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新闻中女记者的媒介形象研究 郭继培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网络新闻报道的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总结出了目前对女记者的媒介形象存在的误读和消费主义偏向。特别是在以“娱乐”和“消费”为主导的网络时代,女记者该如何定位自身的职业身份,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媒介形象模式化再现内容分析 在中国的封建男权社会,女性一直处于文化劣势,社会普遍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冲破封建束缚,投身新闻事业可以追溯至晚清时期。时至今日,女记者在社会上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新闻记者也一度被认为是适宜中国女性从事的职业之一,从事采访报道的女记者大多被尊称为“无冕皇后”。与此同时,女记者因为其性别和职业的特殊性,一方面是报道的主体,采访和报道新闻事件;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报道的客体,被媒体塑造、展示在大众面前。 一、网络时代女记者的媒介再现:“无冕皇后”抑或“花瓶” “拟态环境”理论认为,人们所接触到的环境是通过媒介的二次创造,同样媒介也是个人和群体形象的加工厂。人们对某一群体的认知,并不完全于自身的直接接触,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媒介的形象再现。 大卫麦克奎恩认为,所有的再现都是有选择性的、有限制受框架制约的、单意性的、是机械加工润饰的结果。媒介总是倾向于用一种易于辨认的类型和模式来构建其再现世界。按照伯顿的看法,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大众媒介有责任通过外貌、行为等重复性因素来再现和塑造特定类型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模式化再现”。“模式化意味着关于某类人群或事物的一些观念会反复出现在媒介中。其做法是把一些容易被设想成为某类人群共同外部特征或性格特点的东西凸显出来,让它们成为此类人的代表特性。” 在“娱乐”和“消费主义”之风盛行的网络时代,女记者们大多出于对记者职业和自我人生价值的美好崇景而进入新闻业;然而在日常的采访实践中,她们不仅要克服普遍要面临的困难,同时还要接受同行们的形象构建。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网络新闻中女记者形象及其媒介呈现。在百度新闻中检索xx年12月1日-xx年12月31日关键词为“记者”的新闻,总篇数超过720万篇,二次筛选出其中关于女记者的新闻篇数共25000篇,经过事件性去重,即针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只选择其中一篇,共出23篇新闻报道(见表1)。 在具体的内容分析中,主要以“事件类别”、“展现形式”作为基本的归类单位。根据内容分析客观、系统、定量的原则,从女性记者的人口形象、外在指标、人格指标、功能指标以及工作状态指标五大类目设计了量化的内容分析指标。 从女性记者人口形象来说,上述报道中,年轻、单身女性记者多于已婚、年老女记者。被再现的23个女性记者形象中,青年女记者14位,占总数的60.9%;中年女记者2位;另有7名女记者根据相关表述无法准确判断其年龄情况,介于青年与中年之间。 从女性记者外在特征角度考查,主要考查衣着及外貌的描述。衣着方面,13名女记者平时着装以休闲服饰为主,占56.5%。外貌评价方面,18名女记者被描述为漂亮,占女记者总数的65.2%,另有3名女记者被描述为性感,占女记者总数的13%。 从女性记者人格形象角度考查,用来描述女记者人格形象的词汇大概分为六类:弱势(8)、勇敢(5)、善良(4)、敬业(5)、搞笑(1)、风骚(1)。23位女记者的样本形象,只有1名女记者是绝对负面形象,有1名女记者有负面人格倾向,其余均为正面或中性形象。 从女性记者的工作形象考查,样本显示,有18名女记者电视台,4名女记者报纸,1名新闻网站。其中有16名女记者表现出了记者在工作上遭遇人身安全或道德上的风险。包括8名女记者遭遇到殴打、恐吓威胁、性骚扰等的报复;有3名女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遭遇恶劣天气、自然灾害等的威胁。 从上述数据分析中不难看出,媒介在构建女记者的形象时存在着一定的“模式化”。这种模式化的呈现给女性记者带来的是社会舆论的种种怀疑、轻视、品评。 二、网络新闻中女记者形象模式化再现的框架分析 美国学者甘姆森认为框架“一类指界限之意,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人们借以观察客观现实,凡纳入框架的实景,都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中的部分;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的活动。”网络新闻主要是通过外显、忽视、错位等框架模式来再现女记者形象。 忽视,即一些网络新闻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女性记者的职业形象。女性记者在职业中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她们的优秀职业表现没有得到很好的再现。反而,媒体大肆塑造“美女记者”的花瓶形象,这也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体现。 外显,即在新闻报道中通过不断重复女记者的外貌、穿着、举止使记者形象外显在大众眼前。一般来说新闻采写是记者的基本工作,相机、话筒等成为判断一个角色是不是记者身份最重要的外在标准,甚至被符号化为记者的标志。在网络新闻中外显的女记者形象大多是“采访者”,只出镜采访而不体现后期的新闻处理工作,也无法评估出女记者在采访背后的准备工作。 错位,记者的职责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及时、客观、全面地报道。在网络新闻再现的世界中,女性记者角色出现严重的错位。女性记者不再只是对客观事实进行客观报道的旁观者、记录者,更多的是事件的参与者,由报道的“主体”成为了报道的“客体”。 三、女记者媒介形象的历史沿革 女记者的媒介形象被塑造成“交际花”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而是伴随着女记者的诞生就一直存在着。 曾经采访过庐山会议的申报记者谢宝珠,是当时上海新闻界公认的“记者之花”。当时的报纸称她为“色艺双绝”,对她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并非围绕她的职业成就,而是围绕她如何活跃于社会名流之中,与上层人士有怎样的交情等等。对于她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则毫不客气地断言为色、香、美采访得来”如果报纸对于谢宝珠的评价尚有赞赏之意,那么中央日报对女记者的评价则是赤裸裸的贬低。徐翊于1946年7月23日在中央日报上撰文讽刺上海女记者们每天出入于公馆、机关、记者招待会,“当我们想起她,我们就只觉得除了一只花蝴蝶在空中乱穿乱飞一阵之外,别得就什么也没有了。” 战时后方新闻界“四大名旦”浦熙修、杨刚、彭子冈和戈杨是女性记者的典范,以其职业成就和职业声望改变了人们对女记者的刻板印象。除此以外,民国时期一些女记者通过去性别化的身份建构来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所谓的“去性别化”的策略,是指女记者通过剪发、穿军装、像男人一样去工作和战斗等方式来淡化自身的性别身份,抹平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如果说民国时期女记者的媒介形象构建主要是受当时“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影响的话,如今的女记者形象构建主要是受到了“消费社会”的影响。女记者被符号化成了一种可供消费的话题和噱头。诚如网络语言中所描述的“女汉子”遍地,时至今日“去性别化”也已经无甚用处,如何走出这种女记者的媒介形象困境,是学界和业界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傅小朋、陈志强、蔡招娣,华语影视作品中记者角色形象的塑造J.新闻爱好者,xx(10) 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M.华夏出版社,xx:139、134-137 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输电线路接地电阻测量方案
- 建筑工程钢筋绑扎施工方案
- 宿舍楼电气系统负荷均衡管理方案
- 实验室检查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血液学检验52课件
- 输电线路抗震设计技术方案
- 鸡场节能减排技术
- 水电线路图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水电看图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水电暖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版债务偿还与子女抚养权离婚协议执行标准
- 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 【高朋律师事务所】RWA发展研究报告:法律、监管和前瞻(2025年)
- DB42∕T 2272-2024 微粒化岩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 办公耗材应急方案(3篇)
- 新高中班级团建活动方案
- 护理执行医嘱制度
- 渠道拓展培训
- 动画场景设计流程
-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英语模拟试题(含答案)
- 船舶拖带协议书
- 儿童血压测量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