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读碑窠石图》和《阿尔卡迪亚的牧人》.doc_第1页
浅析《读碑窠石图》和《阿尔卡迪亚的牧人》.doc_第2页
浅析《读碑窠石图》和《阿尔卡迪亚的牧人》.doc_第3页
浅析《读碑窠石图》和《阿尔卡迪亚的牧人》.doc_第4页
浅析《读碑窠石图》和《阿尔卡迪亚的牧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读碑窠石图和阿尔卡迪亚的牧人 文/吴卫平 【摘要】一个时代应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画家和艺术作品。李成、普桑是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伟大的画家,他们的代表作品读碑窠石图和阿尔卡迪亚的牧人对观众来说,同为读碑情景,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这不得不令人好奇和深思。本文通过他们的生平经历、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说明两位艺术家的伟大之处,以及对我们当今艺术创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成;读碑窠石图;普桑;阿尔卡迪亚的牧人;绘画思想;绘画风格;艺术特点 一个时代应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画家和艺术作品。李成是五代后期北宋初期最伟大的山水画家,而普桑却是17世纪最伟大的法国古典主义画家。但是,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其艺术特点还是有不同之处,现在就结合画家的成长背景对他们的代表作读碑窠石图和阿尔卡迪亚的牧人作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李成(919967)是唐朝宗室后裔,后来因为五代战乱,举家迁居到山东营丘,人称李成为“李营丘”,齐鲁大地原野的自然环境给关中的李成新鲜而深切的感受,使他在画面形式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他师造化,用我法,开创了画枯藤寒树的“蟹爪”法和画山石的“卷云皴”法,画面明快透亮,有“烟峦轻动”之感,开启一代新的画风,后人把李成、关仝和范宽合称“三家山水”。可以说后世凡有成就的大画家都多少受到其艺术的熏陶,比如燕文贵、郭熙等人。 李成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他重视感受生活,独抒性灵,不趋附达官贵人审美爱好,“学不为人,自娱而已。”情感上多流露出伤感和孤寂,反映出五代战乱中无法实现理想但又无可奈何的情绪,其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被誉为“古今第一”。 “李成作画善用淡墨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虚旷的空间,以活脱的笔致画出寒林的情态,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景色抒发胸襟。”因此,“李成的画给人以清刚、淡雅的美感。以气论之,则其气是清气;以韵论之,则其韵是淡韵。” 读碑窠石图(图1)采取平选法构图,中景:一乱石丛生的小土坡上生长着几棵大枯树,在树的右后方屹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碑前有一老一小两个行人;近景:写低矮斜山坡,山脚地面浑厚阔达;远景:为起伏迷蒙的小山丘,小山丘后面似乎还有空旷绵延无际的原野。在艺术表现上,画家先用细劲的线条勾勒山石树木,然后淡墨皴写,层层加深,墨色滋润,苍茫浑厚。画中物象造型精当,严于裁剪,水墨沉雄文秀,在一片冷冷清清、萧疏的荒野上,一位骑着骡的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一手持木杖的书童牵引下,仰望着巨大的墓碑,古碑下的神龟昂首望着来人,人物沉浸在静静的哀思中,给人以悲凉、肃穆感。图画见闻录说此画“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画中,巨大质朴的石碑在荒寒气象中显得特别沉重,或许是因为碑上诉说的兴衰历史增加了其沉重感吧!我们现在已经看不清老人面部的表情,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他看到这兴衰往事时的神情,又或许这正是画家本人的化身,正在感叹自己的命运。李成是由五代入宋的李唐宗室后裔,对唐朝有一种很深的怀旧感,他一直也认为自己是大唐人,然而毕竟时过境迁,那块大型墓碑或许就是唐王朝已经灭亡的见证,可是无论如何画家对唐朝的惋惜和留恋之情是挥之不去的,萧疏凄凉的画面也正好印证了画家此时此刻的心境和人生状况。画中,尽管老树叶已凋零但不失苍劲和坚挺。 “李成的画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推崇备至,除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画面营造的幽美气氛外,还跟他不畏权贵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 普桑(15941665),全名尼古拉斯普桑,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古典主义画家,也是西方美术史上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普桑从小就喜欢画画,并且表现出了画画的天赋。1612年,18岁的普桑去了巴黎学习。他在巴黎期间,有幸结交了意大利诗人马里诺,在马里诺的鼓舞下,1624年,30岁的普桑来到了心驰神往的意大利,普桑在罗马期间十分注重对古典文艺理论的研究,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不过,初到罗马的普桑,正是巴洛克风格盛行的时期,他的绘画风格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但是很快,普桑就厌倦了巴洛克的热闹,开始思考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家具有水一样的特性,总是在流动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1629年,35岁的普桑创作的诗人的灵感是其绘画风格的转折点,他放弃了巴洛克艺术的强烈对比和激情,画面给人以宁静和崇高之感。 16301640年,是普桑个人艺术风格完全成熟期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在这期间,他带着幽古情思经常去罗马郊外走走。1640年,46岁的普桑已经很有名气了,画也特别受人喜爱,在首相黎塞留和国王路易十三的再三邀请下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法国,可是由于普桑很难融入宫廷生活,1642年的秋天,他返回到了罗马。16401650年,普桑创作了很多圣经、神话题材的作品。1670年起,进入晚年的普桑,疾病缠身,不过,他还是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创作了绝笔之作四季风景组画。 “普桑有句名言,大意是:只有对生命进行沉思,才能在遭受命运的打击时,巍然屹立和不屈。”阿尔卡迪亚的牧人(图2)可以说是以这句名言为主题的形象的再现。 阿尔卡迪亚传说是希腊神话中的纯净乐土,它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地区,在文学作品里,那儿是牧歌田园式的天堂:在这儿,牧羊人放牧羊群,生活幸福快乐,一片祥和。画中人物活动在一片既古老又明丽的南欧田园式风景中展开,三个牧羊人头戴花冠,手持牧杖,围绕着大石块砌成的墓碑,他们看着碑上的文字好像在讨论什么,仔细辨认,墓碑上用铭文清楚地写着“甚至在阿尔卡迪亚也有我”,这里的“我”是指死神,几位牧羊人对此疑惑不解。“思想的烙印反映在普桑的作品中,弥漫着浓浓的忧思。”右边的一个男子正指着墓碑上的文字望着身旁的牧羊女,希望她能给出解释,牧羊女身穿金黄色的上衣和蓝色的群裤,她体态悠然,并没有对这墓碑以及上面的文字感到惊恐和慌张,她像一位高贵的公主,也象征真理的女神,牧羊女与最左边的伙伴静静站着,其眼神与读碑文的两个人的眼神像一个“V”字形,有着鲜明的呼应关系。画中,天空晴朗,白云悠然,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大地,树叶茂密,正随风摇曳,主人公亦人亦神,风景亦真亦幻,在淡淡的、金黄的色调里,画家构成了一幅静谧、庄严的画面。严谨的构图、敦实的造型、沉着的色彩和画家怀旧的心情,淡化了画面的悲剧和恐怖气氛。作品悄无声息地诉说着这样一个真理:在历史的长河里,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欢乐也好,痛苦也罢,那些都是过眼烟云,而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当前的时光。 通过这幅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普桑“他在艺术上具有罕见的思想深度,对理性的崇拜与对崇高、单纯的向往。”“普桑的艺术对后来的法国艺术家有很大的影响,受他影响的人有大卫、安格尔、塞尚等。塞尚说,我每次从普桑那儿回家,我便更了解我是谁。” 虽然都是读碑图,可它们还是有区别的:第一,艺术媒介不一样。读碑窠石图是在宣纸上用水墨作画,淡墨作皴,苍润浑厚,而阿尔卡迪亚的牧人是在布上用松节油和矿物质颜料作画,较能真实细致地表现对象的形貌和质感;第二,构图不一样。李成采用的是平远法构图,山石树木在画面中占有突出位置,人和驴如“豆马寸人”,而普桑采用的是焦点透视构图,人物处于画面中心,人物和风景都有严格的比例大小,是完全写实的;第三,用色不一样。中国传统绘画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认为“运墨而五色具”,主张“墨分五彩”,力倡天真清新的风格,因此读碑窠石图是靠墨与水的比例形成不同墨色来“随类赋彩”的,而西方绘画主要受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影响,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要有“真实美”,阿尔卡迪亚的牧人采用的是颜色已经明朗的矿物质颜料直接融合松节油作画,而且还可以将两三种颜色调和在一起作画,以达到对象的真实感,颜色虽沉着却很丰富艳丽;第四,画面感受不一样。读碑窠石图意境清幽而又荒寒萧索,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而阿尔卡迪亚的牧人画面宁静和谐、庄重典雅;第五,文化背景不一样。李成生活在五代和北宋时期(主要是五代时期),五代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是人们的思想却很自由,“玄学”得到极大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新的山水皴法。宋代的统一结束了五代的战乱,恢复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过禅学、道学、佛学也在不断发展,理学此时也开始兴起;普桑成长在17世纪的法国,是欧洲最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虽然也建立了法兰西艺术学院,不过所有的文学艺术创作都要歌颂国王、为宫廷服务,从而推动了官方推崇的庄严、宏大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普桑是法国画家,但是他的一生主要是在意大利罗马度过的,其画风深受意大利古典文艺思想影响。 尽管读碑窠石图和阿尔卡迪亚的牧人是不同的画种,出自不同的画家之手,但是画面至真至美,毫无做作、浮夸,情景交融,充满了哲理思考,传递给观赏者一种岁月沧桑、人生苦短的感想。放眼当今艺术创作,几乎都以市场为导向,很多艺术家在面临生存和个性的抉择时,放弃自我,从而也迷失了自我,纵使当今有些所谓的知名艺术家混得有声有色,然而历史是最好的证明,只有经过历史的检验、岁月的洗礼、大浪淘沙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艺术作品才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它们不会随着时间久远而贬值,相反会愈加升值。伦勃朗的作品夜巡,以及布莱克、梵高、弗里德里希等人的绘画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作为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都应该明确一点:市场价值只不过是艺术品表面的商业经济价值,而决定一件艺术品价值高低的却是艺术价值,因为艺术价值反映了艺术品最本真、最深刻的艺术特征和思想内容。 注释: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xx. 陈传席,顾平,杭春晓.中国画山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xx.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xx. 洪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