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神经鞘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doc_第1页
胃肠道神经鞘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doc_第2页
胃肠道神经鞘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doc_第3页
胃肠道神经鞘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doc_第4页
胃肠道神经鞘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胃肠道神经鞘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赵伟志叶晓霞 安徽马鞍山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安徽马鞍山243000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鞘瘤(GSs)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GSs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表型进行观察,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分析。结果4例患者,平均年龄(61.39.9)岁,女3例,男1例。患者无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瘤体表现为界清的稍低密度均质实体灶。大体观察肿瘤无包膜,界清,切面呈实性,有光泽感。镜下瘤组织外围均有丰富的淋巴细胞增生形成的淋巴细胞套,梭形瘤细胞呈交叉束状排列,局部区域细胞核呈不显著的栅栏状,局灶可有显著的核异型性,但核分裂罕见。肿瘤边缘局灶区域可见瘤细胞分隔、包裹胃壁平滑肌现象。免疫组化显示4例瘤细胞S-100、Vimentin呈弥漫强阳性,2例GFAP片灶性阳性,Ki-67阳性指数3%,Desmin、CD34、CD117、DOG-1均为阴性。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GSs是胃肠道罕见的间叶源性良性肿瘤,掌握其相对特征性病理学形态结合S-100、CD117、CD34、DOG-1等标记物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胃肠道神经鞘瘤;免疫组化;临床病理分析;鉴别诊断 R4A1674-074(4)06(b)034-03 胃肠道神经鞘瘤(gastrointestinalschwannomas,GSs)罕见,仅占所有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2%6%,占所有胃肿瘤的0.2%1。其临床表现随病变的大小和部位不同而异,肿瘤的大体与镜下表现与其它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特别是胃肠道间质瘤(GISTs)相似,术前常难以明确诊断,易误诊。该研究回顾性分析xx年1月xx年10月于该院行手术切除的4例GS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侧重于对病理形态特点的分析及与GISTs的鉴别,以提高对该罕见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水平,防止误诊误治,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马鞍山市中心医院胃肠道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73例,根据肿瘤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GSs4例,所有病例资料均完整,其中3例行胃部分切除,1例行结肠部分切除。并对患者进行了电话和门诊随访。 1.2方法 4例手术标本经4%中性缓冲甲醛固定,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采用光镜观察。选用S-100、Desmin、CD34、CD117、DOG-1、GFAP、Ki-67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DAB显色,免疫组化步骤均按照S-P即用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用已知阳性切片做阳性对照,用PBS缓冲液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抗体及试剂盒均购自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免疫组化阳性结果判读 以肿瘤细胞出现棕褐色着色为阳性。S-100阳性定位于胞浆/胞核,Desmin、GFAP阳性定位于胞浆,CD34、CD117、DOG-1阳性定位于胞浆/胞膜,Ki-67阳性定位于胞核。 2结果 2.1临床资料 4例患者,女性3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61.39.9)岁。3例发生于胃,临床表现多为中上腹部疼痛,腹胀,黑便。1例发生于横结肠,表现为排便不畅。病史2个月3年,临床术前诊断均为GISTs。术后随访5个月9年,无1例发现复发或转移。 2.2影像及内镜检查 患者术前均行腹部CT检查,肿瘤表现为稍低密度均质实体灶,境界清楚。术前均行内镜检查及活检,均未作出明确诊断。见图1。 2.3病理检查 巨检:4例肿瘤均无包膜,与周边组织界限清,位于胃肠壁黏膜下及肌壁间,切面呈实性,有光泽感,未见出血、坏死、囊性变等改变。病例2与病例4在胃黏膜面形成溃疡。镜检:4例瘤组织外围均有丰富的淋巴细胞增生形成的淋巴细胞套,其中3例有生发中心形成(图2)。肿瘤由纤细或肥胖的梭形细胞组成,胞质淡嗜伊红,胞核呈纺锤形,核的大小和形状不一,局灶可有显著的核异型性,或呈上皮样改变,但核分裂罕见或缺乏(图3)。肿瘤细胞多呈交叉束状排列,局部区域细胞核呈不显著的栅栏状,细胞巢间为疏松的粘液样间质(图4),可见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并形成粗大或细小的梁状结构。肿瘤组织与胃肠道横纹肌分界较清,病例1与病例2在肿瘤边缘局灶区域可见瘤细胞分隔、包裹胃壁平滑肌现象(图5)。 2.4免疫组化 4例肿瘤的S-100呈弥漫强阳性表达(图6),Vimentin均阳性表达,2例GFAP片灶性阳性,Ki-67阳性指数小于3%。Desmin、CD34、CD117、DOG-1均为阴性。 3讨论 胃肠道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胃肠道间质瘤2,神经鞘瘤是软组织常见肿瘤,但原发于胃肠道罕见,大多数发生于胃,其次是结直肠,发生于小肠和食道的尤为罕见1。该组从73例胃肠道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中确诊4例,占5.5%,与以往文献报道相近2。 3.1临床表现 GSs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年龄1081岁,女性稍多见1,3。GSs的临床症状通常不典型,随瘤体的大小和部位不同而异,多为上腹不适、腹痛、有粘膜溃疡者可伴有黑便,或无症状于体检时偶然发现。这些症状也可见于消化道其它疾病,临床价值有限。影像学检查GSs表现为黏膜下肿块,界清,常均质性增强,囊性变,出血坏死少见4,这些特点有助于与GISTs的影像学鉴别,但实际工作中价值较小,由于GSs罕见,所以易误诊为GISTs。胃外生型瘤体,在影像检查中甚至可误诊为肝脾肿瘤5。由于GSs瘤体位于粘膜下或肌壁间,所以内镜检查及活检,也很难明确诊断。超声内镜对鉴别两者也十分困难6。该组4例术前均行内镜检查及活检,均未作出明确诊断。GSs术前正确诊断可能性较小,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 3.2病理形态特点 肿瘤巨检边界清楚,无真正包膜,但局部镜下可见瘤细胞与周围间质、平滑肌相互穿插,该组病例1与病例2在肿瘤边缘局灶区域可见瘤细胞分隔、包裹胃壁平滑肌现象。伍健等6报道一组16例GSs中12例瘤体边界呈灶性浸润平滑肌,提示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能为侵袭性生长1,6。观察到瘤细胞分隔、包裹胃壁平滑肌的现象,只发生于瘤体边界的浅表部位,且多组研究均显示GSs预后良好,所以该研究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周围间质、平滑肌陷入瘤体的现象,而不应理解为浸润。肿瘤切面实性,很少出现出血、坏死、囊性变1,5。与软组织神经鞘瘤相比,GSs组织学形态有自身的特点,无典型的AntoniA和B区,瘤细胞核无典型的栅栏状排列,局部区域可呈不显著的栅栏状,通常没有玻璃样变的血管。镜下最突出的特点是肿瘤周边出现淋巴细胞套,并可有生发中心1-7,形成的原因尚不明,而软组织神经鞘瘤无此现象,考虑可能与发生部位有关。该研究统计中外文献报道的GSs共72例1,3-7,除一例于食道偶然发现的直径0.4cm的肿瘤外,余均可见肿瘤周边出现淋巴细胞套,提示肿瘤周边淋巴细胞套在GSs病理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有些肿瘤局部瘤细胞核可出现显著异型性,但核分裂少见或缺乏,不超过5/50HPF,核染色质的分布也较均匀,这种异型性是一种退行性改变,并非其恶性变的指征,在软组织神经鞘瘤也可观察到这种现象。 3.3免疫表型 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S-100、Vimentin,局灶性S-100阳性不足以诊断GSs,这可能由另外一种间质肿瘤的正常神经成分所致。瘤细胞可表达GFAP,不表达Desmin、CD34、CD117、DOG-1。Ki-67阳性指数低,常小于3%,有异型性的瘤细胞核常为阴性,印证了这种异型性是一种退行性改变。 3.4鉴别诊断 GISTs:GSs与GISTs的鉴别非常重要,因为即使GSs瘤体巨大且伴有局灶性异型时,它仍是良性肿瘤,GISTs则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WHO将其分为良性、不确定的恶性潜能和恶性三类,大约30的GISTs临床表现为恶性8。GISTs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特征性表达CD117(95),DOG-1(97.8),大多数表达CD34(70),局灶性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40)和S-100蛋白(5),通常不表达结蛋白(Desmin,2)9。利用其免疫组化特点及肿瘤外围无淋巴细胞套可与GSs鉴别。平滑肌肿瘤:平滑肌瘤是食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发生于胃肠罕见。瘤细胞梭形,胞浆丰富红染,当瘤细胞出现明显异型、坏死、核分裂时要考虑平滑肌肉瘤,免疫组化肌源性标记(Desmin、MSA)弥漫强阳性表达,瘤体周边缺少淋巴细胞套。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和年轻成人,肿瘤具多种成分,伴有多少不等的淋巴浆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可有淋巴滤泡,肌纤维母细胞呈梭形到上皮样,免疫组化瘤细胞常ALK阳性,SMA大多阳性,S-100阴性2,可与GSs鉴别。恶性外周神经鞘瘤肿瘤细胞异型性很大,常表现为高度富于细胞的肉瘤样改变。 3.5治疗和预后 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目前治疗该病唯一有效方法,对于粘膜下的小肿块也可内镜下摘除,向腔外生长的肿瘤可在腹腔镜下切除10。GSs术后预后良好,该组病例术后未见复发或转移。 参考文献 1HouYY,TanYS,XuJF,eta1.Schwannomaofthegastrointestinaltract:aclinicopath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andultrastructuralstudyof33casesJ.Histopathology,xx,48(5):536-545. 2BosmanFT,CarneiroF,HrubanRH,eta1.WHOClassificationoftumoursofthedigestivesystem.4thEdJ.Lyon:IARCPress,xx:74-99. 3杨俊家,孙庆林,顾志成.胃神经鞘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中国医学创新,xx,6(15):208-221. 4HongHS,HaHK,WonHJ,eta1.Gastricschwannomas:radiologicalfeatureswithendoscopicandpathologicalcorrelationJ.ClinRadiol,xx,63(5):536-542. 5王湛博,石怀银,袁静,等.胃神经鞘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J.中华病理学杂志,xx,41(2):97-101. 6伍健,王景美,孟凡青,等.胃肠道神经鞘瘤16例临床病理特征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xx,27(3):307-310. 7GohBK,ChowPK,KesavanS,eta1.Intraabdominalschwannomas:asingleinstitutionexperienceJ.JGastrointestSurg,xx,12(4):756-760. 8侯英勇,朱雄增.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方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xx,29(12):1275-127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