 以“好的思想”来要求阅读内容,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内涵。也就是说解决了思想教育“学什么”的问题。事实上,“阅读教学”与“思想教育”是两个领域的活动,以思想教育内容来决定或者取代阅读材料的内容,从理论上来说是思想教育与阅读教学的错位。也许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既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更不能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三)分解的阅读方式 如果说古人以笼统的整体为主的学习方式进行阅读活动,那么自现代语文教学诞生以来,分解方式即成为了阅读的主要方式。目前社会对这种分析讲解的阅读方式展开了批评,认为这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但是如果不能从理论上说清楚为什么分解方式会成为几十年来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那么也就不能对这种阅读方式有明晰的认识。现在,我试着从文化角度来分析。 前面说过,社会既然赋予阅读教学以思想教育任务,又为阅读教学选择了“好的思想”,那么要想把这“好的思想”10 / 11 涵化到年轻的文化分子身上,似乎就只有采用分析讲解的方式。何以如此? 根据现代接受美学理论,人对于文本可以有多种读解。尤其文学作品具有读解的多义性,甚至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和模糊性。那么,这样的阅读就不能必然得到被规定要达到的“好的思想” ,例如读项链,要想得出“批判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结论就不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如果读解出“慨叹人生命运无常”的结论,虽有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缆工考试题及答案
- 登高证考试题及答案
- (正式版)DB15∕T 3226-2023 《液化天然气单位产品电耗限额》
- 多平台用户信息整合工具
- 养老护理实操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 大学民歌考试题及答案
- 文化传播推广效果承诺书5篇
- 往日的点烁星光の我愿意一生都在歌唱300字10篇
- 内部协作规定协议的指导
- 公司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与指导手册
- 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考物理真题含答案
- 数字健康行为干预-第1篇-洞察及研究
- 2025至2030年中国核辐射探测器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 酒类小作坊管理制度
- 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
- 党性主题教育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 T/CECS 10348-2023一体化净水设备
- 骨科与麻醉科加速康复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共识
- 打造卓越电信网络-优化技术引领业务增长
-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解读
- 设备维护保养与维修操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