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教常新——课程整合的魅力_第1页
常教常新——课程整合的魅力_第2页
常教常新——课程整合的魅力_第3页
常教常新——课程整合的魅力_第4页
常教常新——课程整合的魅力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常教常新 课程整合的魅力 常教常新 课程整合的魅力 黄 蓉 常听人说:你们老师,年年用一套教材,拿起书本就可以上课了,还要费那么多功夫备课干吗?果真如此吗?笔者虽然从事教学多年,每每翻开书本,潜心进去,却常常有不同的收获。 一、教材编排的整合 温故而知新 人教版教材的特点之一:非常注重与初中教材的衔接。以必修 1、 2 为例,仅从选材方面分析,初中时学过毛泽东、艾青、鲁迅、朱自清、曹操以及陶渊明等人的作品,在高中必修 1、 2 中又出现了这些名家的作 品。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探究如何进行课程的衔接与整合,可以采取温故而知新的办法。 例如,必修 1 第一单元学习现代新诗,第一首就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可先“温故”:结合初中教材沁2 / 5 园春雪,让学生谈作者、词的特点及表现手法,这三点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接下来的“知新”:探究为什么我们初中学习了毛泽东的词,也已初步领略了其豪迈的风格,高中还要学习呢?教材编排的目的到底何在? ()这时,我觉得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一来探寻手法中的不同之处:写乐景抒豪情的同时还有一种悲壮的“怅”;二来探寻其思想内容,“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远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深沉。再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同学树立远大的报国志向,要有到“中流击水”的气概。再如,戴望舒的雨巷为什么放在高中教材?与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比较,它的主题解读的多样性,既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学习赏诗的方法:赏诗不可脱离背景。 利用教材编排的特点整合课程,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二、教材自身的整合 牵一发而动全身 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关键词: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觉得可以从教材本身 入手,找准一个切入点,就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 / 5 以必修 2 第二单元采薇为例。其实在小学的教材中就已经出现了采薇中的经典段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觉得教学时可抓住这一经典场景,以为何“行道迟迟”为切入点,让学生各抒己见,但要以文本为例证。学生的讨论精彩纷呈,可以归结为五点:一是道路泥泞。有诗为证,“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二是渴饥交加。有诗为证,“载渴载饥”;三是年纪老迈。从“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重章 叠唱以及“曰归曰归”的反复中,体味到光阴流转,思归之情却与日俱增;四是可能伤残。有诗为证,“一月三捷”之战事频繁、“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小人所腓”之处境危险;五是“我心伤悲”。探求为何伤悲?明确“近乡情更怯”的心理:家中的亲人健在否?同去的伙伴阵亡了,老能有所依吗再趁热打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悲剧?有诗为证,“猃狁之故”;征人怨恨的是“猃狁”,那么“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的描写有何意味?讨论后明确:铺排一种赫赫军 威,表达爱国情怀。这样由对“行道迟迟”的探究,引发了对整首诗的解读,我们不难得出诗歌的主旨:服役思归、爱国恋家之情愫。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法在曹操的短歌行中也可采用,抓住一“忧”字即可展开全诗教学。 4 / 5 深入钻研教材,找准一个好的切入点,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版本的比较整合 此中有真意 名家的作品选录教材时,出于各种原因,编者会做一些删改。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时删掉“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有时删掉采莲赋一段。孙道临 的朗诵就删掉了采莲赋。我觉得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一段能否删去?教师可引领学生从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内容入手,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的具体表现以及“莲子清如水”的谐音双关。让学生明白,朱自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是对自由、青春的一种向往,是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但现实却让他感概“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几段文字既是作者思绪的延伸,更印证了开头一句也即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更能体味作者 的复杂情感:爱国之情、亲情、乡情甚或还有爱情,也更能感受“颇不宁静”中“颇”字的丰富意蕴。所以,人教版保留名家的原版,更能体现散文大家的功底。 5 / 5 这种比较整合的教学方法,还可结合学生的写作指导教学。比如针对学生练习仿写写景状物的散文,一般是先写景然后抒情就收尾的特点,在教学故都的秋时,可进行比较阅读:有人认为按散文的一般写法,文章的第 12 自然段可以删去,因为删去它并不影响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热爱之情,你觉得如何?教师依然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入手进行探讨,明确:不能删去。这一段议论点明了 悲秋的文化之根,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种散文写法。 比较整合还有其他形式,诸如和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等,如将故都的秋与老舍的想北平进行情感、写法的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