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言语行为理论”的涵义及其中文翻译.doc_第1页
论“言语行为理论”的涵义及其中文翻译.doc_第2页
论“言语行为理论”的涵义及其中文翻译.doc_第3页
论“言语行为理论”的涵义及其中文翻译.doc_第4页
论“言语行为理论”的涵义及其中文翻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言语行为理论”的涵义及其中文翻译 庞密香 摘要:语言学术语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准确、一致,但是语言学术语翻译不一致、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很多,作为现代语用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言语行为理论”,其译名以及相关术语的中文翻译都存在译名不一致以及未准确传达理论内涵的问题。此外,这一理论又和其它理论的中文译名相混淆,缺乏区别性,而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却很少。本文对这一概念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甄别,区分该理论和其它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方面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遵循术语翻译的基本原则,探讨这一理论相关术语的恰当、贴切的中文译名。 关键词:术语翻译言语行为理论准确性一致性 一、引言 术语是专业语言的核心和灵魂,术语的标准化对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术语翻译的具体标准跟所有翻译一样,第一个要考虑的也是准确性”(姜望琪xx:80)。语言学术语的译名亟待规范,语言学术语的翻译问题也值得专门探讨(罗天华xx)。王宗炎(1987)提出术语译名的六条原则:通用、准确、明白、简洁、有系统性、有区别性。赵世开(1992)把语言学术语的译名简化为三条:准确、好懂、照顾系统。从上述对术语翻译的论述可见,“准确”是术语翻译中需要遵循的第一原则。语言学术语的翻译存在不一致和不规范的现象,表现为两个方面:同一个术语有不同的中文译名,且各个中文译名的意思相差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术语的准确性;不同理论中的术语又有相同的中文译名,造成了混淆,失去了区别性。这些现象影响到对语言学的理解和学术交流。作为现代语用学最重要的理论的“言语行为理论”1,其译名以及相关术语的中文翻译也存在着译名不一致、和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甚至错误的问题,同时这一理论又和其它语言学理论的中文译名相混淆,缺少区别性,而这一问题得到的关注却很少。系统地梳理和甄别这一理论的概念体系,根据原文探讨各个相关术语的确切涵义和所指,区分该理论和其它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方面的不同,有助于找出恰当、贴切的中文译名。 二、文献综述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是二战后英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奥斯汀(1962xx)首先提出的。奥斯汀属于日常语言学派,研究非理想化的语言和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在他之前,大多数人都没有关于“言语行为”(speechact)的概念,他们把语句看作在实际上与陈述相同的东西,并且用研究语句的方法来研究陈述。由于奥斯汀、维特根斯坦和其他所有哲学家的工作,人们开始认识到,语言学习中所涉及的东西并不仅仅是抽象的语句形式,而是使用这些语句实施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正是通过说出这些语句完成的。这种认识为研究语言哲学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将语言研究变为人类意向行为的一种形式,由此产生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在语言哲学中,整个“言语行为理论”是对传统的语言研究狭隘性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突破。 奥斯汀打开了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他研究的具体问题是人们如何以言行事。他之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仅关心命题的真伪问题,但奥斯汀发现,很多情况下,人们说一句话并不是要表达一个命题,而是要做一件事情,例如宣布开会或给一个婴儿命教名(christen),这就是以言行事(陈国华xx:F24)。 国内对于奥斯汀的介绍和引进始自1979年许国璋(1991)对HowtoDoThingswithWords(如何以言行事)的摘译和介绍。近四十年来对奥斯汀及其理论的研究从未中断,一类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学领域,侧重于对“言语行为理论”的阐释和发展。一类研究致力于探究奥斯汀理论的哲学渊源和哲学意义。第三类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主要是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不同研究领域。除了传统的领域如运用该理论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反讽(曲家丹xx)、英语教学、翻译、广告、跨文化交际等等之外,有些研究也结合了较新的领域。陈海庆、张绍杰(xx)将之应用于分析语篇连贯性的问题。刘风光、张绍杰(xx)运用该理论中的以言行事分析诗歌语篇问题。付习涛(xx)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为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尽管上述研究涵盖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很多方面,但是都未关注一个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这一中文译名是否确切,是否准确反映了原本的意义。特别是speechacttheory,其最普遍的译名是“言语行为理论”,但是这一译名和另一常用的语言学术语“言语行为(verbalbehavior)”完全相同,使人无法区别二者的异同。另一方面,“言语行为理论”是奥斯汀自创的体系,概念是新的,术语也是自撰的,他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种:locutionaryact,illocutionaryact和perlocutionaryact,初学者很难理解其中的前缀il-,per-,将它们翻译确切则更为困难。 最早关注这一问题的是陈国华(1984:35)。他将speechact这一术语译为“言语动作”而不是沿用已有的“言语行为”。他认为有两个原因:1)将act译为“行为”,其汉语意义与behaviour(行为),无法区别,而verbalbehavior(言语行为)又是语言学的一个常用术语;2)acts是可数名词,“动作”也是可数名词,(如twodirectiveacts指两个指使动作),而“行为”前面的量词只能是“种”,不能用来翻译单位意义上的acts。尽管这一探讨很有意义,但是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固有的译名仍然被沿用下去。 王宗炎(1987)讨论了翻译中术语译名的问题,认为有如下的原因会导致译名的错误:1.误解原文,如对乔姆斯基的术语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误解而译为“语言习得方法”,而乔姆斯基实际上讲的是人类大脑中的一种机制(mechanism);2.原文意思清楚,译名意思含混;3.原文一名一义,译文一名两义;4.两个原名意义各异,译名的界限不大分明。他也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的涵义以及它所包含的三种行为:locutionaryact,illocutionaryact和perlocutionaryact在理解上的困难以及给翻译所造成的困难,但是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译名。本研究在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涵义以及相关的译名进行仔细分析梳理后,发现其译名的翻译所存在的问题和王宗炎的归纳基本吻合。 三、“言语行为理论”以及相关术语的译名辨析 通常speechacttheory被译为“言语行为理论”,现代语言学词典也使用了这一译名,但是该译名和语言学中常用的另一个由斯金纳首创的理论verbalbehavior完全相同,因此,这一译名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和原文的意思有偏差;原名名字意义各异,译名界限不清,一个译名对应了两个原名,失去了术语该有的区别性。speechacttheory和斯金纳的verbalbehavior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上都完全不同。verbalbehavior和speechact都是各自研究领域里重要的术语,作者选择某个单词自有其意图和含义,而汉语却用完全相同的字眼表示,未免会引起混淆和误解。VerbalBehavior是斯金纳的代表作,属于行为主义语言学说,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语言行为不只是简单的刺激和反应,他研究可观察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有这种行为,该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属于行为学的一种。其研究对象是可见的,能说出因果关系的,可控制的。behavior一词被翻译成“行为”由来已久,如behaviorism被翻译成“行为主义”。 查Merriam-WebstersCollegiateDictionary, verbal:1a:of,relatingto,orconsistingofwordsb:of,relatingto,orinvolvingofwordsratherthanmeaningorsubstance behavior:1a:themannerofconductingoneselfb:anythingthatanorganismdoesinvolvingactionandresponsetostimulationc:theresponseofanindividual,group,orspeciestoitsenvironment. 中文维基百科对行为的解释:行为是指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动作、行动方式,以及对环境与其他生物体或物体的反应。词性为中性。在人类或其他群居动物的社会里,有一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对动物而言,行为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可以是自愿也可以是非自愿的,而且受到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控制。综合上述释义可见,verbalbehavior译为“言语行为”符合源语言的含义和用法。 和斯金纳一样,奥斯汀也创造了新术语,而这些术语对于理解奥斯汀的意图很关键,术语理解不准确,对其理论的理解也会有偏差。因此其理论中术语的中文译名不可忽视。奥斯汀主要关注说话的作用和说话者的意图,研究非理想化的语言和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他不研究言语如何起作用以及人的表现,他关注的是不同情况下说话者不同的目的,强调的是言语的交际及效果层面。 查Merriam-WebstersCollegiateDictionary, speech:1a:themunicationorexpressionofthoughtsinspokenwordsb:exchangeofspokenwords act:a:thedoingofathingb:somethingdonevoluntarily 由上述释义可见,speech侧重于交流,符合奥斯汀关注说话者意图的研究目的,而act侧重于某一具体动作,正是奥斯汀(Austin1962/xx:94)所强调的“就通常意义而言,说某事的举动,如封为爵士,就是以言行事,因此在这个层面就是研究言语,或者是整个言语的举动”2。克里斯托(Crystalxx:446)认为,奥斯汀所谓的speechact并不是仅仅指anactofspeech(张嘴说话)这一动作,而且指amunicativeactivity(交际活动),并且交际活动是其术语的重心所在。其翻译不仅要表达出系统性,还要表达出区别性,因此,将speechacttheory译为“言语行为理论”,既和已有定名的“verbalbehavior”相冲突,也不完全符合奥斯汀的本意。“言语举动(speechact)”(陈国华xx:F24)这一译名既可以避免和verbalbehaviour的译名相冲突,又强调了“说话”这一具体动作和交际目的,更为符合奥斯汀原意,同样,speechacttheory可以译为“言语举动理论”。 而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三个acts:locutionaryact,illocutionaryact和perlocutionaryact的中文译名情况更为复杂。最常用的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其它相对应的译名分别还有:1.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2.言内力,言外力,言后力;4.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取效行为;4.话语行为;5.话语施事行为,话语施效行为。这些译名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内涵,还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解读。 细读原文,先看奥斯汀如何阐述“locutionaryact”。“言辞举动”大约等于说出某种感觉和指称,这还是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意义”3。(Austinxx:109)由原文可知,“言辞举动(locutionaryact)”只是奥斯汀把言语举动抽象化后所分析出的其中的一个层面,并无内外之别;奥斯汀也阐述了关于“言辞举动(locutionaryact)”和“以言行事举动(illocutionaryact)”的关系,“我们可以说,通常而言,实施言辞举动本质上也是实施以言行事举动,这是我打算采用的术语。因此,在实施一个言辞举动时,我们也在做这样一个举动:问或回答一个问题,给出信息或确认或警告。”4(同上:98)可见,“以言行事举动(illocutionaryact)”是同一言语举动的另一个层面,查Merriam-WebstersCollegiateDictionary,in-oril-orim-orir-意为in,within,toward,所以将其译为“言外行为”正好与原意相反。奥斯汀对另一个术语“言辞取效举动(perlocutionaryact)”的表述是:再进一步讲,实施一个言辞举动的同时也在实施一个以言行事举动,同时也还在实施另一种举动。说某件事常常是,甚至通常是对听众,说话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产生某种效果我们把实施这种举动称之为“言辞取效举动(perlocutionaryact)”5(同上:101)。 这段话更加清晰地阐明了所谓的三个acts并非把一个言语举动切分为三,事实上是做了一个言语举动就一定同时有这三个举动,奥斯汀原文一直用的是“sense”,即从不同的层面来剖析同一言语举动,也即在阐释奥斯汀理论的核心“说话就是做事”。“per-”在Merriam-WebstersCollegiateDictionary中的释义是through,所以perlocutionary表示透过locution完成的举动。姜望琪(xx)在分析了奥斯汀的理论和原文之后,也认为在实施一个locutionaryact时,也是在实施下列行为,如提出或回答问题,提供信息、保证或警告,宣告一个决定或表达一种意图,认为奥斯汀在挑战传统的把说话和做事、言论和行为对立起来的观念。如果将locutionaryact译为“言外行为”,就将其理解为游离于言说之外的行为,如此奥斯汀所谓的“说话也是一种行为”就成为毫无意义的命题。另一方面,将三种acts译为“言内力、言外力、言后力”则忽略了奥斯汀在阐述该理论时所强调的“言语是一种具体举动”,而且,“力”和acts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没有对应之处。因此,本文认为locutionaryact,illocutionaryact和perlocutionaryact较为确切的译名分别为:1)言辞举动(locutionaryact);2)以言行事举动(illocutionaryact);3)言辞取效举动(perlocutionaryact)(陈国华xx:F24)。 四、结语 原则上一个术语指称一个概念,一名一译是理想的,但在实践中很难做到。准确地翻译术语需要研究其概念、所指对象、文体特色、语义区分度、语境以及术语产生的背景。术语译名的统一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多个译名并存的局面常常存在,原有的译法可能会被新的译法取代。在遵循一定的术语翻译原则的基础上,逐渐地规范术语翻译,促进其标准化,不仅是语言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翻译学研究的要求。 注释: 1“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中文译名,但是和另一语言学理论“verbalbehavior”的中文译名完全相同,本文将会详细对比二者的异同。 2英语原文:theactofsayingsomethinginthisfullnormalsenseIcall,i.e.dub,theperformanceofalocutionaryact,andthestudyofutterancethusfarandinthisrespectsthestudyoflocutions,orofthefullunitsofspeech. 3英语原文:Alocutionaryactisroughlyequivalenttoutteringacertainsenseandreference,whichagainisroughlyequivalentto“meaning”inthetraditionalsense. 4英语原文:Toperformalocutionaryactisingeneral,wemaysay,alsoandeoipsotoperformanilloctionaryact,asIproposetocallit.Thusinperformingalocutionaryactweshallalsobeperformingsuchanactas:askingoransweringaquestion,givingsomeinformationoranassuranceorawarning. 5英语原文:Thereisafurthersense(C)inwhichtoperformalocutionaryact,andthereinanillocutionaryact,mayalsobetoperformanactofanotherkind.Sayingsomethingwilloften,orevennormally,producingcertainconsequentialeffectsuponthefeelings,thoughts,oractionsoftheaudience,orofthespeakers,orofotherpersons.weshallcalltheperformanceofanactofthiskindtheperformanceofa“perlocutionary”act. 参考文献: 1姜望琪.论术语翻译的标准J.上海翻译(翻译学词典与翻译理论专辑),xx:80-84. 2罗天华.也谈语言学术语的翻译问题以增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为例J.当代语言学,xx,(1):73-7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