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与B细胞性淋巴瘤的相关性探讨.doc_第1页
乙型肝炎病毒与B细胞性淋巴瘤的相关性探讨.doc_第2页
乙型肝炎病毒与B细胞性淋巴瘤的相关性探讨.doc_第3页
乙型肝炎病毒与B细胞性淋巴瘤的相关性探讨.doc_第4页
乙型肝炎病毒与B细胞性淋巴瘤的相关性探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乙型肝炎病毒与B细胞性淋巴瘤的相关性探讨 李亚明 宜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无锡214200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与B细胞性淋巴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xx年2月至xx年2月收治的70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收治的80例大肠癌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率共同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分析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不同特征HBsAg阳性表达情况。结果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9至40岁段、至期其HBsAg阳性率较高,分别为40%、38.24%,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及至期,P0.05。另外,研究组大三阳、小三阳及抗HBsAb阴性且抗HBcAb阳性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B细胞性淋巴瘤存在某种相关性,HBV感染可能参与B细胞性NHL病原学原理。 关键词乙型感染病毒;b细胞性淋巴瘤;相关性 R733A1674-074(4)10(a)117-02 相关研究表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较其他人群高,约2.45%至30.90%1;且很多学者研究发现B细胞NHL患者HBV感染率明显高于T细胞NHL患者,特别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由于乙型感染病毒是引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要素之一,因此部分学者认为HBV感染可能加剧DLBCL患者肝损害,增加患者死亡风险3。目前关于乙型肝炎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较多,但乙型肝炎病毒与B细胞性淋巴瘤研究尚少4,为此本研究就此通过对照实验探讨乙型肝炎病毒与B细胞性淋巴瘤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xx年2月至xx年2月收治的70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为研究组,所有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B细胞性NHL,排除原发性肝癌、妊娠期、精神异常、配合度低等患者。年龄在19至81岁之间,平均(54.23.4)岁,病程在6个月至2年之间,平均(1.10.2)年。选择同期收治的80例大肠癌患者为对照组,年龄在20至80岁之间,平均(55.03.5)岁,病程在5个月至2年之间,平均(1.00.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基本信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70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相关资料进行查看和分析,包括B细胞性NHL分型,不同年龄段、性别、淋巴瘤分期及其他特征HBsAg阳性表达情况等内容。另外利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对B细胞性NHL、大肠癌患者HBsAg、HBeAg、抗HBsAb、抗HBeAb及抗HBcAb表达进行测定及比较,其中HBsAg、HBeAg及抗HBcAb均为阳性时称为“大三阳”;HBsAg、抗HBsAb及抗HBcAb均阳性时称为小三阳,提示乙型肝炎慢性感染。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率表示,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特征B细胞性NHL患者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表达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乙型肝炎标志物共同表达比较 研究组大三阳、小三阳、抗HBsAb阴性且抗HBcAb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值分别为4.7、3.85及5.44,P0.05。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我国比较流行,xx年国家卫生部统计称我国1至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占7.18%。且以15至59岁人群为主,高达8.57%5。国外相关研究认为乙型肝炎病毒除了具有亲肝细胞性外,还具有亲淋巴细胞性特点,可以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造成感染,表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参与淋巴细胞恶性肿瘤发展过程。随着流行病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淋巴瘤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认为HBV感染可能是导致B细胞淋巴瘤发生的一项重要危险因子6。 Park7等人研究发现乙肝感染患者患有NHL概率相比其他高2.8倍;国内相关研究也表明淋巴瘤患者HBsAg阳性率比其他肿瘤及正常人群高,约20%至30%,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恶性淋巴瘤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罗吕宏8等人研究表明NHL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肺癌患者,P0.05;同时B细胞性NHL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肺癌患者及同组T细胞性NHL患者,P0.05。表明HBV感染参与NHL(特别是B细胞性NHL)发病机制。崔建华9等人研究发现淋巴瘤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及其他恶性肿瘤患者,P0.05。另外HBsAg阳性淋巴瘤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33.33%)高于HBsAg阴性患者(26.83%),但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淋巴瘤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概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且可能加重淋巴瘤患者肝功能损害。林雯10等人研究发现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HBsAg阳性率受年龄、淋巴瘤分期影响,18至39岁、至期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至期患者,P0.05。同时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大三阳、小三阳发生率明显高于大肠癌患者,P0.05。表明HBV感染可能在B细胞型NHL病原学中起作用。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点将B细胞性NHL患者(研究组)与大肠癌患者(对照组)乙型肝炎标志物共同表达情况进行对照,表明研究组患者大三阳、小三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B细胞性NHL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肿瘤患者(如大肠癌),提示HBV与B细胞性淋巴瘤存在相关性,HBV感染可能参与B细胞性淋巴瘤发生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彭芳.非霍奇金淋巴瘤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白血病淋巴瘤,xx,21(9):102-105. 2张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关系的探讨D.浙江大学,xx. 3张文军,李启英,项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预后影响A.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肿瘤内科进展中国肿瘤医师教育(xx)C.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xx:1. 4刘会彩,陈国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xx,10(12):90-91. 5任苑蓉,熊竹娟,敬小梅.非霍奇金淋巴瘤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J.肿瘤预防与治疗,xx,26(2):46-51. 6季冬梅,曹军宁,洪小南,等.类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后乙型肝炎病毒的激活情况: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J.肿瘤,xx,30(7):56-59. 7Parksc,JeongSH,KimJ,eta1HighprevalenceofhepatitisBvirusinfectioninpatientswithB-cellnon-HodgkinslymphomainKoreaJJMedVirol,xx,80(6):960-966 8罗吕宏,范云,黄志熠,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xx,17(18):1414-1417. 9崔建华,张喜梅,张石峰等.恶性淋巴瘤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xx,49(6):35-36,50. 10林雯,林英城,王鸿彪,等.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