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硕 士 学 位 论 文 THESIS OF MASTER DEGREE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 英 文 ) :( 英 文 ) : State-ownership、 Compensation Incentiv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作作 者:者: 郭郭 阳阳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张玉周张玉周 讲讲 师师 2012 年年 4 月月 19 日日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文题目)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英文题目) State-ownership、 Compensation Incentiv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作 者 学 号 : 2010101892 作 者 姓 名 : 郭 阳 所 在 学 院 : 商学院 专 业 名 称 : 财务管理 导 师 姓 名 : 张玉周 论文主题词: (35 个)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盈余管理、Jones 模型 论文提交日期: 2012-5-24 独独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 :郭阳 日期: 2012-4-17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 郭阳 日期: 2012-4-17 指导教师(签名) : 张玉周 日期: 2012-4-17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摘要 本文以 2006-2010 年我国 A 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国有控股、 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在文中采用了修正的截面 Jones 模型来计算样本 的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的结果用来衡量盈余管理水平。从短期薪酬激励和长 期薪酬激励两个视角来研究高管薪酬激励水平,分别验证了以年薪激励为基础 的短期薪酬激励方式和以高管持股为基础的长期薪酬激励方式与上市公司盈余 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另外我们还在薪酬激励的基础上引入所有权性质变量, 考察了所有权性质和薪酬激励变量对盈余管理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 (1)与 国有控股企业相比,非国有控股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国有控股 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在负向盈余管理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2)非国有控股 企业高管年薪与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而国有控股企业高管年薪与盈余管理水 平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高管持股比例越高,越能够对盈余管理形成抑 制,而且高管持股的治理效应在国有控股企业中更明显。说明以高管持股为基 础的长期薪酬激励体系能够较好的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另外我们还发 现,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对于抑制正向盈余管理行为没有显著效果,但是能够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负向盈余管理行为。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研究动机,提出本文 所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意义,同时提出了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第二 部分对国内外关于国有控股、薪酬激励和盈余管理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包 括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和计量;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国有控股与盈余管理; 国有控股与薪酬激励四个方面的研究文献。第三部分介绍理论分析,主要包括 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基础,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国有控股公司盈 余管理行为的理论分析。第四部分介绍研究设计,包括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变量的定义与设计,以及实证研究所采用的回归模型。第五部分是实证研究的 结果,并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建议,并 且针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另外,根据本 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国有控股;薪酬激励;盈余管理;Jones 模型 4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Abstract We chose the A-share listed company during the period though 2006 to 2010 as research samples and used the Modified cross-section Jones Model to calculate the discretionary total accruals of the companies in the sample.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short-term pay incentives and long-term pay incentives, respectively, to ve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nual salary based incentive system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of executives, and the long-term pay system based on 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of executives. In addition, we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ir relationship in different ownership. We found: (1) compared with the state-owned companies, the level of income-increasing earnings management is higher in non-stated firms than that of state-owned firms, but the level of negative earnings management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 and non-state-owned company executives salary level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state-owned holding company executives salary and the level of earnings management does not exist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3)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managerial ownership, the more able to reduce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effect of stock incentives on earnings management is more pronounced in state-controlled enterprises. Description of the long-term pay system based on managerial ownership can inhibit managements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In addition, we also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has no effect to control the positive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however, independent directors can control the negative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to some extent.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is arranged as follows: the first section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of the study, propos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on state-controlled, pay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of the sort,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ation, and measurement; CEO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state-ownership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state-controlled and incentive pay four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The third section describe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salary 5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of state-owned holding company. The fourth section describes the study design, including proposed the assumption of this study, variable definition and design, as well as empirical research using the regression model. The fifth part show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and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e robustness test. The six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is study and for 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pointing out the limitations of research. In addition, we propose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Key words:State-ownership,Management Compensation,Earnings Management, The Jones Model 6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9 1.1 研究的背景 . 9 1.2 研究的意义 10 1.3 研究的框架 11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3 第 2 章 文献综述. 13 2.1 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以及计量 13 2.1.1 盈余管理的定义 13 2.1.2 盈余管理的动机 15 2.1.3 盈余管理的计量: 18 2.2 薪酬激励、盈余管理 21 2.3 国有控股、盈余管理 23 2.4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 23 第 3 章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24 3.1 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基础 . 24 3.1.1 委托代理理论 24 3.1.2 契约理论 25 3.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6 3.2 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理论分析 27 3.3 国有控股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理论分析 27 3.3.1 国有控股公司的特点 27 3.3.2 国有控股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特点 28 第 4 章 研究设计. 28 4.1 研究假设 28 4.2 样本选择 30 4.3 变量定义 31 4.3.1 被解释变量 32 4.3.2 解释变量 32 4.3.3 控制变量 33 4.4 研究模型设计 34 7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8 4.4.1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 34 4.4.2 回归模型 36 第 5 章 实证检验. 36 5.1 描述性统计 36 5.2 相关性分析 38 5.3 多元回归结果 39 5.4 稳健性检验 43 第 6 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45 6.1 研究结论 45 6.2 政策建议 45 参考文献: 47 致 谢: 50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我国资本市场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截至 2011 年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达 2342 家,沪、深两市总市值已达到 21.47 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保证 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法规。对于广大的投资者,他们最 关心的是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因为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 息是他们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财务报表作为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对于 投资者的意义非常重大。但是近几年来各种财务舞弊行为层出不穷,严重打击 了投资者的信息。国外出现过安然、世通等大公司因为财务造假而倒闭,国内 也曾出现过银广夏事件,琼民源骗局等等。上市公司通过扭曲、更改财务信息 来误导投资者,以谋取私利。这样,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也严重影 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美国国会在 2002 年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The Sarbanes-Oxley Act)。这一法案强化了对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提高审计人 员独立性,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强化 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对会计师的管理,希望能够使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能 够反应公司真实的状况,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提高会计盈余质量。 中国政府监管部门于 2008 年 6 月 28 日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旨在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公众的利益。一方面外部监管 机构加强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另一方面对于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也 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不断改进模型,运用实证分析,形成了很多具 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明确国有企业的治 理特征则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前提。已有的对于国有控股企业治理特征 的研究主要从国有控股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角度来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文献 很多,但是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在绩效表现方面存在 9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劣势,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控制人既可能是一只攫取之手, 也可能扮演帮助之手的角色,国有企业不一定会比非国有企业管理效果差。目 前,对于国有控股治理特征的研究主要从公司业绩的角度来探讨,借助盈余管 理来分析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为了控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维护股东的利益,需要建立有效的公司 治理机制来约束和监督管理层的决策和行为。高管薪酬激励制度作为公司治理 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设计高管的薪酬结构和获得条件,试图使股东和管 理层的利益趋向一致。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能够激励管理层做出有益于股东的 决策,降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代理问题, 治理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那么薪酬激励制度在这两类企业背景下如何发 的治理效应?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挥它 1.2 研究的意义 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将 2006-2010 年 A 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 本,从诱发盈余管理的原因和盈余管理的治理机制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 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其治理情况,分别考察了国有 控股、高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本文的结论丰富了对于中国上市公司 薪酬激励和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 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当前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 励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由于薪酬激励制度的不完善而诱发的盈余管理行为。 从而推动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高管薪酬激励制度,有效约束盈余管理行为,提 高上市公司的披露质量。另一方面,本文对国有控股公司和非国控股有公司两 类公司进行对比分析,从盈余管理的视角考察了高管薪酬激励制度在这两类公 司中治理效果的不同。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所有权性质的公司由于委托 代理关系方面的差异,所以公司治理机制对于盈余管理的作用效果存在不同。 本文的结论也从侧面证明了对两类公司进行分别研究的必要性。 10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11 1.3 研究的框架 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研究动机,提出本文所要研究 的问题和研究的意义,同时提出了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关于国有控股、薪酬激励和盈余管理方面的文 献进行了梳理,并且总结了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 第三章:理论分析,主要包括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基础,薪酬激励与盈余管 理的理论分析,国有控股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理论分析。 第四章: 研究设计,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变量的定 义与设计,以及实证研究所采用的回归模型。 第五章: 实证结果,并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研究结论及建议。针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指出研究存 在的局限性。另外,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12 图 1 本文的研究路线图 图 1 本文的研究路线图 国内外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 国有股权和盈余管理 薪酬激励和盈余管理 国有股权和薪酬激励 问题提出 理论分析 研究假设 研究设计 变量定义 研究模型 实证检验 结论及建议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没有区分正向盈余管理和负向盈余管理,实际上不 同方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其诱发机制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从国有控股和薪酬激 励对正向盈余管理的影响和对负向盈余管理的影响两个方面研究,从深层次剖 析了盈余管理及其影响因素。 (2)分析了国有控股和薪酬激励对公司盈余管理的交互影响,从盈余管理 的角度研究了国有控股、薪酬激励的治理效应,丰富了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以及计量 2.1.1 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热点问题,而由盈余管理引发 的管理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是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学术界没有达成 统一的共识。 国外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存在三种主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 Schipper(1989)提出的,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为 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通过有目的的干预对外财务报告所进行的“披露管理” (disclosure management)。对该定义进行延伸,盈余管理将包括真实盈余管理 和应计盈余管理,后者被定义为公司管理者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者控制交 易活动发生的时点来进行的盈余管理。 这一类盈余管理由于涉及真实交易活动, 通常会同时影响各期的会计盈余与现金流量。 第二种观点是 William R. Scott(2000)提出的,他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通 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灵活运用会计政策,从而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 者公司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第三种观点是 Healy, Wahlen(1999)提出的, 他认为盈余管理指的是管理当 13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的过程中,运用个人的判断来改变财务报告的最 终结果,一方面达到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的目的,因为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决 策依据是公司的经营业绩信息。另一方面影响了那些以财务报告数据为依据的 契约结果。 以上对于盈余管理的三种定义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三种定义都认为盈余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或者提升公司的价值(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和契约结果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获取管理者私利或增加公司利益) ; 盈余管理的 最终结果都是改变了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第一种定义和第三种定义都认为 盈余管理的主体为企业的管理层,第二种观点没有对盈余管理的主体做出具体 说明。 我国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比较晚,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也存在很 多争议,现在我们介绍其中的两个代表性观点: 魏明海(2000)提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的管理层在编制企业财务信息时,通 过个人判断和选择会计政策,一方面误导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公司业绩的理 解,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基于公司会计数据来设计的契约结果。 宁亚平(2005)对盈余管理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提出盈余管理与盈余 操控(earnings manipulation)和盈余舞弊(earnings fraud)是有区别的。盈余 操控中包含了盈余管理行为,盈余管理相对于盈余操控来说范围更小。盈余管 理是指管理层在通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所进行的盈余操纵行 为,他们一般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者交易达到改变盈余信息的目的,但是通过 重组这些交易或者经营活动,公司的价值一般情况下是提高的或者至少不会受 到损害。在不损害公司价值的前提下,通过重组公司的实际经营活动或者交易 来改变盈余信息的行为或现象叫做“实际盈余管理” ,而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 许范围内,灵活运用和选择会计政策从而影响会计盈余的行为和现象叫做“会 计盈余管理” 。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于盈余管理定义存在相通之处,也存在分歧。他们都 认为盈余管理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层,而且盈余管理最终都改变了公司的盈余结 果。他们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盈余管理是否是会计准则允许范围之内的行为, 以及通过非会计手段来改变公司的盈余结果是否也被认定为盈余管理行为。 国内外学者关于盈余管理的界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盈 14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余管理行为是管理层为了谋取私人利益而进行的,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操纵会 计盈余结果旨在误导企业利益相关者对经营业绩的理解。这种情况下提供的财 务报告结果是管理层所期望达到的水平而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故站在保 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这种行为损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种行为 是不合法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在通用会计准则的范围内对会计政策 进行灵活选择,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层的利益或者公司的价值。这种观点 下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合法的,因为虽然盈余管理会对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产生 影响,但是并不违反会计准则的规定,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但 是,在当今的资本市场中,实际上很多盈余管理行为已经损害到了其他利益相 关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的正常运转。虽然管理者是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进行财务信息的处理, 但是管理者的行为和决策并没有为公司的长远利益着想, 管理者利用自身的职业便利,更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来谋取个人私利。因此更 多的人同意第一种观点,即将盈余管理看作是对盈余信息的非法操纵行为。 综上所述,第一种观点比较符合实际,因此,盈余管理可以界定为:盈余 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过程中,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利用信 息不对称这一优势,对企业的盈余信息进行操纵导致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受损 的一种行为。 2.1.2 盈余管理的动机 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报酬契约动机 Hagerman(1979)研究发现,如果存在针对管理层的利益-共享计划,那么管 理层通过选择会计准则提高会计盈余的可能性就会提高。管理层对于会计政策 的选择会受到薪酬契约的影响,他们会通过调整相关会计项目来使自身的利益 最大化,但研究中没有提出薪酬契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Healy(1985)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会基于报酬契约 而进行盈余管理。他发现在实施奖金计划的公司,由于股东无法对管理者的经 营决策形成直接的监督,管理者的奖金、报酬激励与公司的经营情况,以及具 体的财务业绩指标挂钩。如果管理层预期无法达到奖金或者报酬激励计划要求 15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的会计盈余指标,他们就会选择调高、递延具体应计项目或者通过变更会计估 计等方式使最终的会计盈余指标达到对自身利益有利的目标值。 毛洪涛,沈鹏(2009)选择 1127 个中国上市公司的为研究样本,考察了 CFO 薪酬契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公司会计报告中的盈余由两部分组成,经常性损 益和非经常性损益; 而经常性损益又可以分为应计项目和经营性现金流两部分。 他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 CFO 的薪酬契约对于反映公司核心收益和可持续盈利 能力的经常性损益项目赋予了较高的权重,但是却没有区别出代表高盈余质量 的经营性现金流项目。 王克敏(2007)利用 LISREL 模型深入分析了高管报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 的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高管控制权对高管报酬诱发盈余管理程度的 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然而在引入了高管 控制权变量,即高管兼任董事会职位或者来自控股股东单位时,高管的盈余管 理水平出现了下降。因为,这时候高管的行为缺乏监督,高管会选择直接给自 己增加薪酬来提高个人收益,而不是选择成本较高的盈余管理。 周建波,孙菊生(2003)研究发现在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方案之前,披露 的业绩普遍偏高。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管理层为了达到股权激励方案设立的 业绩指标,提高行权时获得的收益,会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来操纵会计信息。 (2)债务契约动机 Defond, Jiambalvo(1994)以美国 1955-1988 年期间曾经违反了债务契约限 制性条款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研究,发现临 近债务契约边界的公司管理层为了避免违约带来的成本,倾向于通过对会计盈 余的调整和会计政策的变更等手段调整公司的会计盈余,进而论证了债务契约 是盈余管理发生的诱导因素。 Sweeney(1994)选取了 1980-1989 年间制造行业中 违反债务契约行为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样本公司在违约的前一个会 计期间会出现相对频繁的会计项目调整和变更现象,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通 过操纵应计项目来提高当期的会计盈余。 Dechow,Sloan,Sweeney(1996)以 1982-1992 年因操纵会计盈余而遭到美 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公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样本公司进 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摆脱已有的债务契约的限制性条款的约束,因为 已有的债务契约对公司的会计盈余会有要求,如果达不到限制性条款的要求会 16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对公司进一步融资和运用资产产生限制。 李丹,蔡玉华(2007)对 2003-2005 年 A 股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情况进行研 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比率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公司的盈余 管理水平会受到外部融资来源和性质的影响。 高大为, 魏巍(2004)研究了我国 2002 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 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司总体债务水平的高低与盈余管理程度成负 相关关系,利用债务融资水平较高的公司会倾向于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 (3)政治成本动机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的经营表现同样也会引起国 家的政府监管部门的关注。政府可以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对经济的运行进 行干预,例如,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在经济低迷时期,曾经通过国家立法来发展 铁矿石垄断企业获取过高的利润。普京上台之后对国内很多企业进行了行政调 控,使得很多企业因此而受到打击。国外文献中,有很多研究涉及盈余管理和 政治成本之间的关系。 Jones(1991)研究发现,为了获得政府提供的进口补贴,企业会在政府进行 调查的时期,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从而调减当期利润,使自己满足政府补贴标 准。Makar 和 Alam(1988)研究了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在盈余管理行为上 的不同。当经济处于上行周期时,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政治风险,公司往往 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但是他们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企业会在经济处于下行 周期时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Monem(2003)以澳大利亚采矿行业为研究对象,发 现企业为了降低税收负担,存在通过盈余管理调低会计利润的行为。总体来看, 国外研究基本证实了,当存在政治成本时,企业会通过盈余管理来争取对自己 有利的政策,同时规避不利政策的影响。 (4)资本市场动机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IPO 动机、 配股 动机、满足投资者和分析师的期望。 根据我国证券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公司想要上市发行股票必须满足三年连 续盈利的要求。许多公司为了满足上市要求,会选择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 的盈余。张宗益、黄新建(2003)研究发现为了迎合监管机构对股票发行的要 求, 已经为了保证 IPO 的顺利完成, 在 IPO 的前一年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 。 17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王春峰、李吉栋(2003)也发现上市公司在 IPO 前一年,为了提高发行价格, 存在人为调增会计盈余的现象,而且首次公开上市的企业在 IPO 前后都存在盈 余管理行为。 陈小悦,肖星(2000)研究了 A 股上市公司配股权与利润操纵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为了满足证监会连续三年 ROE(股权收益率)超过 10%的配股 要求, 存在强烈的动机去操纵公司的利润。 他利用 ROE 超过 10%的配股要求作为 标准把上市公司分为三组, 一般公司 (ROE 小于 9%) , 临界公司 (ROE 在 10%-12%) , 绩优公司(ROE 大于 12%) 。研究发现相对于一般公司和绩优公司,处于临界位 置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动机更强。 对于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动机的研究还发现管理层为了满足金融分析师或者 管理层的期望而对盈余信息进行操纵。投资者和金融分析师在评估股票价值的 过程中广泛参考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管理层有动机去进行盈余操纵从而改变 短期的股票价格表现。例如,Burgstahler 和 Eames(1998)研究发现上市公司 操纵公司的利润以满足分析师的预期。特别地,他们还发现管理层会采取行为 向上调整公司的盈余以避免报告的结果低于分析师的预期。他们还利用金融分 析师的股票投资意见(例如,买进,持有,或者卖出)去预测盈余管理的方向。 他们发现对于分析师推荐买入的公司更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去操纵公司的 利润,从而符合分析师的盈余期望,然而对于那些推荐卖出的公司更有可能去 展示负向非预期的应计利润。 2.1.3 盈余管理的计量: 准确的度量盈余管理水平是研究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前提。如何选择合适 的盈余计量模型一直是研究盈余管理行为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研究盈余管理 行为的难点。理论界不断改进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试图对盈余管理的程度进 行准确和科学的计量,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我们对现有的盈余管理计 量方法进行了梳理: (1)应计利润法 应计利润法是目前计量盈余管理比较通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将公司的利 润分为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其中应计利润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 18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得出的项目,他可以分为可操纵部分和不可操纵部分。管理者在进行盈余管理 时通过会计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改变来实现对应计利润的调整。在测度企 业盈余管理程度时通常选取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水平的代理变 量。应计利润法由于能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运用条件和范围方 面的限制比较少,所以很多研究盈余管理方面的文献都利用该方法衡量盈余管 理水平。以该方法为基础的计量模型主要包括希利模型、行业模型、琼斯模型 以及修正的琼斯模型等,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这几个模型的相关内容: 希利模型(The Healy Model):Healy(1985)首次建立了盈余管理的实证计 量模型,这一模型假定企业各年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是稳定的,估计期间企业 各年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遵循随机游走。公式: t t t TA NDA T =其中:NDAt表示 估计的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TAt表示经过总资产调整的总体应计利润, t 表示 估计期间; 行业模型: Dechow、Sloan 和 Sweeney(1995)提出了行业模型,该模型将 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从总体应计利润分离出来的时候,假定一个行业中的企业类 型基本相同那么他们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大体上也应该是一致的。该模型选 取某一行业中的几个典型公司,计算他们的应计利润总额,然后把应计利润总 额的中位数作为判别标准。该行业中某一企业的应计利润与该行业应计利润总 额中位数之间的偏离程度,代表了该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琼斯模型(The Jones Model):该模型建立在希利模型等前期模型的基础上, Jones(1991) 认为, 希利模型是建立在估计期各年企业的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是稳定的,但是这一假设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收 入的增长,响应的应收应付项目及折旧额等其他应计利润项目也随之改变。因 此, 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是企业营业收入和固定资产规模的函数,在分离非可 操纵性应计利润时间序列回归模型时需要考虑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收入变 化对于应计利润的影响。 修正的琼斯模型(The Modified Jones Model): Dechow,Sloan 和 Sweeney (1995)提出了经过修正的琼斯模型。修正的琼斯模型调整了事件期应收账款的 变化。原始的琼斯模型假设在估计期和事件期对于盈余的操纵都不是通过营业 19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收入来执行的。修正的琼斯模型假设事件期所有的信用性收入的变化都是盈余 管理的结果。因为通过确认信用性收入的方式来操纵利润比通过确认现金性收 入的方式更加容易。 扩展琼斯模型: 陆建桥(1999)在研究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时, 对修正的琼斯模型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提出了扩展琼斯模型。他认为修正的琼 斯模型仍存在缺陷,与琼斯模型一样没有考虑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对非可 控应计利润的影响。实际上,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摊销额是非可控应计利 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忽视了这一因素, 对于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量就 会产生偏差。因此他在扩展琼斯模型中将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摊销额作 为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从企业的总应计利润中分离出去。 (2)具体项目法 该方法具体化了盈余管理的计量范围,通过对具体行业和企业的特殊应计 项目的进行分析,以其中的可操纵性科目为核心研究内容,通过建模的方式来 确定和计量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但是该方法需要研究人员具备专业的行业知 识,初期集中运用于某个特殊的行业,所得出的结论很难适用到到其他行业。 Beaver 和 McNichols (1998)运用具体项目法对金融类企业管理者通过选 择会计政策和方法对减值准备类科目进行变更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 现对减值准备类科目的操纵是管理层调整会计盈余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途 径。 (3)盈余分布法 Hayn(1995)首次提出用总体的报告盈余分布来评估是否存在盈余管理。 她绘制了减去股价之后的EPS分布, 并发现了在零点处存在不连续。 Burgstahler 和 Dichev(1997)将这种方法进行了发展,他们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去评估盈余 分布的不连续性,并且用这种方法去检验盈余的变化。这种方法使研究者能够 通过检验主要临界点处的盈余分布情况,来观察盈余分布的不连续性。如果上 市公司有很强的动机去使得收益超过一个基准点,那么经过管理后的盈余分布 将会出现比期望中更多的观察值位于临界值之上,更少的观察值位于临界值之 下。具体来说,他们假设公司的管理层有动机去瞒报损失和收益下降,迎合分 析师的预测,通过检验在这些点的盈余分布来分析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这种方 法不需要去测量非正常性应计(往往受噪音影响) ,而是观察盈余分布在某些临 20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界值处的不连续性。具体来说,这种方法不需要去测量单个样本的盈余管理水 平(通过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 ,然后把相同经济背景下的样本结果进行汇总, 从而得出一个整体的结论。相反,他们研究整体样本的盈余分布情况。但是,盈 余分布法假设没有经过管理的盈余分布是光滑的,同时也无法解决存在多个临 情况下盈余管理的估计问题。 界值 2.2 薪酬激励、盈余管理 薪酬契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的企业制度背景下, 股东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下的代理成本,通过将公司的业绩与管理层的薪酬相 联系,希望达到双赢的状态使企业的利润和公司业绩最大化。目前国内外薪酬 契约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年薪形式的短期激励, 二是通过赋予管理层 股票而实行的股权激励。但两种激励方式都是通过公司的业绩作为参考评定的 标准,如果管理层发现无法实现预定的业绩标准时,为了实现自身的报酬最大 化就会产生操纵公司盈余的动机。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他们会通过对经营应 计项目的调整来调高或者递延盈余。 本文把国内外对于薪酬契约诱发盈余管理的研究也概括为以下两个主要的 方面: (1)高管年薪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Holthausen,Larcker,Sloan(1995)以咨询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 当公司在设计薪酬激励制度时,如果设置了薪酬激励的上线,那么公司管理层 为了最大化自身的收益会倾向于改变公司的当期盈余结果,把盈余结果超过薪 酬激励上线要求的业绩目标的部分进行递延,从而增加未来业绩水平。 Guidry(1999)考察了大型跨国公司的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针对总公 司的奖金激励计划, 分公司管理层如果预期无法达到总公司要求的业绩指标时, 他们有动机去调低当期的经营利润,以期望未来能够获得较高的奖金激励。 李延喜(2007)以 2002-2004 年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高管人 员薪酬激励水平、董事会特征和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 制了上市的债务水平和资产规模之后,管理层薪酬激励水平与调高的操控性应 计利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薪酬激励是诱发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 21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毛洪涛,沈鹏(2009)选择 1127 个中国上市公司的为研究样本,考察了 CFO 薪酬契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公司会计报告中的盈余由两部分组成,经常性损 益和非经常性损益; 而经常性损益又可以分为应计项目和经营性现金流两部分。 他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 CFO 的薪酬契约对于反映公司核心收益和可持续盈利 能力的经常性损益项目赋予了较高的权重,但是却没有区别出代表高盈余质量 的经营性现金流项目。 (2)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Bergstresser, Pillppon (2006)以 1994-2000 年美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 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高管持有的股票价值与公司经营性应计项目的 变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薪酬激励体系中股票期权的价值比例与可操 控性应计项目呈同步变化趋势, 这说明管理层会通过对经营性应计项目的操纵, 来调整公司的会计盈余,从而使得行权时所持有股票和期权的价值最大,进而 使自身的效应最大化。 Burns, Kedia(2006)以 224 家美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对他们 1997-2002 期间的核心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以是否修正财务报告信息作为分组的标准进行 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修改过财务报告信息的公司,大部分都对公司的管理层 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因此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能够诱使管理层对公司的盈余信 息进行操纵。 肖淑芳,张晨宇等(2009)以我国 A 股上市公司中首次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 121 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对股权激励方案公布前后的三个季度, 运用 T 检验的 方法对研究样本进行了分时间段、分组的对比研究,他发现调整操纵性应计项 目是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且研究发现股权激励 计划公布前和公布后, 公司高层管理者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来调整公司的盈余,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股权激励计划实施之后的薪酬收益水平。 苏冬蔚(2010)从盈余管理的视角, 研究了公司高管股权激励和产权结构 的多元化能否产生良好的治理效应。他的研究结果发现股改完成后,没有提出 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 其高管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率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 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2 国有控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 2.3 国有控股、盈余管理 已有的对于国有控股治理效应方面的研究, 大部分集中于国有控股与公司 价值之间的关系上,而针对国有控股如何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方面的研究 还比较少。已有的对于国有控股和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对于国有控股究竟强 化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还是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结 论。 游家兴(2008)以 2000 -2005 年我国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盈余管 理的研究视角考察了在我国投资者法律保护机制还不健全、地方政府干预动机 强烈的背景下,控股股东的行为动机及其经济后果。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与 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相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相对较低。而且, 随着国有持股比例的提高以及政府干预程度的加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盈余 质量会进一步降低。 王化成(2006)对 1999-2002 年间的经验数据加以分析,研究发现,控股股 东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的盈余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且相对于非国有控股公 司,国有控股公司的盈余质量相对更低。 薄仙慧,吴联生(2009)从盈余管理的角度研究了国有控股和机构投资者 的治理效应, 以及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交互作用。他们的 研究结果发现, 国有控股公司正向盈余管理水平要显著低于非国有控股公司; 而且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高, 只有非国有控股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水 平出现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方自愿达成协议书合同
- 新开美容院店长合同范本
- 钢管桩加工劳务合同范本
- 劳务分包合同协议书样本
- 酒店前台的劳动合同范本
- 餐饮店长分红合同协议书
- 办公区设计装修合同范本
- 找人合伙做生意合同范本
- 批发市场托管经营协议书
- 台球经费赞助协议书模板
- 2025年度互联网行业市场调研服务协议4篇
- 小学音乐新课标考试题库800题(含答案)
- 《付出总有收获》课件
- 方剂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安徽中医药大学
- 《蚕丝微观结构》课件
- 《公路养护安全培训》课件
- 《Linux培训基础》课件
- 新反诈知识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2022年福建省特种设备作业安全管理人员考试题库(含真题和典型题)
- 二次供水泵房日常巡查记录表
- 2024年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及财务分析全套计算表格(含附表-带只更改标红部分-操作简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