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鱼苗种繁育技术.doc_第1页
罗汉鱼苗种繁育技术.doc_第2页
罗汉鱼苗种繁育技术.doc_第3页
罗汉鱼苗种繁育技术.doc_第4页
罗汉鱼苗种繁育技术.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罗汉鱼苗种繁育技术 王磊,王玲,孟霞,刘丽 (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山东日照276826) 随着海参养殖业的发展,在市场价格的调控下规模日益壮大,但是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养殖的过速发展、不科学运作,最终造成病害问题愈加严重,成为造成养殖户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也对该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要大力发展海参养殖业,就要着手解决其病害的问题。下面就海参养殖几种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技术作简要的探讨。 1刺参的生态习性 海参属于海洋生物,因此在高盐度的海水中才能适应良好,一般来说,盐度2634的海区是最佳的养殖场地。而海参生存对于温度的要求也较高,稚参在水温高于25就基本不会生长了,高于28的海水中就会大量死亡。其运动方式较为局限,一般在砂石和岩礁裂缝等不平坦的地形上运动,沿着地形运动的活动范围通常不过几十平方米,且缺乏方向性。由于海参对水域环境要求高,而我国周边的海域污染严重,养殖户大多向室内养殖转战。室内大棚养殖的兴起,使我国海参产量迅速提高。室内养殖却同样存在疾病和价格的风险。 2刺参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 2.1刺参育苗期的常见疾病 育苗期属于刺参养殖的起始阶段,但是育苗期刺参的疾病防治及存活率却直接关系到刺参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育苗期疾病的关注是不可或缺的。 2.1.1烂边病一般发生在每年6-7月份,该时期海参在耳状幼体阶段,是该病的高发阶段,因其死亡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刺参养殖的效益。xx-xx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胶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1。海参在发病后,可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有增生的组织,颜色随病情发展逐渐加深变黑,继而出现边缘模糊不清、溃烂,最后整个海参耳状幼体解体,消失,导致死亡。经组织学技术苏木伊红染色后有如下表现:可观察到有固缩深染的细胞核,且能看到坏死组织细胞。大量发病后存活下的个体,也不会存活超过一周,在存活的时间中增重不多,且变态反应迟缓,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对于此类大大降低刺参存活率的疾病,应该从病因入手,找到引起发病的病原体及条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疾病,提高稚参存活率。有研究发现弧菌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经过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发现弧菌对一般药物的敏感性均不高,因此,用药十分考究。主要以预防为主,定期更换池水,控制水中细菌数量。 2.1.2烂胃病大耳状幼体后期可能发生烂胃病,此病易在气温较高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发生,一般为6-7月。经观察研究发现,该病发病主要表现为:在摄食方面,患病的幼体多不进食或进食能力差,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其变态率低,很难从耳状幼体向樽形幼体变态,甚至发生大量幼体死亡2。其具体的病灶表现在耳状幼体的胃上。病变后,胃壁增厚、粗糙,胃体周边界限也会有改变,先是模糊不清,然后萎缩变小、不能够维持原来形态,病症严重后胃壁糜烂,最终死亡。这个疾病的发生主要与饵料和细菌的感染有关。饵料品质不佳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或饵料营养缺乏如只单独投喂金藻类、扁藻等;细菌感染也会引起幼体发生此病。主要从病因入手进行防治,有两点:保证饵料的品质。如投放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等饵料时,既要保证足够供给幼体发育和生长,还要新鲜利于刺参觅食;另一方面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可以适当加大换水量,还可以配合使用青霉素或链霉素等抗菌素药浴,为刺参生长提供良好的水体环境。 2.1.3化板症化板症还有几个别称,如“滑板病”、“脱板病”或“解体病”。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海参是此病的高发阶段,此病最为严重和普遍发生,属于刺参育苗后期的一种流行性疾病。发病症状:幼体收缩不伸展、触手收缩、活力下降、附着力差,不能够在附着基上附着而沉落池底。预防方法:采用二次砂滤或紫外线消毒,保持池底清洁,定期或根据养殖池内的情况对池水进行更换消毒,控制水体中的细菌数量。此外,要严格控制投饵的质量和数量,严格消毒饵料,严格控制预防致病原污染池水。另外,定期对养殖池内的海参进行健康状况的监测,在疾病发生早期进行治疗。一旦发生病情,泼洒喹诺酮类抗菌素,以药浴和口服同时处理。 2.1.4气泡病多在耳状幼体培育期出现,死亡率较低。发病时,幼体体内吞有气泡,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也可导致死亡。通气量过大会造成此病,应调整通气量,避免充气过大过强或者采取间歇充气的方法,减少此病发生。 2.2稚参培育阶段常见疾病 2.2.1细菌性溃烂病在夏季属于稚参的培育阶段,且该时段池内密度较大,因气温高、高密度导致此病发生率上升,且此病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很快就会全池难以幸免,短时间内可以造成大量的海参死亡,后果严重。患病稚参有如下表现:活力减弱,附着力减弱,摄食能力下降、身体收缩,最终呈乳白色球状,可有局部组织溃烂且面积逐渐增大,最终死亡,附着基上只遗留下一个白色的痕迹。凡有附着板上出现蓝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的菌落,稚参很容易引起溃烂病而死亡,直至解体。使用土霉素等药物基本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蔓延。 2.2.2盾纤毛虫病海参幼体附板后的23d容易暴发此病,感染率高,易传染,短期内造成海参大规模的损失。该病的防治措施包括:养殖用水应严格沙滤和300目网滤处理、清除池底污物、附着基保持清洁、适时倒池;饵料应严格消毒灭菌后投喂,在养殖时适时应用抗菌素,防止海参幼体受细菌的感染。 2.3幼体培育及养成阶段 2.3.1腐皮综合症该病各时期参体均可被感染,且死亡快、死亡率高。初期感染的病参表现为摇头,且口部出现感染的症状。随后触手黑浊,对刺激反应不灵敏,口部出现异常状况,即不能收缩,肿胀,甚至有排脏现象;继续发展为身体收缩、僵直,体色暗,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小面积溃疡;末期病参的上述病症加重,最终海参死亡。防治措施:购苗时种苗健康检查、投放苗种条件适宜、早期防止病害、及时观察海参生长情况。 2.3.2霉菌病每年的4-8月份为霉菌病的高发期,幼参和成参均可出现。此病死亡率不高,典型表现为参体水肿或表皮腐烂。水肿的个体整个参体膨胀,皮肤色素减褪、变薄,且有透明感,触摸参体有柔软的感觉。防治要点包括:饵料的质量、清洁度、数量保持的控制,池底环境的卫生状况控制、水质的控制。 3讨论 中国海参养殖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为中国水产养殖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许多海参养殖的技术问题仍待解决,因此海参养殖业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海参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对海参疾病的研究,但是就目前而言,关于海参养殖疾病的报道少。海参养殖的疾病防治是提高海参养殖效益的重点,而海参养殖可出现的疾病远不止上述几类。近年来已有益生菌可改善海参体内的菌群和刺激免疫系统而达到保健、防病的研究出现3。经过不断的研究一定可以正确对当前海参易患的疾病进行定位,充分明确其危害及发病特点,研究出能够有效预防病害的手段,最终构建一个科学的疾病防治体系,进一步推动海参养殖业的发展,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印庚,荣小军,张春云,等.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J.实验与技术,xx,29(3):1-7 2武瑞娜,郑龙华.刺参增养殖技术分析J.农技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