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说“至”与“致”.doc_第1页
赘说“至”与“致”.doc_第2页
赘说“至”与“致”.doc_第3页
赘说“至”与“致”.doc_第4页
赘说“至”与“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赘说“至”与“致” 洪建 荀况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人教版教材解释为“达到”,这个解释不准确,万泉源在劝学中的“致”和“至”(语文学习1997年第5期)中解“致”为“使达到”,非常恰当。现行苏教版教材依然解“致”为“达到”,张忠森先生撰文释义应从原始义出发(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年第5期),由劝学中的“至”和“致”的释义教学而提出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该尽量从字的本义出发。张先生在文中引用了说文解字对于“至”和“致”的解释,列举了语言例,然后总结说:“从上文对至与致的本义考查,我们可知两字的根本区别:至,到达之义,是一种主动性的,不受外界力量的驱使;致,送诣之义,是受外界力量的驱使。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致明显有使到达之义,是受车马等外界力量的驱使到达千里之远。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之至,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只要自己一步步的朝前走,终有一天能到达千里之远,不受外界驱使。这样区别之后,再联系上下文,基本上就可以掌握这两个字。”概而言之,张先生的意思是“至”是“主动性的”“到达”,“致”是“受外界力量的驱使”的到达,张先生显然试图简单明了地区分“至”和“致”以利于掌握,但是这个似是而非的解释无论是对词的本身意义的解说,还是放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都是不恰当的。 “至”和“致”是同源字,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解释得非常清楚。 “广韵:至,到也。玉篇:至,来也。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小雅蓼莪:出则衔恤,入则靡至。墨子辞过:远道不至。礼记杂记下:大功将至。注:至,来也。文选马融长笛赋:岁五六而至焉。注引字林:至,到也。到的意义也写作致。庄子外物:厕足而垫之,致黄泉。释文:致,至也。本亦作至。周髀算经下:引绳致地而识之。注:致,至也。” “说文:致,送诣也。广雅释诂一:致,至也。礼记中庸:其次致曲。注:致,至也。论语子张:君子学以致其道。注:致,至也。孟子离娄下:可坐而致也。注:致,至也。荀子非相:文而致实。注:致,至也。汉书武帝纪:存问致赐。师古曰:致,送至也。按,送至即说文所谓送诣。公孙弘传:致利除害。师古曰:致,谓引而至也。按,师古解致字最确切,致是使至。在上古时代,至是不及物动词,致是及物动词。” 如王力先生所言,“至”和“致”都有“到达”义,比如上引庄子外物周髀算经下例中,“致”就同“至”,两者的区别在于“至”是“到”,是不及物动词,“致”是“使到达”,是及物动词。“至”作“到达”是陈述对象的“到达”,“致”作“使到达”是陈述对象“使某人或某事物到达”,形式上就是“致宾语”。上述引例可以为证,“其次致曲”的意思是“次一等的人可以使事理的某一方面显示(推究事理的某一方面)”,“君子学以致其道”的意思是“君子学习来使道到达(获得道)”,“可坐而致也”的意思是“可以坐着使冬至日到达(推算出以后一千年的冬至)”,“文而致实”的意思是“能辩说而使实在真诚的内容显现(达到实在真诚)”,“存问致赐”的意思是“慰问使赏赐到达(给予赏赐)”,“致利除害”的意思是“使利益到达(获得利益)去除患害”,同样,劝学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也是“使到达”,只不过它的特殊在于“使”的对象是“假舆马者”的自己,而且在文中被省略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借助车马)使自己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张先生引用了说文解字对于“致”“送诣”的解释,却误解为“受外界力量的驱使”,“使到达”和“受外界力量的驱使”意义完全不同,张先生的解释是不符合“致”的意义用法的。 再从文章的内容表达看,荀子劝学旨在劝勉人们勤奋学习,第二节文字从学习的作用角度阐述“学不可以已”,荀子认为君子超越常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假于物”,强调的正是人的主动性。这一节文字的核心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前文和后文,荀子用“登高而招”对于“高”的借助、“顺风而呼”对于“风”的借助、“假舟楫者”对于“舟楫”的借助所取得的效果来阐明君子要善于学习,借助前人和他人的智慧,因此,无论从阐述句对中心句的支撑,还是从前后文句的连贯看,都不可能在“善假于物”的统驭之下和四个连续论述的比喻句中掺入一个强调“受车马等外界力量的驱使到达千里之远”的句子,而应该顺理成章地用“假舆马者”,对于“舆马”的借助和前后文句构成系列论述来阐明观点。 语言学界有个说法“例不十,法不立”,对一个词的意义解说必须有大量的语言例作为佐证,张先生在文中没有提供更多的例子。实际上,“致”作“使到达”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用法,下面的句子都是例证,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为了译文的简便通顺容或相机处理,但它的基本意义是确定不移的。 (1)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庄子逍遥游) (2)衡善机巧,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勾践灭吴) (5)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史记夏本纪) (6)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史记河渠书) (7)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列传) (9)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史记刺客列传) (10)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史记赵世家) (11)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12)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史记淮阴侯列传) (13)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14)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15)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苏轼教战守策) (16)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17)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8)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9)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20)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韩愈祭十二郎文) (22)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事实上,古汉语中还有很多由“致”作“使到达”而构成的词语,像“致士”的意思是“招致贤士,使贤士至”,如“伯柳达仇人,解狐荐冤家,方回叩头以致士,禽息碎首以推贤”(抱朴子诘鲍);“致仕”的意思是“把官位还给国君,辞官归居”,如“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公羊传宣公元年);“致身”的意思是“献身出仕”,如“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致政”的意思是“归还政事”,如“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唯衰麻为丧”(礼记王政);“致意”的意思是把自己的用意表达与人,如“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战国策赵策);“致敬”的意思是“表达敬意”,如“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孟子告子)。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这种用法,如“致函”、“致电”、“致辞”、“致敬”、“致礼”、“致力”、“致谢”、“致意”等等,“致”都带着宾语,作“使到达”解。 其实,从字的构成看,“致”从“攵”,“攵”同“攴”,章太炎先生说:“凡作事之字多从攴。”(章太炎说文解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