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_第1页
把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_第2页
把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_第3页
把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_第4页
把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把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把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四川省大竹县双拱镇中心小学 卢华平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有自然美、形体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这些都是由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感性的物质形式与人的情趣和心境相结合,然后构成的审美对象。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 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我们接受美的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自然、社会和艺术。 自然美蕴藏在大自然中。在风光秀丽、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欣赏江河湖海的壮丽气势、山川云霞的奇妙变幻,2 / 7 领悟大自然的奥妙,能给人以多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美广泛地存在着。它有属于个人的心灵美、形体美,有属于人际之间的语言美、服装美,有属于群体活动的环境美、人情美等等。 艺术美 作为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它比现实的美更细致、更典型、更强烈,对人有更大的感染力。艺术美以最充分最完满的美的享受,最充分表现了人对现实的审美态度,最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格。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 语文教学就是要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教 学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如何把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呢? 3 / 7 一、揭示、感知形象美 美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感知形象美是美育的前提和基础。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百草园的美: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里窜出直冲向云霄里去了。在此,“碧绿、光滑、紫红、高大”从色彩、质感、形状等方面写出了百草园的静态美;“鸣、吟、伏、窜”则突出了百 草园的动态美。静与动的结合,表现出了百草园的勃勃生机。教学时,抓住以上几个方面揭示的形象美进行分析,童年的“我”留恋百草园,其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把握关键词句,体味情感美 情感性是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要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感人、以美感人。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由感知形象美进入感受情感美,是审美能力的提高。人若有情,“登4 / 7 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写景文章,往往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景中之情。 朱自清的散文春的五幅春景图,皆融情于景,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春天的赞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里,“偷偷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春草像孩子一样顽皮;“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则写出了春草的色泽、质地、情态;同时,“嫩嫩的、绿绿的”等叠字的运用,在语音上也达到了清脆悦耳的效果,给人一种音乐美的享受。又如,作者用“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 星,还眨呀眨地”来写野花,其中,有两个比喻、一个拟人,写出了野花的鲜艳、花色的晶莹、花姿的动人。教学时,教师应紧扣这些关键词句加以指导,学生就不难领会出作者对春花、春草的喜爱之情了。 三、品味美,提高理解美的能力 美育过程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使学生理解美的实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鉴别、判断美的能力。 5 / 7 (一)、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要学好语文,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至关重要。朗读的速度有快慢,语句间要停顿,字词要区分轻重音朗读,要能够表现出 文章鲜明的层次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作者运用排比句,及夸张、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特征充分表现出来,且透出秀美、奇伟之气,读来朗朗上口,使人倍感真切。我这样指导学生:整段语句要用赞叹的语气去读,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可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感情时则可把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心中要表达的是6 / 7 “真情”, 即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生愈读愈能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二)创设情境、品味理性美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情境创设好了,学生的情感就容易被激活,学生的心才能随作者感情的脉搏跳动。 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这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学习课文开国大典时,我播放了电影开国大典中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的片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正在与三十万人一道参加开国大典。这样,当听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便能 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当看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 -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