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学.ppt_第1页
心理测量学.ppt_第2页
心理测量学.ppt_第3页
心理测量学.ppt_第4页
心理测量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测量学 Psychological Testing 童腮军 电话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测量的历史 一、国外心理测量的历史 (一)测量产生于实际社会的需要 l 法国医生沈干(Seguin)训练智力落后儿童(1837年) l 法国医生艾斯克罗尔(Esqurol)对智力落后和精神病人的区分(一个人驾驶语言的能力,是他智力水平的最可靠的标志); (二)冯特的实验心理学 l 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9年); l 观察的个体差异:格林威治天文台观察员的遭遇(1796);,(三)高尔顿的遗传理论测量 达尔文的表兄弟,皮尔逊(Pearson)的老师,遗传的天才,人类测量实验室,高尔顿棒,高尔顿笛 高尔顿发现,白痴对于热、冷、痛鉴别能力较低。他还说:感觉辨别力“基本上是心智能力中最高的能力。” (四)卡特尔的个别差异研究 冯特的学生,高尔顿的朋友。 首次提出“心理测验”(mental test)这一术语; 心理测验与测量,(五)比纳和比纳-希蒙智力量表的产生 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内-西蒙量表(1905年量表)1908年量表1911年量表 美国心理学家Pintner说:“在心理学史上,假使我们称冯特为实验心理学的鼻祖,我们不得不称比奈为心理智力测量的鼻祖。” 波林说:“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10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10年,20世纪头10年则是比内的10年。”,(六)心理测量的蓬勃发展与应用 智力测验的发展 比内-西蒙量表斯坦福-比内量表(比率智商) 叶克斯(Yerkes):陆军甲种测验、陆军乙种测验(19171919)20年代智力测验运动的狂热 斯皮尔曼的因素分析法和“二因素理论”瑞文推理测验(30年代) 韦氏智力量表(40年代60年代)(离差智商),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 特殊能力测验(音乐、文书、机械、美术) 成就测验的发展 桑代克编制了第一个标准化的教育成就测验,因此被认为是教育测验的鼻祖。(20世纪初) 斯坦福成就测验(1923) 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教育测验服务中心,人格测验的发展 最早进行人格测量克雷培林(Kraepelin)用自由联想法诊断精神病人。 最早的人格问卷武德沃斯的“个人资料调查表”(诊断士兵神经症) “卡特尔16种人格问卷”(16PF)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 罗夏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TAT),美国心理测验的三个发展期 l 19041915,Thorndike出版精神与社会测验学导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可测量”(数量化,客观化和标准化)。 l 19151930,学历测验,智力测验(IQ),和人格测验大量出现。 l 19301940,从单纯测验法向心理评估和教育评价过渡(综合应用评定法;问卷法;交谈法;轶事记录法等),心理测量的历史发展趋势 1 先是以解剖生理特征为根据,而后转向对心智活动的测量; 2 由测量简单的感知能力,发展到测量复杂的认知能力; 3 由笼统的单一量数转变为以多个量数来评定个别差异, 4 心理测量与实验心理学由合到分,又到合。 心理测量的当代趋势 信息加工测验的产生; 计算机化测验的产生; 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的兴起。,二、我国心理测量发展的历史 (一)我国古代的心理测量 能力测量 孔子:中上之人、中人、中下之人 董仲舒: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分心测验) 刘邵:12种人才类型 抓周 七巧板、九连环,人格测量 孔子:狂者、狷者、中行 刘邵:12种性格类型 教育测量 西周:小成,大成 汉代:太学考试(口试、策试、射策) 隋朝:科举考试,对测验理论的最初探索 刘邵:九征,八观,五视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的特点: l 描述性 l 分类式 l 注重整体评价,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l 实用性,(二)中国心理测验简史(解放前) l 1914年,Creighton比较中美儿童智力差异(广州,500人) l 1917年,樊炳清介绍“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l 1918年,Walcott用推孟修正量表施测(清华) l 1918年,俞子夷编制“小学生毛笔书法量表” l 1920年,廖世承、陈鹤琴在南京开设测验课 l 1921年,廖世承、陈鹤琴合作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 l 1921年,费培杰将比内智力测验翻成中文 l 1922年,张耀翔在北京将心理测验列为入学考试科目 l 1924年,陆志伟发表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 l 1931年6月,在南京成立中国测验学会,l 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l 1935年,沈有乾用“朋洛德人格问卷”测量中国学生。 l 1936年,陆志伟和吴天敏进行第二次修订比内西蒙智力测验。 l 1937年,周先庚使用“塞斯顿情绪稳定性测验” l 1943年,林传鼎试用“普莱西X-O测验” l 1948年,刘范试用“罗夏克墨迹测验”。,(三)中国心理测验简史(解放后) l 1979年,林传鼎,吴天敏,张厚粲在武汉举办全国测验培训班; l 1979年,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l 1979年,林传鼎、张厚粲编制“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l 1980年,林传鼎、张厚粲主持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l 1980年,北师大开设心理测验课; l 1980年,张厚粲开始对高考试卷做系统分析; l 1981年,刘绍衣修订“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l 1982年,吴天敏第三次修订中国比内测验; l 1982年,宋维真修订“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l 1983年,龚耀先、陈仲庚修订“艾森克问卷” l 1984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l 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 l 1985年,张厚粲主持修订“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l 1986年,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 l 1987年,张明园修订“生活事件量表”; l 1989年,李丹修订“瑞文测验(联合型)”; l 1990年,中国加入国际测验委员会(ITC); l 1990年,吴文源修订“症状自评量表(SCL-90)”; l 1992年,戴忠恒修订“一般能力倾向测验”;,l 1992年,宋维真编制“心理健康调查表”; l 1992年,沙毓英等编制“学生性格量表”; l 1993年,宋维真等编制“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 l 80年代,编制超常、弱智儿童筛查量表;03(6)岁儿童发育、发展量表;CPM领导行为评价量表,第二节 心理测量的性质 一、测量的基本概念 (一)测量的定义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l 一定的法则 l 事物的特征 l 量具 l 定量描述,测量精确度的影响因素: 测量对象的性质:确定型、随机型、模糊型 测量工具的精密性 测量的类型:物理测量、生理测量、社会测量、心理测量,(二)测量的基本要素 1 参照点 绝对参照点(绝对零点) 相对参照点 2 单位 好的单位须符合两个条件: 确定的意义,即同一单位对所有人来说意义相同。 相等的价值,即第一单位与第二单位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单位与第三单位之间的距离。,(三)测量的量表 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就是量表(scale)。 Stevens将量表从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 1 命名量表(Nominal Scale) 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对事物进行分类。 代号 类别 数字只是一种名称的替代物。不同的个体用不同的数字标志。如球员的号码,各种分类标志(男或女;正常或异常,等),2 顺序量表(Order Scale) 给个体赋值,使数值的大小次序与个体在所测量的心理特性上的多少、大小、高低等的次序相符合。 次序量表在心理和教育中十分常见(如竞赛成绩排名等) 3 等距量表(Interval Scale) 给个体赋值,使数值间的差不仅能够反映出对应个体在所测量心理特性上的排序,而且能够反映出对应个体在该特性上的差异程度。(如温度计,偏爱程度等) 但建构间距量表不是容易的事,常常只能做到次序量表。,4 比率量表(Ratio Scale) 给个体赋值,使数值间的比率能够反映对应个体在测量心理特性上比率。(如身高、体重、速度等)。 但在心理学中是极少见的。 心理测量通常都是次序量表,为方便比较,通常把次序量表转换为等距量表。,测量量表的等级 l 命名量表: 识别、区别个体; l 次序量表: 识别、区别个体;按特性排序个体; l 间距量表: 识别、区别个体;按特性排序个体;指出个体特性的差异; l 比率量表: 识别、区别个体;按特性排序个体;指出个体特性间的差异;指出个体特性间的比率。,二、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 l 孟子说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l Thorndike:“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 l McCall:“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 心理测量的准确性、可靠性、精确度还有待提高,但测量不准不等于不能测量,现在测量不准也不意味着将来永远测不准。,(二)心理测量的定义 心理特质具有内隐性,只能通过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 Anastasi:“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Brown: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 书本: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郑日昌:心理测验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1 行为样本 从总体行为中抽取出来的、能够反映个人特定心理特质的一组行为,作为直接的测量对象。 l 取样研究的有效与否,关键在于样本的代表性,即不是任何部分都可代表全体。 l 构成样本的行为应当是系统的,有理论思考的; l 不可能包括所有可用来测量或定义某种心理特性的具体行为; l 因此,心理测验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行为样本的代表性。 l 只有在全部了解行为样本的意义以后,才能正确使用心理测验。,心理测量的最终目标不是对行为样本的测量,而是通过行为样本的测量来预测被试以后将会出现的行为。 行为样本与所要预测的行为并不一定相似,可以相似,也可以完全不同。如投射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其测查的行为与将来要预测的行为有很大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相关)。,2 标准化 测验内容的标准化 施测条件的标准化 测验情境、指导语、测验时限 评分规则的标准化 测验常模的标准化,3 难度或应答率 4 信度和效度,(三)心理测量的性质 1 心理测验的间接性 通过测量外显行为来推断内隐的心理特质 2 心理测验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标准 3 心理测验的客观性 标准化,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和功能 一、心理测验的种类 (一)按测量的功能分类 1能力测验 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 2学绩测验 已获得的学业成就 3人格测验 兴趣、态度、动机、气质、性格,(二)按测量的对象分类 1个别测验 优点:获得的信息多;容易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特殊被试(幼儿、盲人) 缺点:费时、复杂、对主试要求高。 2团体测验 优点: 缺点:,(三)按测验材料分类 1文字(纸笔)测验 2非文字(操作)测验 文化公平测验 (四)按测验的目的分类 1. 描述测验 2. 诊断测验 3. 预示性测验,(五)按测验的难度和时限分类 1难度测验 2与速度测验 (六)按测验的要求分类 1最高行为测验 2典型行为测验 (七)按测验的性质分类 1构造性测验 2投射性测验,(八)按测验的应用分类 1教育测验 2职业测验 3临床测验 (九)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 1常模参照测验 2标准参照测验 内容参照测验 结果参照测验,二、心理测验的功能 双刃剑 (一)理论研究功能 1收集研究资料 2建立和检验理论假设 3实验分组,(二)实际应用功能 1选拔人才 2人员安置 3心理诊断 4描述评价 5心理咨询,第四节 心理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及道德准则 一、心理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一)心理测量工作的知识结构 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 (二)对心理测验的科学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