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I数据库的XX—xx年中美针灸研究文献计量分析.doc_第1页
基于SCI数据库的XX—xx年中美针灸研究文献计量分析.doc_第2页
基于SCI数据库的XX—xx年中美针灸研究文献计量分析.doc_第3页
基于SCI数据库的XX—xx年中美针灸研究文献计量分析.doc_第4页
基于SCI数据库的XX—xx年中美针灸研究文献计量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SCI数据库的XXxx年中美针灸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中医针灸是世界上最古老、应用最为广泛的医疗方法之一,是一种具有安全、绿色、效佳特点的自然疗法。其主要通过体表的物理刺激促使人体自我调整以达到治疗作用,机制明确且简便易行1。早在19世纪,针灸已出现在美国民间,自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针灸传入美国的大门才被真正打开,此后针灸逐渐被美国大众及医学界所认识和接受,并快速立足,不断发展2。近年来,中美两国在中医针灸研究中收获颇多,各有侧重,本文通过对比近10年中美两国在针灸领域文献情况,评估研究现状,以探究作为针灸发源地的中国今后的发展策略,有利于实现针灸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1资料收集与方法 1.1数据 采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创办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数据库网络版(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以下简称SCI)数据库进行检索,SCI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統之一,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3。 1.2检索方法 检索方法为选取标题含有acupuncture、acupuncturist*、electroacupuncture的文献,限定出版时间是xx-xx年,文章类型不限,国家选择中国和美国,检索日期截止xx年6月26日。 1.3纳入标准 中美两国发表的文章标题含有“针灸”的正式发表的所有文献类型均纳入收集、讨论范畴。 1.4排除标准 只选择文章作者中有中国和美国作者的文章,排除掉其他国家的文献。 1.5数据录入及规范 将收集到的文献以全记录形式下载,并发送至InCites平台,根据不同分析要求进行数据的分析。 1.6分析方法 利用SCI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分析功能得出文章总量、年代分布、文献类型、文献被引情况等总体结果;利用InCites平台,分析针灸文献的研究机构、发表期刊、研究方向。许多分析指标是此平台独有的,故对部分平台指标进行简要介绍。 h指数(hIndex):将一组论文按照被引频次降序的方式排列,h=n,意味着该组论文中有n篇论文的被引频次n次。 学科相对影响力(CategoryActual/ExpectedCitations):该指标能够表征一组论文在学科层面上的相对影响力水平,即该组论文在每个学科中发表论文的实际被引频次与全球该学科同年同类型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的比例。当该比率=1时,表明该组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其各自所属学科的平均被引频次相等。如果一些论文属于2个以上的学科时,在计算学科平均被引频次时,就将该论文所属每个学科的平均被引频次加和后取平均值。 相对于相应学科领域的影响力(ImpactRelativetoSubjectArea):某国家/地区(或机构)在某学科领域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与全球相应学科领域篇均被引频次的比值。该值1,即表明该组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高于全球相应学科领域的平均水平;1,则反之。 2结果 2.1一般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2824篇,其中中国1935篇,美国1158篇,具体年份分布见表1。可见中国文献量近10年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状态,美国文献量基本稳定。文献类型分布见表2,可见文献主要类型为文章(Article)和综述(Review)。其中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为5篇,均为高被引论文,其中2篇为中国作者,另外3篇为美国作者。表1、表2中总文献量为中国和美国的针灸文献总量,但总量并不等于两国文献相加之和,这与针灸的国际合作有关,本文仅按照数据库统计结果记录。 2824篇文献总被引频次共计22868次(见表3),篇均被引频次8.1次,h指数为56。中国的1935篇文章,被引频次总计13144次,篇均被引频次6.79次,h指数为39。美国的1158篇文章,被引频次总计12873次,篇均被引频次11.12次,h指数为53。 2.2机构分布 美国针灸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共发文854篇,占美国文献总量的73.75%(见表4)。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机构分别是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波士顿医疗保健系统(VABostonHealthcareSystem)、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GeneralHospital),其中哈佛大学h指数排名第一。韩国庆熙大学也进入排名前10机构,这与国际合作有关,且虽然合作的发文量只有40篇,但论文被引百分比却高达90%。在排名前10的机构中,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在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为1.68,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为1.86,均排名第一;波士顿医疗保健系统文献被引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百分比为2.88%,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响力为1.938,均排名第一,且前10的机构中有7家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响力都大于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被引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为23.33%,排名第一。 中国针灸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共发文1162篇,占中国文献总量的60.05%(见表5)。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机构分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文献的被引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百分比为0.5%,其他机构此指标均为0。四川大学虽然发文量仅为76篇,但在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论文被引百分比和被引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三项指标中均排名第一;复旦大学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和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响力最高。中国排名前10的机构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响力均1。 在排名前10的机构中,只有首都医科大学一家主要为西医方向的医学院校,在机构评价各项指标中都表现不俗,h指数为19,排名第一;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论文被引百分比以及被引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3项指标中,均排名第二;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响力,排名第三。 2.3期刊分布 美国的针灸文献共发表在320种杂志上,其中美国出版的期刊为182种,共载文403篇,占总量的34.80%。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见表6,其中有6种为美国出版,4种为英国出版。刊文和被引频次最多的是JournalofAlternativeandComplementaryMedicine(替代和补充医学杂志),分别为83篇、1034次;ComplementaryTherapiesinMedicine(医学补充疗法)论文被引百分比最高,为88.89%;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临床肿瘤学杂志)的影响因子、论文影响力远远高于其他杂志,分别为20.982、6.724;FertilityandSterility(生育与不孕)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最高,为8.08;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最高的是FasebJournal(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杂志),为6.99;美国排名前10的期刊只有Explore-TheJournalofScienceandHealing(探索科學与治疗杂志)在Q3区,其他均分布在Q1、Q2区。 中国的针灸文章共发表在365种杂志上,其中中国期刊仅为16种,刊文221篇,占总量的11.42%。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见表7,其中中国大陆、美国各出版3种,4种为英国出版。 刊文最多和被引频次最高的是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循证补充替代医学),分别为313篇、883次;CochraneDatabaseofSystematicReviews(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的论文被引百分比、影响因子、论文影响力最高,分别为92.31%、6.103、2.462;AcupunctureinMedicine(针灸医学)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最高,为1.42;JournalofAlternativeandComplementary(替代和补充医学杂志)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最高,为1.55;排名前10的期刊中,有1种分布在Q3区,Q1、Q2、Q4区各有3种期刊。 2.4研究方向 本文中“研究方向”指SCI数据库中提供的研究方向或者学科分类,是SCI数据库本身的统计项目。美国针灸研究文献排名前10的研究方向见表8,排名前三的研究方向是综合和补充医学、神经科学和临床神经病学;妇产科学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最高,为3.71;麻醉学的针灸文献被引率达到92.86%,引文影响力最高,为22.83;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病学和普通内科研究方向均有1篇高被引论文;在神经科学、综合和补充医学、胃肠病学与肝病学的研究方向中,国际合作较多。 中国针灸研究文献排名前10的研究方向见表9,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综合和补充医学、神经科学、医学研究与实验。中国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美国大多相似,但相同学科的引文影响力比美国低。中国药理学与药学研究方向论文的引文影响力最高,为10.89;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论文被引百分率最高,为85.96%;神经科学和免疫学方向各有1篇高被引论文;在胃肠病学与肝病学、临床神经病学、药理学与药学领域的国际合作较多。 3讨论与结论 3.1文献整体情况 中国近10年针灸文章逐渐增多,表明中国学者对针灸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针灸的研究热度在持续增强。ESI高水平论文为5篇,中国比美国少1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