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教学的“升华”艺术.doc_第1页
例谈阅读教学的“升华”艺术.doc_第2页
例谈阅读教学的“升华”艺术.doc_第3页
例谈阅读教学的“升华”艺术.doc_第4页
例谈阅读教学的“升华”艺术.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谈阅读教学的“升华”艺术 刘国庆 (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226500) 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课上,教师单纯的讲授少了,学生可支配的时间多了,但这种新的课堂生态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会有所削弱。我以为,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更要深入研究如何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加强引领,实现教学的“升华”。具体策略如下: 一、生成的点化 【案例1】桂花雨教学片段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一位学生朗读。) 生老师,她把“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读成 了“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是的。她把这句话最后的一个语气词“嘛”读成了“呢”。那么,这个“嘛”能换成“呢”吗?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学生自读体会,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观点? 生我认为这个“嘛”不能换成“呢”。因为“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好像是“一定要摇桂花”的意思,而“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是在问为什么还不摇桂花的原因。 生我也觉得不能换。因为用了“呢”,就好像不是小孩子说的话了,也少了一些感情色彩。前面写了“老是缠着母亲”,“缠”的动作和“嘛”的语气,让我们好像看到了小孩子不依不饶,一定要摇桂花的撒娇情景。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俗话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读书和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我不止一次听到过学生这样的误读,有些教师就只停留在纠正的层面。而这位教师并不止步于此,而是因势利导,巧妙点化。这就是“升华”的艺术。教学中,类似的动态生成不胜枚举。对此,教师不要总是进行无效化处理,而应抓住契机,点石成金,通过各种途径升华动态生成,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二、方法的提炼 【案例2】埃及的金字塔教学片段 (出示文中写金字塔塔身“高”的语句:“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读。) 师前半句已经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明确告诉我们“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为什么还要写后半句呢? 生作者是想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生动形象地说明金字塔有多高。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下面一段文字 (出示写金字塔石块“多”的语句:“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师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说说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建造金字塔用了非常多的巨大石块。 师作者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为什么还要写下面两句话呢? 生后面两句话都是假设,这样写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建造金字塔所需要的巨大石块特别多。 师上面两段文字告诉我们,“说明”一定要在“明”上下功夫,也就是要使读者真正明白你所介绍的事物。这个“明白”,仅仅靠单调的数字是不够的,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比较和假设等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物介绍得更加具体、生动和形象。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传统教材,但这样的教学设计却让人耳目一新。语文学习定要重视方法的提炼和归纳,如果就事论事、原地踏步,学生往往一无所获;如果能做到揭示规律、授人以渔,则无疑是一种教学的“升华”。 三、情感的提升 【案例3】示儿教学片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完整地读一读这首诗。 (一位学生读诗,其他学生点评。) 师朗读很有感情,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也很到位。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这首诗有一幅配图,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交流自己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学生看图并小组交流。)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陆游须发皆白,已经卧床不起,床头的蜡烛即将燃尽,暗示陆游已经是风烛残年,正在走向人生的尽头。 师你的观察很细致,但不够全面。谁来补充? 生陆游的眼神非常坚定,双手拳头紧握,烛光依然鲜红而跳跃。 师如果把两位同学的描述结合起来,就更加准确了。老师提供一组关联词语给大家,同学们试一试。 (板书:虽然但是) 生虽然陆游须发皆白,已经卧床不起,床头的蜡烛即将燃尽,正在走向人生的尽头,但是陆游的眼神非常坚定,双手拳头紧握,烛光依然鲜红而跳跃。 师从这幅图中,你读出了陆游怎样的内心? 生说明陆游对“王师北定中原日”满怀希望,内心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教学古诗,揭示主题和领悟情感,是重要的学习目标。然而,在教学实际中,仍然存在贴“情感标签”的倾向。这个教学片段告诉我们,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智慧,善于让学生学有所得,将思考引向深入,实现教学的“升华”。 四、资源的拓展 【案例4】示儿教学片段 (出示陆游在人生不同时段的诗句。) 上马击狂胡(敌兵),下马草军书。(20岁) 一寸丹心唯报国。(48岁) 住卑(地位低下)未敢忘忧国。(52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shu,守卫)轮台(边防据点)。(68岁) 一闻战鼓意气发,犹能为国平燕赵。(82岁) 师诗歌学完了,我们再来看看陆游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诗句。大家练习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师从这些诗句中,你读出了陆游怎样的一生? 生陆游的一生是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一生。 生陆游的一生是抗击外族侵略、誓死保卫祖国的一生。 师我们一起来读好陆游的这些诗句。 师20岁时,陆游豪情满怀,立下这样的壮志 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师48岁时,陆游守卫边关,在凛冽的寒风中,他放声高歌 生“一寸丹心唯报国。” 师52岁时,陆游因为主战而被罢官,成为平民的他念念不忘的是 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师68岁时,年近古稀的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 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师82岁时,风烛残年的他仍在高唱 生“一闻战鼓意气发,犹能为国平燕赵。” 开放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但这些教材之外的资源是否都适用于课堂教学,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