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桑榆访谈录:《走近梅桑榆》.doc_第1页
梅桑榆访谈录:《走近梅桑榆》.doc_第2页
梅桑榆访谈录:《走近梅桑榆》.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梅桑榆访谈录:走近梅桑榆 接受江苏散文家的采访 走近梅桑榆 丁立梅 梅桑榆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是三棵树啊,三棵树,该站成怎样的风景? 对他,其实早就“熟”了的。第一次“接触”是在几年前,一天,我在国内一大报副刊版上,看到他写的一篇散文,与旁边所载的其它几篇文章,有着截然的不同,他的笔力相当浑厚。当时便记住了,同时记住了他的名字。以后再看报纸杂志,使留意了这个名字,往往也总能看到,在诸如散文百家那样的刊物上,也能见到他的影。他写蛙声,竟很生动地用“水分充足,亮润如珠”这样的意像来描绘;他写镰刀,竟提炼出一条人生格言:“只要我们把手中的镰刀磨快,则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愁没有收获。”让人颇多思索。 从不曾想过,他会坐到我的对面,随意而亲切地与我交谈。那是在今年召开的省杂文学会年会上,我竟意外得知与会者中有梅桑榆,当时就很激动,追着我旁边的人问,哪个是梅桑榆?好不容易等到会散,那人才遥指着一帮人中的一个对我说,那个就是。我顺了他的手指看,个子不高,微胖,穿着有些土气,走在街上,绝对看不出他是个文人。我的心里,竟是失望的,我想像中的梅桑榆不是这个样啊,我想像中的他一定风度翩翩,一定儒雅有致跟他的文字一样,既厚重,又灵动。 后来,我得到一采访的美差,去采访他,就有了面对面。他盘着一条腿坐在我的对面,微笑是散淡在脸上的,朴实而率真。他平静地回忆着他的以往,在我看来,都是艰难险阻的呀,在他的叙述里,却是风淡云清。他丰富的内涵,与他文字留给我的印象彻底吻合起来,看到他第一眼的失望已飘得无影无踪了,我惟有崇敬。 他祖籍安徽,经历过上山下乡,念书只念到初二,他后天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他的勤奋与刻苦。他在建筑公司呆过,在凤阳文化局搞过专业创作,写写舞台剧什么的。1988年开始涉足杂文,参加当年人民日报举办的“风华杯”杂文征文比赛,竟一炮打响,获得二等奖。这使他看到了自己的创作潜力,决心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所以他去了西北大学作家班读书。期间,他发表几十万字长篇历史题材的纪实作品,引起轰动。 1997年,他赤手空拳跑到北京去发展,因为那儿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呀,他想好好施展一下自己的才华,那一年,他己四十七岁了。但现实却无情地给了他一拳,在北京,总要吃饭穿衣住宿的罢?生存就成了第一要义。他不得不为了生存应聘进一家单位工作,每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车篓里放着他要完成的材料,挤在汹涌的人群中,自己热爱的文字成了遥远天空中的星星,那个时候,他失落得不知所已。他千万次地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之后,他毅然辞掉工作,租了一间民房,做了自由撰稿人。其间,历尽无数的凄风苦雨,但他坚持了下来。他认为,一个作家,能够自由地写作,比什么都重要。 他先后出过不少书,在杂文界,颇具名气。他也写散文、随笔、小说,但他从不跟风写作,他说:在活着的时候,不要让我们的作品死掉。面对现在铺天盖地的快餐文化,他的这种为文态度,实在让人很得安慰。 喜欢他在生命的账单一书中写的一句话:“每一个珍爱生命,并且不愿白活一生的人,都应该经常查看一下自己生命的账单,将以往的支出盘一盘点” 注:江苏省杂文学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