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ismosseae)对连作大豆异黄酮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doc_第1页
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ismosseae)对连作大豆异黄酮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doc_第2页
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ismosseae)对连作大豆异黄酮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doc_第3页
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ismosseae)对连作大豆异黄酮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doc_第4页
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ismosseae)对连作大豆异黄酮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mosseae)对连作大豆异黄酮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崔佳琦1,2,魏丽娜1,2,3,蔡柏岩1,2,3 (1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80;3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尔滨150086) 摘要:为探索接种F.mosseae对连作大豆籽粒异黄酮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把F.mosseae应用于连作大豆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垦丰16(中间型品种,KF16)、黑农44(高脂肪型品种,HN44)和黑农48(高蛋白型品种,HN48)作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盆栽,每盆装风干土12.5kg,土壤为连作0年(CK)、1年(L1)、2年(L2)的大豆大田土壤。每盆接种F.mosseae菌剂200g。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气相色谱法,对成熟大豆籽粒中异黄酮以及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KF16、HN44和HN48分别在L1、L2、L2时,异黄酮含量最高。KF16、HN44和HN48脂肪酸含量随连作年限增加而降低。接种F.mosseae可以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降低脂肪酸含量。 关键词:大豆籽粒;f.mosseae;连作;大豆异黄酮;大豆脂肪酸;含量 :S181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xx-094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面上资助项目“连作大豆土壤AM真菌菌群结构分析及其与根腐病病原菌相互关系研究”(12521394)。 第一作者简介:崔佳琦,男,1989年出生,黑龙江绥化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生态学。通信地址:15008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E-mail:977670585qq.。 通讯作者:蔡柏岩,男,1968年出生,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生态学。通信地址:15008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TelE-mail:caibaiyan126.。 :xx-09-22,修回日期:xx-11-27。 0引言 大豆异黄酮以及脂肪酸是大豆生育进程中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是评价大豆品质及其质量的重要指标1-3。由于大豆长期连作造成病虫害加剧4-5、土壤理化性质不良6、根系有害代谢产物富集7等,致使大豆品质降低、产量下降。因此,大豆长期连作是限制大豆品质及产量的主要障碍。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l,AM)真菌是一种内生菌根真菌,它可以侵染植物根系,进而形成共生体9-11。通过菌丝体促进土壤形成团聚体12-13,固定土壤中的无机营养元素及水分14-15,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16。AM真菌通过自身繁殖及分泌活化土壤酶17-18,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且间接平衡根际土壤中包括N、P、K、Ca等的无机元素及pH19-21,进而调节大豆根际土壤环境,促进大豆植株生长。 近年来,AM真菌对提高植物抗逆性研究日益增多,Manjula等22研究表明AM真菌有利于植株吸收水分及营养物质,增强耐受性,有利于植物生长;Yamato等23指出AM真菌寄生于植株中,增强植株抗盐能力;杨海霞等24研究表明AM真菌可以增强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反应,增强耐盐能力,提高高羊茅的生长;李淑敏等25研究指出AM真菌能够刺激大豆根瘤的形成,增强固氮能力,提高大豆品质;吴强盛等26研究指出AM真菌对白三叶的糖含量有影响。目前,AM真菌对连作大豆品质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以连作大豆为切入点,通过接种F.mosseae,研究其对黑龙江地区种植面积广、代表性高的3个大豆品种异黄酮以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旨在探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把AM菌剂应用于连作大豆生产寻找理论依据,为改善连作大豆的品质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于xx年510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糖业研究所试验站和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微生物重点实验室进行。 1.2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选用3个大豆品种:垦丰16(中间型品种,KF16)、黑农44(高脂肪型品种,HN44)、黑农48(高蛋白型品种,HN48)。3个大豆品种基本成分百分含量,见表1。 1.3试验方法 1.3.1试验设计土壤基本肥力指标见表2。试验采用盆栽,每盆装风干土12.5kg,土壤为0、1、2年的大豆大田土壤(0、1、2年的土壤分别记为CK、L1、L2)。每盆接种F.mosseae菌剂200g。接种后,每盆土壤混匀。每个处理重复3次。xx年5月17日播种,每盆留苗3株。在盆体周围摆放种植大豆的盆体,作为保护行,降低边缘效应。各个生育时期正常浇水、除草、杀虫。大豆籽粒收获于xx年10月8日,籽粒常温避光保存,以备后续检测试验使用。 1.3.2大豆异黄酮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大豆异黄酮含量进行测定27。 1.3.3大豆脂肪酸含量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大豆脂肪酸进行测定28。测定时配置氢离子火焰检测器(FID),可以准确地检测出大豆籽粒中含有较大碳正离子数的有机化合物。首先,对3个基因型大豆籽粒进行处理,在旋风磨中研磨成粉,并过0.25mm孔径筛。其次,对大豆籽粒粉末进行快速索氏抽提并对抽提产物进行甲酯化处理。最后,将所得试样进行气相色谱检测。 大豆籽粒中脂肪酸由多种不饱和化合物构成,其在进行气相色谱检测时,不同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的保留时间以及峰面积。为了确定试样中各个化合物性质,试样各组分的保留时间与脂肪酸标准物中各组分保留时间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试样大豆脂肪酸的组分。 1.4数据分析 采用SPSS16.0数据处理软件,气相色谱数据通过HWp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接种F.mosseae对连作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2.1.1不同品种不同连作年限总异黄酮含量的分析每个样品进行3次重复试验。3个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的方差分析见表3。 2.1.2同一品种不同连作年限总异黄酮含量的分析图1表示接种F.mosseae对同一大豆品种,不同连作年限大豆总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在不同连作年限土壤条件下,3个品种大豆总异黄酮含量差异显著。 由图1可得,接种F.mosseae于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中,对KF16、HN44、HN48大豆总异黄酮含量均有影响。KF16在L1总异黄酮含量最高,为2942.98mg/kg,CK总异黄酮含量为2741.06mg/kg,L2总异黄酮含量在L1与CK之间;HN44在L2总异黄酮含量最高,为3475.24mg/kg,L1总异黄酮含量为3277.49mg/kg,CK时总异黄酮含量最低;HN48在L2总异黄酮含量最高,CK总异黄酮含量最低。KF16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总异黄酮含量先升高后下降;HN44和HN48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总异黄酮含量逐渐升高,且KF16、HN44、HN483个大豆品种分别在L1、L2以及L2总异黄酮含量最高,含量均高于CK。从此可见,接种F.mosseae可以影响大豆异黄酮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合成,进而对大豆总异黄酮含量产生影响。同时也说明接种F.mosseae可以促进植物分泌保护性物质,从而增强抗病性。 2.1.3同一连作年限不同品种总异黄酮含量的分析图2表示接种F.mosseae对同一连作年限不同大豆品种总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同一连作年限下3个大豆品种总异黄酮含量差异显著。 由图2可得,在CK条件下,3个基因型大豆品种总异黄酮含量:HN44KF16HN48;在L1条件下,3个基因型大豆品种总异黄酮含量:HN44KF16HN48;在L2条件下,3个基因型大豆品种总异黄酮含量:HN44KF16HN48。由此可见,同一年限土壤接种F.mosseae,HN44大豆籽粒总异黄酮含量最高,KF16大豆籽粒总异黄酮含量高于HN48。由此表明,由于3个大豆品种自身的遗传特性不同,致使其对F.mosseae的敏感度不同。同时也说明F.mosseae对侵染的宿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2.2接种F.mosseae对连作大豆脂肪酸种类以及含量影响 气相色谱数据通过HWp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所得大豆脂肪酸种类以及含量见表4。由于每个试验样品设置3个重复,数据量较大。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其每组数据变异系数(RSD)均小于5%。故只列出每组试样数据的平均值。由表4可知,3个基因型大豆籽粒中所含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但各物质含量上相差较大。 2.2.1同一品种不同连作年限大豆脂肪酸种类以及含量的分析图3表示接种F.mosseae对同一大豆品种不同连作年限大豆脂肪酸种类以及含量的影响。以脂肪型品种(HN44)大豆籽粒中脂肪酸种类以及含量为例(KF16和HN48均为此规律)。 由图3可得,HN44大豆籽粒中亚油酸含量高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以及-亚麻酸,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上述5种物质的含量逐渐降低,但相对于对照组,变化量不大。说明F.mosseae对不同基因型大豆脂肪酸代谢途径产生影响。 2.2.2同一连作年限不同品种大豆脂肪酸种类以及含量的分析图4表示接种F.mosseae对同一连作年限不同品种大豆脂肪酸种类以含量的影响。以1年土壤(L1)时大豆籽粒中脂肪酸种类以及含量为例。 由图4可得,HN44中亚油酸和硬脂酸含量明显高于KF16和HN48。HN44、HN48中-亚麻酸含量相差不大。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均表现为:HN44HN48KF16。由此可见,不同基因型大豆自身遗传特性对大豆脂肪酸含量影响较大。同时也说明接种F.mosseae对大豆脂肪酸含量以及种类产生一定影响。 3讨论 本项研究主要从生理方面揭示接种F.mosseae对连作大豆异黄酮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旨在阐明F.mosseae与连作大豆2个重要品质指标异黄酮和脂肪酸含量呈现出何种关系,为把F.mosseae应用于连作大豆生产,减轻连作障碍,改善连作大豆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由此可见,本项研究对于AM菌剂是否能应用于连作大豆的生产进行了前期的有益探索,所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中接种F.mosseae,HN44、KF16、HN48大豆总异黄酮含量在L1、L2均高于CK;HN44、KF16、HN48大豆脂肪酸在种类上CK、L1、L2保持一致,但含量上CK均高于L1、L2。说明接种F.mosseae可以影响大豆品质,这与韩亚楠29、于文杰30试验结果相似。另外,从本试验结果还可看出,不同连作年限大豆接种F.mosseae,HN44、KF16、HN48大豆总异黄酮以及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对于以上的研究结果究其原因可能为:一是3个大豆品种具有不同的遗传特性,导致自身合成异黄酮以及脂肪酸能力的差异;二是F.mosseae侵染宿主植物大豆后,可能对大豆代谢途径产生了影响,造成大豆总异黄酮含量以及脂肪酸含量差异;三是F.mosseae通过对宿主植物的影响,增加宿主植物在土壤中的吸收范围,显著提高植物对磷素和水分的吸收,增加植物的抗病性,促进苯丙氨酸裂解酶和异黄酮还原酶的合成,进而提高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四是随着大豆连作年限的增长,大豆根际土壤中病原菌丰富度趋于稳定,F.mosseae对致病菌生长抑制作用逐渐明显,从而降低植物感病率,使大豆脂肪酸种类以及含量发生变化。 笔者只是从大豆籽粒生理指标角度研究了接种F.mosseae对连作大豆品质的影响,并未从大豆苯丙氨酸、脂肪酸代谢途径以及关键酶活性进行探索。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从二者的代谢途径及关键酶活性、含量、合成等方面出发,揭示接种F.mosseae对连作大豆异黄酮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机理。 4结论 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中接种F.mosseae,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HN44、HN48大豆总异黄酮含量均表现出:L2L1CK,KF16表现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表现为:L1L2CK。说明接种F.mosseae可以促进大豆异黄酮的积累,有利于提高大豆品质。 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中接种F.mosseae,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3个大豆品种大豆脂肪酸种类保持不变,但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各个物质的含量逐渐降低。说明接种F.mosseae起到了缓解连作障碍的作用,但却降低了脂肪酸的含量。 参考文献 1梁晓芳,王步军.大豆异黄酮和皂甙的提取、制备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xx,33(1):128-134. 2KaoTH,ChenBH.FunctionalponentsinsoybeancakeandtheireffectsonantioxidantJ.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xx,54(20):7544-7555. 3江连洲,李杨,王妍,等.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xx,34(9):346-350. 4魏巍,许艳丽,朱琳,等.长期连作对大豆根际土壤镰孢菌种群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xx,25(2):497-504. 5TurcoRF,BischoffM.Contributionofsoil-bonebacteriatotherotatoneffectincornJ.PlantSoil,1990(122):115-120. 6刘潇睿,葛菁萍,蔡柏岩,等.AM真菌抑制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xx,39(35):21591-21593. 7盖志佳.范文婷,马凤鸣,等.连作大豆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xx,31(1):141-144. 8LiuXB,HerbertSJ.FifteenyearsofresearchexaminingcultivationofcontinuoussoybeaninnortheastChinaJ.FieldCropsResearch,xx,19(4):361-367. 9李岩,焦惠,刘润进,等.AM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xx,30(4):1089-1096. 10龙良鲲,羊宋贞,姚青,等.AM真菌DNA的提取与PCR-DGGE分析J.菌物学报,xx,24(4):564-569. 11刘润进,李晓林.丛枝菌根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2LiangZB,LeeDJ.ADGGE-cloningmethodtocharacterizearbuscularmycorrhizalmunitystructureinsoilJ.SoilBiology&Biochemistry,xx(40):956-966. 13TisdallJM,SmithSE.AggregationofsoilbgfungalhyphaeJ.AustralianJournalofSoilResearch,1997(35):55-60. 14ParniskeM.Arbuscularmycorrhiz:themotherofplantrootendosymbioses,J.NativeReviewMicrobiol,xx(6):763-775 15BarzanaG,ArocaR.Arbuscularmycorrhizalsymbiosisincreasesrelativeapoplasticwaterflowinrootsofthehostplantunderbothwell-wateredanddroughtstressconditionsJ.AnnalsofBotany,xx(109):1009-1017. 16刘润进,李敏,刘杏忠,等.AM真菌和氮磷钾复合肥对砖瓦厂破坏地土壤肥力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7(3):45-50. 17游春梅,官会林,屠文.三七免耕连作土壤障碍因素及其消减措施的理论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xx,30(3):44-48. 18赵萌,李敏.西瓜连作对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微生物通报,xx,35(8):1251-1254. 19RakshitA,BhadoriaPB.IndigenousarbuscularmacorrhizaismoreimportantforearlygrowthperiodofgroundnutforPinfluxinanoxisolJ.ActaAgricultural,xx(91):397-406. 20DruilleM,CabelloMN,OmaciniM.GlyphosatereducessporeviabilityandrootcolonizationofarbuscularmycorrhizalfungiJ.AppliedSoilEcology,xx(64):99-103. 21NewshamKK,FitterAH.ArbuscularmycorrhizaprotectanannualgrassfromrootpathogenticfungiinthefieldJ.Ecology,1995(20):963-969. 22ManjulaG,PhilipEP,HairuJ.Ni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