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优秀品牌故事有奖征文作品:陆龙兄弟造船记.doc_第1页
XX优秀品牌故事有奖征文作品:陆龙兄弟造船记.doc_第2页
XX优秀品牌故事有奖征文作品:陆龙兄弟造船记.doc_第3页
XX优秀品牌故事有奖征文作品:陆龙兄弟造船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优秀品牌故事有奖征文作品:陆龙兄弟造船记 “陆龙”,六个兄弟,六条龙,创业初期同甘共苦,凭一腔热血造出属于自己的船只,熬过了食不果腹的困境,熬过了海上的汹涌波涛,最终扬帆起航。今天的陆龙是海产食品的龙头企业,悬挂着的木船照片,也正彰显了陆龙兄弟的品牌真谛。 陆龙兄弟造船记 这是1982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东郊沿海的一处暂住房里,兄弟6人心事重重。 此时,距兄弟们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已有4个年头。期间,靠着在江浙沪的沿海各地捕捞和收购黄泥螺营生,并长年租住在上海市南汇区靠近海边的一位老乡家里,方便收货和向上海各农贸市场就近转售。尽管生活依旧窘迫,但已总算解决了温饱问题,也结束了“兄弟6人只有一条像样的裤子”的赤贫日子;不仅如此,由于兄弟们已相继进入适婚年龄,我们咬牙在上虞前庄老家重修了房子。联排的农民房,6个兄弟每人分得1进,备作以后组建各自家庭。 但兄弟们自己心里明白:仅凭这样小打小闹的鱼贩生意,至多维持生计,根本成不了什么大气候;而且当时在我们租住地一带,从事泥螺收购的人也很多,而附近海域的资源有限,竞争已相当激烈。是得过且过?还是另觅出路?这个问题,常常令兄弟们百爪挠心。也就是在那个初秋的下午,大家坐在一起,于七嘴八舌的讨论中,突然萌生了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要是能有一条机帆船,那该有多好! 人们常常会用“白日做梦”一词,比喻那些奢侈、疯狂甚至不切实际的愿望。而在80年代初期,对于经济实力极其有限的兄弟们而言,“拥有属于自己的机帆船”,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白日梦”。另外的一个时代背景是,当时“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的影响依旧存在,全国范围内,都还没有私人拥有机帆船的先例。 但是,此想法一经提出,竟无一人表示反对。原因除了当时的情况确已逼上梁山之外,兄弟们还受到两个重要促因的启发:一是附近有一个国营上海张家沙渔业大队,他们经常使用机帆船远赴外海捕捞,这令我们无比羡慕。在兄弟们朴素的想法里,机帆船不仅是高科技和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而且将是我们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出路;二是1978年兄弟们开始创业,同年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了改革开放起步4年后的1982年,姓“资”姓“社”的紧箍咒正在逐渐解脱,兄弟们认为是时候冒险一试。 既然买不起新船,有条旧船也不错。有了这样的主意,兄弟们就推举由我出去物色卖主。第二天,我背上一个帆布包,从上海南汇区出发,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南。当行至金山嘴,终于打探到当地一家化工厂有旧船待售。我大喜过望,跑去一看,原来是条报废的内河船,已经破旧不堪。可我还是满心欢喜,当即爽朗地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向厂方订购下来。这不仅是因为,当时即便是这种旧船,同样奇货可居,市面上几乎很难买到;更重要的是,我相中了船上有一台用作马达的拖拉机挂机,10匹动力,是在当时赫赫有名的“工农”牌,拆卸下来,应该还能投入使用。 购进了报废的旧船,只是朝着实现梦想跨出的第一步,把船造出来才是远程目标。为此我们在造船厂密集的上海漕泾镇,借用了一块场地,把旧船拖到了那里,开始进行拆解。果然发现,唯一还有保留和利用价值的,仅为发动机和少量几块底板。只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条新船,前后足足造了一年多的时间。原因之一,是当时仍为凭票供应的年代,用于造船的美国红松,不仅贵比黄金,而且获取不易,只能凑到一块算一块,致使工程停停歇歇;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此前投钱回老家建房之后,兄弟们手头上余钱无多。为此,1983年整整一年,兄弟们一边继续拼命挣钱,一边将挣来的钱用于购买木材、桐油和支付船匠师傅的工钱,一点一点地拼凑着心中的蓝图。 我无法忘记:那阵子,每次在上海卖完黄泥螺后,乘车返回漕泾,兄弟几人都会在中途的闵行下车,步行半个多小时,前往当地的一家服装工厂。这是因为,在其厂门外的垃圾场里,偶尔能找到一些服装的边角料。当我们发现这块“宝地”后,就经常跑去捡宝。这些收集回来的废布料,蘸上桐油后,可以用来填塞船板间的缝隙;我更不会忘记:1984年1月4日,这条倾注了当时我们全部心血、财力和憧憬的小木船,终于下水了。结果也正如兄弟们所期待的那样,有了船,我们的足迹不再局限于南汇区一带,而是可以大大拓宽活动半径,远航至苏、沪、浙、闽等沿海各地,渔获量得以快速增长。 然而,创业的艰辛、痛楚与心酸,远非大多数人所能体会。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那些年,由于我严重晕船,每次出海,顿时脸色苍白、心悸乏力,不得已只能躲在船舱里,用被褥严严实实地包住头部,在昏眩中度过无数个海上的日日夜夜;这种泛海为贾的生活,一直持续了5年,兄弟6人常年吃住都在船上,根本无暇回乡探视父母妻小,甚至当家中孩子出生后,过了数月才第一次与之见面,更遑论履行照顾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应尽之责。这种深深的愧疚感,至今令我们无法释怀。 但兄弟们还是非常幸运的。那些年,光是在我们老家上虞,每年都有人不幸舟覆溺亡。有一次,有几条船与我们同路从崇明赶往宁波,台风来袭,我们抵达时,接到消息,才知道其中有一条船的人,在途中已经出事,全部葬身海底了;还有无数次,海上风雨大作,我们来不及返港,在滔天巨涛中,仅有10匹马力的机帆船,如同一片渺小的落叶,随时都可能遭遇灭顶之灾,但我们还是奇迹般地活了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