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8 XX 届高三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系列:文言文阅读(史传体) XX 届高三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系列:文言文阅读(史传体) 考点阐释 传记类阅读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在 XX 年以前基本上是独霸高考文言文试题选材,此后,古代散文、小品文甚至古小说异军突起,但传记类的 “ 浅易 ” 和取材广泛的特点,使得它仍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考生阅读传记类的文章,要注意古代史传文叙事、写人的特点,还要注意高考试题往往对原文有删节的特点。 知识点考查 今年高考试卷中,考查史专体的有全国卷 、 、广东卷 、湖北卷、天津卷、福建卷、辽宁卷、江西卷、海南宁夏卷、上海卷等,纵观这些试卷发现: 从表达方式来说,以叙述为主,偶或有一点议论,或者是作者直接发议论,或者是借人物之口发议论; 从运用的词语说,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非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从句式上说,主要运用常见的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等,极少出现非常见的文言句式; 从内容上说,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更多的2 / 48 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因此高考所选择的古代文语段几乎全是史传文的语段。这样的语段,一般 高中毕业生阅读是不太困难的。 真题精析 一、(全国卷 1)(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 11 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 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3 / 48 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 ,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 “ 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 ” 其人皆垂泣曰: “ 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 ” 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 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堪: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动:招致 【答案】 D 【考点】主要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 级。 【解析】 D 项 “ 动 ” ,总是,常常。 4 / 48 【思路分析】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常为诸县之最 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未尝辄敢出门 诣阙请留德深 以贵乡文书为诈 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B. c.D. 【答案】 D 【考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解析】排除法, 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排除 A、 B; “ 未尝辄敢出门 ” 是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故排除 A 和 c,而 “ 请阙留德深 ” 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 “ 乃断从贵乡 ” 的主语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 【思路分析】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 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时作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5 / 48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 c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解析】 c 项 “ 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 ”错误,文中说的是 “ 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 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 ”“ 逃窜之徒 ” 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6 / 48 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 “ 无 ” 说成“ 有 ” 和 “ 曲解意思 ” 的干扰。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是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 (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 【答案】 (赵君实)与群丞元宝藏互相往来,结交密切,先后来到馆陶做令长的人,没有不受他们指挥差遣的。 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是跟随他到贵乡居住的有几百家。 【考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 B 级。 【解析】本题涉及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 “ 信、达、雅 ” 。第( 1)句注意 “ 交结 ” 为古今异义和 “ 令长 ” 、 “ 指麾 ” 等词的落实; 第( 2)句注意 “ 合境 ” 和 “ 从而 ”“ 居住 ” 为古今异义。 考生要树立采分点的意识。 中 “ 相 ” 译为 “ 相互 ” , “ 交结 ” 译为 “ 结交 ” , “ 未有 ” 译为 “ 没有不 ” 。(相、交结、7 / 48 未有各 1 分,大意 1 分,共 4 分) “ 庶 ” 译为 “ 老百姓 ” ,“ 合 ” 译为 “ 全都 ” , “ 因 ” 译为 “ 于是 ” , “ 数 ” 译为“ 几 ” 。(庶、合、因、数各 1 分,大意 2 分,共 6 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 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 “ 大治 ” 。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 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8 / 48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 。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 .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 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 “ 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 ”士兵们都哭着说: “ 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 ” 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9 / 48 二、( 09 年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已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 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 “ 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 ” 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 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爪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 “ 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 ” 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10 / 48 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 。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 “ 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 ”原平曰: “ 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 郭原平砖)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直:报酬 D.于里中买粜,然后举爨爨:做饭 【 答案】 A 【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解析】禀:天赋,赋予。 【思路分析】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有效信息在文章开头: “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 。一般的,人物传记开头除了介绍姓名字号、籍贯、身份,还要介绍其品行等。 A 项的 “ 秉 ” 应当为 “ 天赋 ” 的意思。 11 / 48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示郭原平孝敬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 唯餐盐饭而已 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 父抱笃疾弥年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 于母 前,示有所啖 岂可减溉田之水 D. 原平乃拜而受之 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答案】 A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析】 B、后一句表明郭原平不赚便宜; c、后一句表明郭原平先人后己,不计较私利; D、分别表明郭原平不随便接受别人东西和不愿麻烦别人。 【思路分析】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用排除法, B“ 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 据前 文,这只能表明他家贫穷或者说他的俭朴而不能表明仗义助人; c“ 普天大旱,百娃俱因,岂可减溉田乏水,以通运瓜之船 ” 不能表明仗义助人,只能说是他体恤他人; D“ 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 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 原平乃拜而受之 ” 是说许阳送他礼物,他不肯接受,不能表12 / 48 明郭原平孝顺父母。 “ 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 也不能表明仗义助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 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 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答案】 c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析】不是 “ 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 ” ,而是 “ 放其他沟渠的水注入运瓜水道 ” 。 “ 运瓜时 ” 应为 “ 每次行船来钱塘 ” 。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13 / 48 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 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答案】( 1)郭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搭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 2)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解析】( 1)注意 “ 以 ”“ 颠沛 ”“ 乃 ”“ 立 ”“ 令 ”“ 足 ”的翻译。( 2)注意 “ 若 ”“ 以 ”“ 其 ”“ 耋齿 ”“ 屡空比室 ” 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 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思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 “ 信、达、雅 ” 。第( 1)句注意 “ 颠沛 ”为古今异义和 “ 立 ” 、 “ 足 ” 等词的落实;第( 2)句注意“ 其 ” 和 “ 耄齿 ”“ 比 ” 等词的落实。 附文言文译文: 14 / 48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 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 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15 / 48 郭原平说: “ 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 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 ” 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 “ 孝廉 ” ,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 “ 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 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 ” 郭原平回答说:“ 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 ” 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三、( 09 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孟德传 【宋】苏辙 ( 1)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 “ 吾禁军也,今至此, 擒16 / 48 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 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 ( 2)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 “ 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 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 3)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 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17 / 48 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利:通 “ 痢 ” ,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答案】 D 【考点】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 D、庶几:希望、企图 【思路分析】 D 项 的有效信息在书 后中:“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 这句话比较好翻译。根据译文,考生可以推断出选项的解释错误。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 “ 生存艰难 ” 和 “ 无所畏惧 ” 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8 / 48 【答案】 c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信息的筛选 【解析】 A.项: 信息在第一段: “ 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 ” 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 B 项: 信息在第一段: “ 德之言曰: 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 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 D 项: 信息在第三段:“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 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思路分析】考生可将选项与原文对照,稍微读得远一点,就是读一读句子在原文所在的上下句,甚至读一读所在段落或全文,一般不难作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 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 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答案】 B 19 / 48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解析】 B 项: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原文在第二段: “ 知州宋孝孙谓之曰: 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 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 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思路分析】此类题目关键是读懂相关信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 【答案】( 1) (孟德 )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 )进入山中。 (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 3)推测虎 (要 )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 (对于 )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 了吧 ? 【考点】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解析】各小题的采分点分别为:( 1)省略的主语( 2)适知除( 3)意 “ 被之以威 ” 倒装被 【思路分析】考生需要结合上下文反复阅读,可以试着断句,划分节奏,进而理解其大意;再反复推敲关键字词和所涉及的语法点。高考资源网 20 / 48 参考译文: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 “ 好山林 ” 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 己想: “ 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 ” 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 “ 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 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 “ 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 ” 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21 / 48 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 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 22 / 48 知识储备 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地位很重,分值多达 19分。但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语言又有其特殊性,所以,学生常常失分也最多。关键在于阅读没过关。因为没有读清文段中的人物、事件、评价等,对实、虚词的推断,对内容的理解自然就有 可能不符合文意,从而导致错误。 从这些年高考选用的文言文看,无非两种文体,一是人物传记,一是散文(古代散文包括议论文)。只要我们能够了解一种文章的基本写法,从这方面入手去解读文章,一般是能够读懂文章、读清文章的。 下面说一下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1姓名、字号; 2.籍贯; 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 4.学识; 5.性情; 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 7.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 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 . 年号 +23 / 48 初,如:乾元初; . 年号 +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 .年号 +中,如:天监中; . 年号 +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 知、守、除、迁、贬、改 ” 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 ,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 “ 卖什么,吆喝什么 ” 。这 “ 时、地、职 ” 是事情分层的 “ 三标志 ” ,一般来说, “ 时、地、职 ” 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 “ 时、地、职 ” 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 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 . 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 . 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 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 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24 / 48 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 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 ; 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其实,好好想想,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那么,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就能 够作好信息判断题( 9 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 10 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一定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一定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 阅读题作题的关键是阅读,不要本末倒置,光在作题技巧上打圈圈。一定要在阅读方法上下功夫,读懂了文章,技巧才起作用。 应试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点: 1转变阅读观念 25 / 48 一般同学读古文,往往死抠字词,背诵多义实词的义项,死抠文中虚词的用法,一个劲儿地挖通假、活用,反复辨识文言句式,走的是学习古汉语的路了。也就是说,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这样做,就平时的学习而言,也许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显然是不上路子的。这里谈的“ 转变阅读观念 ” ,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 “ 文 ” 。如果我们把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的要求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再从高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 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2注重复习课本 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把课本扔在一边。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近三年所考文言实词 “ 拔 ” 、 “ 附 ” 、 “ 乘 ” 、 “ 北 ” 、 “ 反间 ” 、 “ 南面 ” 、“ 鼓噪 ” 、 “ 扰乱 ” 、 “ 竟死 ” 、 “ 将兵 ” 、 “ 曲折 ” 、 “ 结发 ” 、 “ 讽 ” 、 “ 哂 ” 、 “ 遇 ” 、 “ 务 ” 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虚词 “ 以 ” 、 “ 于 ” 、 “ 既 ” 、“ 无 ” 、 “ 为 ” 、 “ 焉 ” 、 “ 因 ” 等,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更何况 有的试题还直接引课本中的文句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26 / 48 呢? 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章熊先生在谈及文言文复习时,曾经建议考生在高考前认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他认为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说得相当精辟的,我们应该遵从。 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在复习阶段认真阅读过去列入课本,现在移至读本的古文,如荆轲刺秦王等;认真 阅读过去置于读本现在移入课本的古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这里所说 “ 适当 ” 一是从量上说的,我们固然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的应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练习的效果。二是从质上说的,应该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地做练习。我们认为质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和春季考试的古文阅读题。如果有可能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因为这样的试题选文规范,试题规范。在练习中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 专项达标测试 27 / 48 一、阅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5 题。( 19 分)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欧阳修读其赋,谓曰: “ 君辞气似沂公 ,未可量也。 ” 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 ,当试馆 职,辞曰: “ 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 ” 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 :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 “ 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 体。 ”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 “ 看南朝状元。 ” 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归报,神宗善之,以将知审官西院,判尚书兵部。 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为同进所忌。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明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郓州。上元 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 “ 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 “ 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 ,其俗28 / 48 自息。召为兵部侍郎。 绍圣初,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 “ 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哲宗纳之。 崇宁元年,抚定鄯、廓州。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将独谓: “ 兵机不可失,愿从之。 ” 未几,捷书至。将以复河、湟,功转特进。 御史中丞朱谔取将旧谢章表,析文句以为谤,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资政殿学士,知颍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谥曰文定。 (选自宋史许将列传) 注释: 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 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试馆:古代科举 考试时应试人居住的场所。 流内铨:官职。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等事。 上元:即元宵节。 元祐:宋哲宗元祐元年,司马光为相,废王安石新法。后章惇、蔡京为宰相,称司马光等人为 “ 元祐奸党 ”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荣:赞誉 B及肄射,将先破的的:箭靶中心 c吏籍为盗者系狱籍:登记 D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难:危难 29 / 48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许将为官才能的一组是:()( 3分) 君辞气似沂公,未可量也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 条例 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许将在昭庆军判官一职任期满后,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但许将却愿做地方官,并希望能多读书。后来神宗非常赏识他,在三天内把他擢拔数级, B契丹大举进犯代州,并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而当年应该出使辽国的官员由于惧怕不敢前往,于是许将主动请缨,毅然出使辽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c许将在郓州任职 时,反对让为盗者皆尽入狱,并将他们全部释放。此后,民无人犯法,就连喜欢聚众谤言朝政的士人,也不再非议朝政。 D御史中丞朱谔用许将过去章表中一些语句,据此诬许将诽谤朝政。徽宗将许将贬为河南知府,朱谔又进谗言,许将又被免除资政殿大学士,任颖昌知府。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30 / 48 ( 5 分) 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5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19 分) 眭夸,一名昶,赵郡高邑人也。祖迈,晋东海王越军谋掾,后没石勒为徐州刺史。父邃,字怀道,慕容宝中书令。夸少有大度,不拘小节,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好饮酒,浩然物表。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致白,每一悲哭,闻者为之流涕。高尚不仕,寄情丘壑。同郡李顺愿与之交,夸拒而不许。邦国少长莫不惮之。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浩为司徒,奏征为中郎,辞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都,与浩相见。延留数日,唯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其见敬惮如此。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亦不开口。夸曰: “ 桃简,卿已为司徒,何足 以此劳国士也?吾便于此将别。 ” 桃简,浩小名。浩虑夸即还。时乘一骡,更无兼骑,乃以夸骡内之厩中,冀相维絷。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浩知而叹曰: “ 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又使其人杖策复路,吾当何辞以谢也! ”时朝法甚峻,夸既私还,将有私归之咎。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经年,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为书谢之。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及浩诛,为之素服,受乡人吊唁,经31 / 48 一时乃止。叹曰: “ 崔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 ” 妇父巨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备婿之礼,情同朋好。或人谓夸曰: “ 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 何独在桑梓乎? ” 遂著知命论以释之。及卒,葬日赴会者如市。无子。 (选自北史列传第七十八)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A夸少有大度大度:大的气度未曾以世务经心经心:放在心上 B寄情丘壑丘壑:山水不及世利不及:不谈及 c谬为御车御车:皇帝的车马亦不复书复书:回信 D为之素服素服:(穿)丧服子何独在桑梓乎桑梓:家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夸拒而不许 惑而不从师 B 其见敬惮如此 其皆出于此乎 c 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 于其身也,则耻焉 D 冀相维絷 好自相扶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眭夸的人品让许多人都对他表示敬畏,连他的好友崔浩在他面前都不敢轻易提起让他做官的事情。高考资源网 B崔浩想通过将眭夸的骡子扣留下来,使眭夸回不了家,32 / 48 以此拖延时间将眭夸留在朝廷,但结果却令他失望。 c如果没有崔浩帮助开脱说情,崔浩本人很可能因为拒绝出任朝廷官职一事而受到朝廷的处罚。 D眭夸认为官场险恶,厌恶官场。邀请他去做官的好友崔浩最后被诛杀,就证明了眭 夸拒官富有远见。 8把本卷文言文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 3 分) ( 2)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 3 分) 妇父巨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备婿之礼,情同朋好。( 4 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9 13 题。( 22 分)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 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日: “ 若非钓台耶 ?” 日: “ 然矣 !” 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33 / 48 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 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 “ 若尝登钓台乎 ?山中之景何若? ” 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 客或笑谓: “ 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 ?” 嗟乎,客不闻乎 ?昔宗少文 卧游五岳孙兴公 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 ?故日:以为游 ,则亦游矣。客日: “ 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 ?” 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节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 ) 【注】 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 “ 卧游 ” 。 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Idalopirdine-hydrochlorid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公开招聘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Guanine-13C2-15N-生命科学试剂-MCE
- GPC3-targeting-peptide-1-TFA-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安徽六安市霍邱县夏店镇选聘见习村干部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江西省纺织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招聘13人(第三批)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感恩节祝福发言模板
- 旅游业复苏背景下的市场机会研究
- 2025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选聘1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煤矿目视化管理制度
- AI技术赋能中小学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 合作利润分成合同协议书
- 2022燃煤机组耗差计算方法
- 食品公司原辅料及包装材料验收规范
- 新闻播读培训课件
- 《蔚来汽车发展》课件
- 装配钳工试题库及答案
- 新手必看保安证考试试题和答案
- 脓毒性休克护理要点
-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