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不同对教育的影响.doc_第1页
“体、用”不同对教育的影响.doc_第2页
“体、用”不同对教育的影响.doc_第3页
“体、用”不同对教育的影响.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用”不同对教育的影响 文/王枭 【摘要】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教学内容都与国家政策有关。为维护封建统治巩固专制地位,封建社会所学习的内容为儒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接触西方事物,传统教育第一次受到西学的影响,它们之间从相互排斥到相互融合,都与封建清政府的政策有关。 关键词教育;中体西用;中学;西学 教育一直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时教育也影响着政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东进行了虎门销烟,慢慢的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被拉开。面对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中国士大夫陷入忧虑,清政府该何去何从,教育上应该做出怎样的回应,都是当时棘手的问题。士大夫们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孔孟之道。对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一向视为“奇异淫巧”,他们是不屑于学习的,国家危难他们意识到了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于是,寻找到思想的突破口,让中国人将其视为重要的一部分,进行学习。 一、中体西用 中国近代第一个拯救清政府的运动是1861年1月开始的洋务运动,目的在于学习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减轻清政府的内忧外患。一年之后,京师同文馆建立,中国的教育也走进了近代。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一个思想,这个体用观的提出是在1898年,由张之洞在他的著作劝学篇中提出的。所谓的“体”是指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即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理论,也因此所学习的内容多为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等,如果改变此理论则社会性质也会发生改变,封建清政府会彻底崩溃。何为“用”,所指的是“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史”。“西政是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为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教育上如何安排二者学习顺序,张之洞认为应先学习“西艺”,在学生有一定基础之后在进行“西政”的学习。传统的“中学”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西学”可以处理当时社会的事务。 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是“中学”和“西学”之间互相厌恶互相排斥,张之洞试图化解二者的纠纷,使其共存。在“中体西用”的原则下,“西学”在中国的规模越来越大。京师同文馆最初开设时只是语言的教授,1866年开始教授天文、算学;1874年,在沿海省份开办了洋学局,学习火轮、机械、化学、炮法等;1875年3月,在大臣的奏请下又开设了算学科;1898年年底,京师同文馆中已有化学、公法等方面的教学,可见对西方学习的范围逐渐扩大,“中体西用”的内涵也再不断的调节。这一时期,通过张之洞的协调论证,加大“西学”在中国传播的内容,使得原有的封建教育体制发生了改变,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中、西学初期的接触和碰撞,“中体西用”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但是作为教育宗旨却又是不合适的。因为,中、西学是两个体系,再没有将二者之间的冲突调和好时,直接共同运作必然会发生不良反映的。 二、求用重体 1895年,中日甲午中清政府以失败告终,这也意味着洋务运动失败了。三年后,资产阶级进行了改革运动,史称戊戌变法,103天后也以失败告终。郑观应反思戊戌变法的原因,他得出的结论是长期受封建专制的压制,多数的国民是没有文化的,人才少有,因此无法进行彻底的政治改革。基于此观念,他建议先办教育,在人们有一点文化基础之上再做政治改革。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郑观应完成了盛世危言,他的教育思想在这里有所反映。在他看来“体”、“用”,都是用来指学习西方内容的。他说:“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为体也而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在他看来“体”比“用”重要,将“体”学成,才会有效,而洋务派的错误却是没有学习“体”,而是学习“用”,他认为学习“体”比学习“用”更重要。因此,他重视教育,提出了有进步意义的教育主张,比如提出学习“正事,律例”,兴办民族企业等方面。 三、用体一致 中国近代启蒙运动中严复是不可以忽视的,他提倡变法宣传资本主义文化并翻译并出版了天演论,这引起了中国人极大的反应。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状况,大家都提倡学习西方,严复也不例外。他首先分析了“中学”和“西学”的不同,中国人重视古书,喜欢遵循已有的规章,将命运交给上天,而西方人重视未来,自立自强。严复批判了“中体西用”的观点,他认为“中学”和“西学”都是有自己的“体”和“用”的,是无法将其分开,相互嫁接的。基于此观点,学习西方就要全部学习,要“用体要一致”,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严复是将英国的救国论引到了中国。根据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原则,教育上他提倡自强的理论。道德教育中,他主张用民主、自由等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代替原有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观。 近代的中国是动乱的,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根据中国当时的时局,提出了不同的体用观,这些观点对当时社会、思想、教育都产生了影响。面对不同的体用观,教育对其作出不同的回应,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郑观应.盛世危言,中华书局,xx(12). 3吴廷嘉.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人民出版社,1987. 4李伯钦,李肇翔.中国通史,凤凰出版社,xx(9). 5吕思勉.中国史(套装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6). 6崔瑞德,鲁惟一,杨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