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1页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2页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3页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4页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2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学 内 容 5 古诗词三首口语交际 习作二 6 冬阳 童年 骆驼队回顾 拓展二 7 祖父的园子 8 童年的发现 9 儿童诗两首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通入情入境地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2、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一些表达方 法。 3、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4、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的生活。 教 2 / 22 学 重 难 点 重点: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难点: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课 时 划 分 5 古诗词三首( 2 课时)口语交际 习作二( 4 课时) 6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2 课时)回顾 拓展二( 1 课时) 7 祖父的园子( 1 课时) 8 童年的发现( 2 课时) 9 儿童诗 两首( 1 课时)共计: 13 课时 复 习 要 点 及 时 3 / 22 间复习要点: 1.复习本单元所学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积累好词佳句。 复习时间: 早读、随堂进行。 5、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 2、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思路:以第一、二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想,第三首词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在体会相同情感的同时,感受语言,揣摩表4 / 22 达方式的不同。 五、教学准备:了解诗人的生平资料。 六、教学时间: 2 课时 七、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牧童舟 过安仁,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想像、研读所描绘的情景,并能写出来。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学习环节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批注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 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5 / 22 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 “ 牧、蓑 ” 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 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 草铺 /横野 /六七里,笛弄 /晚风 /三四声。归来 /饱饭 /黄昏后,不脱 /蓑衣 /卧月明 ” 。 4、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说说 “ 铺 ” 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说说 “ 弄 ” 字又表现出怎样的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扬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表达出来了。) 这里的 “ 六七里 ”“ 三四声 ” 是不是确指的数字?(为了突出草原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6 / 22 他躺在月夜的早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的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 月夜的景色,想好好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理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6、说说自己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你的体会: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感到宁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童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对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 记住这个牧童,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回忆学过的儿童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2、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同桌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 “ 蓑 ” 字的读音和写法) 3、指名读。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学生反馈并质疑。 7 / 22 4、学生朗读诗句,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 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2、介绍作者,复习作者的其他相关古诗。 (二)自读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3、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1、学生从作 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学生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8 / 22 3、交流不理解词语的意思。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4、交流诗意: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怎么理解 “ 怪生 ” 这个词?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老师加以点拨: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9 / 22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拓展作业) 1、自由读诗,感悟诗中描述的情景。 2、全班交流。( “ 怪生 ” 是 “ 怪不得 ” 的意思,还包括了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 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3、感情朗读,诵读古诗。 4、交流课外搜集其他的描写儿童的古诗。 板书设计: 第 5 课古诗词三首 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舟过安仁: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快乐美好的童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清平乐 .村居,了解有关 “ 词 ” 的情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词意,想像课文描绘的田园生活,感受其美好,并能口头阐述。 教学重点: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批注 10 / 22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 清平乐 ” 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 “ 长短句 ”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 清平乐 ”的 “ 乐 ” 要读成 “lue” 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 村居 ” 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 “ 农村闲居的人家 ”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1、学生从长相思入手,回忆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对作者生平及作品 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二)初读,正音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此来指导本节课的学习。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这首词要读好,读正确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在形式和时间上确保学生读通,读熟。) 11 / 22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 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体会。 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呢?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配乐朗读。 1、学生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重点词语解释: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 音同 “ 无赖 ” ,这里指顽皮、可爱。 3、全班交流诗意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12 / 22 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 “ 茅檐低小 ” ,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 “ 溪上青青草 ” ,这户人家翁媪之间 “ 醉里吴音相媚好 ” ,大儿 “ 锄豆溪东 ” ,中儿 “ 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 “ 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 热爱、向往、羡慕。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13 / 22 (五)、 布置作业: 1、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4、拓展诗词。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想象,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想象,感受诗词的意境。 3、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5 课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教学反思: 第 6 课冬阳 童年 骆驼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4 / 22 2、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四、教学思路: 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 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五、教学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六、教学时间: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了解作者围绕课文写了哪些事情,体会作者童年时骆驼的关注。 教学重点: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 教学过程: 15 / 22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批注 (一)解释课题引入: 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 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 “ 我 ”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学生将三个词语联系起来,产生联想。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 教师总结,出示: “ 冬阳下的骆驼队 ” 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 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 1948 年举家迁回台 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三)初读课文,步入童年 16 / 22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嚼 ” 字和 “ 禁 ” 字的不同读音。 3、指名读课文。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 1)看骆驼咀嚼。 ( 2)看骆驼脱 皮毛。 ( 3)关于铃铛的遐想。 ( 4)怀念骆驼队。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全班汇报、交流: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 (四)、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17 / 22 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 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 不是的 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 我 ” 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 “ 充满 ” 而不用 “ 有一个 ” ? “ 充满 ” 说明什么? (说明 “ 我 ” 常常在想这个问题。说明 “ 我 ” 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 因为太不整齐了。 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18 / 22 “ 我 ” 很关心骆驼。 “ 我 ” 很喜欢骆驼。 “ 我 ” 很善良。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作业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1、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交流对重点句子的体会: “ 我 ” 观察很仔细: “ 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 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 “ 我 ” 看的时候很投入: “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 “ 我 ” 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 “ 我 ” 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3、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 我 ” 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 我 ” 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19 / 22 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 我 ” 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深入阅读,感受作者对童年深深的怀念之情。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激发热爱童年,珍惜童年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批注 (一)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找出句子读一读。 3、引导学生理解 “ 童年一去不还 ” 和 “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 (童年 “ 一去不还 ” 是因为 “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 ” ,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 “ 我 ” 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 “ 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 ,这个 “ 童年 ” 是指童年时20 / 22 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 “ 我 ” 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4、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1、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感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