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古诗教学仍须“抑扬顿挫”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古诗教学仍须“抑扬顿挫”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古诗教学仍须“抑扬顿挫”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古诗教学仍须“抑扬顿挫”_第4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古诗教学仍须“抑扬顿挫”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古诗教学仍须“抑扬顿挫”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古诗教学仍须“抑扬顿挫” 作者 /刘敏威 抑扬顿挫,指声音起伏动听、悦耳和谐,多形容读书声、说话声,也常被用来描述文章的特点。宋代陈亮在复杜伯高书中说:“两赋反覆不能去手,意广而调高,节明而语妥,铺叙端雅,抑扬顿挫,而卒归于质重。”鲁迅的藤野先生中也有这么一句:“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抑扬顿挫”一词,“抑”指声音降低或收抑,“扬”指声音升高或扬长,“顿” 即停顿,“挫”本义指摧折、折断,这里引申指声音的断挫、急促。对于古诗而言,因有其规范的平仄声律,遵循“平长仄短入挫”的传统吟诵规则,抑扬顿挫的乐感被突显。但自从白话文盛行,否定了声韵的意义后,吟诵之美便从中国的课本和课堂上消失了。其实,古代的诗歌,原就是吟诵着创作的,所以有屈原“行吟泽畔”,刘勰则“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杜甫是“新诗改罢自2 / 5 长吟”。传统吟诵,本就是古诗创作、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吟诵,使诗的音义与字义相结合,方能真正体悟出完整的古诗含义。 “抑扬顿挫”地吟诵时,有些字音拉得很长 ,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于是诗的音义也就突出了,表达出更内在更丰富的情感。如,我引导学生品读红楼梦中石上偈这一首七绝时,采用吟诵方法,一下子就让学生品味出了字面未表达出的作者的深层情感。 石上偈这首诗的内容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用的是下平的“一先”韵。“ an”韵,常是用来表达深情的,这里所表达的正是深深的激愤、悲叹之情,所以这里三个韵字“天”“年”“传”要拖长音吟诵,重点突出。另外,按 “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这首诗要拖长音读的字还有:材、苍、尘、前、谁、奇。 第一句里,重点拉长的音就是“材”、“苍”、“天”。屈原满腔悲愤中有“天问”,而这里不正是曹雪芹式的愤慨的“天问”吗 “苍天”啊,你为何看不到我的“材”呢?“材”、“苍”、“天”三字的拉长突出,明确地表达出了作者3 / 5 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悲叹。“无材可去补苍天”一句,从字面意思看,指“我”没有修补苍天的才能,这是自惭。但用吟诵的方式却读出了作者的真正意涵 这是怀才不遇的自叹,这是不随俗流的自傲。第二句读时重点突出的是“尘”、“ 年”,说明作者红“尘”碌碌,已浪费这么多“年”了。这是虚度年华的慨叹。第三句拉长读的字是“前”,则是说明对于幻形人世的石头来说,这是它的身前身后事,但对于曹雪芹来说,这里所讲的正是他的身“前”事。 (教学论文 )末句吟诵时需拉长音读的字是“谁”、“奇”、“传”,这样读表明了作者虽是迫于当时的社会而说这只是一个虚幻的故事,其实他是多么希望有知音啊,有“谁”能理解他的真意,能把这个“奇传”流传? 再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为例:“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也是一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依“平长仄短”的方法来读,正与前一首石上偈一样,相应位置上的字要拉长吟咏。这里需拉长音读的字是:第一句“怜”、“苍”、“苔”,第二句“扉”、“开”,第三句“园”,第四句“枝”、“墙”、“来”。我带着学生这样吟诵了几遍以后,一学生说: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是那么地“怜”爱“苍苔”;站在门外,他是多么希望园“门(扉)”能“开”啊;后来,虽只看到一“枝”出4 / 5 “墙”“来”的杏花,但在作者的心里,已有满“园”的春色。 这样的吟诵,真正体现了音义与字义的有机融合,而使诗的韵味更浓了。正如课标研制核心专家方智范教授所说:“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办法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人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抑扬顿挫”地吟诵时,顿挫感尤其突出,这就能表达出停顿时或表转折或示压抑或指期待等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言外情、音外意,表达出断挫时或断然决绝或跳跃轻快或幽咽急促等的入声字所传达的别样涵义。现在的普通话中,已没有了人声字,这也就使现在的古诗朗读缺少了顿 挫之音,于是也就缺少了顿挫的节奏之美、音律之义。而用吟诵的方法,则能还原这种美、这层义。 还是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来说。诗中有一句千古佳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其实前人早有类似之句。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给这句注出了前人相似的诗句,如唐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宋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句5 / 5 呢?除了意思灵秀外,当然还有音韵的魅力。这里“一”、“出”是两个人声字,断音顿挫,前者“一”表示一枝之少、之俏,后者“出”表示伸出之动感、之鲜明,让人 有眼前一亮之感。如果换了两个不是入声的字,如“几枝红杏过墙来”,少了顿挫,就没有了这种意趣。而且这里的“一枝”与前一句的“满园”也形成了鲜明的映衬,字义上用“一枝”来衬托出“满园”的春色,字音上,“一”的断音顿挫也是与“满园”的悠然绵长相映成趣。这样,“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能超过前人而千古流传,也在情理之中了。再说说柳宗元的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