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杂志创刊周年征文优秀文章【周年庆】.doc_第1页
报刊杂志创刊周年征文优秀文章【周年庆】.doc_第2页
报刊杂志创刊周年征文优秀文章【周年庆】.doc_第3页
报刊杂志创刊周年征文优秀文章【周年庆】.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报刊杂志创刊周年征文优秀文章【周年庆】 报纸初创的零散篇章 1984年11月的某天,我在那时的化工总厂质量管理科技术监督站当取样工,下班的路上,看到总厂公告栏上贴出了铜化工人(即现铜化集团报的前身)招聘启事,决定要在全厂(当时也成立了铜化公司,除化工总厂外,还管辖有机化工厂、磷铵指挥部)范围内公开招考5名厂报的记者。 一直喜爱文学的我动了报名的念头。到总厂宣传部一问,说报名要单位领导同意,我就找了当时的科长王为祥。因为我才工作三四个月,领导不太想让我考,王科长专门给当时的宣传部长汪呈斌打了电话,问有多少人报名,要招几个人,听说有五六十人报考,只招5个人时,估计他想我肯定是一个“打酱油的”,就答应了。说真话,在此前,我还真不知道什么叫新闻,虽然一直爱好文学,在化工技校读书时也编过校刊,但写的都是文学作品,对怎样写新闻几乎一窍不通。于是就利用上晚班的空闲时间研究单位订的安徽日报上的新闻,还带几张报纸回宿舍研读,最终感觉三点:一是新闻就是写出最主要的事实,二是第一段(导语)写最重要的内容,三是要起个好的标题。现在回头看,用专业的眼光来说,这些“逼”出来的朴素想法,还是基本吻合了新闻的定义。 考试在总厂办公大楼的四楼大会议室举行,当时的总工程师李国铭现场读了一篇有关硫酸的介绍文章,然后开始命题作文。可能还是自己一直喜欢写作吧,对写东西不怵,所以考试还算顺利。通过了。 进报社后,总厂特意送我们到铜陵报学习了三个月。 我分工二版,刊登生产经营方面消息。一编就是10多年。 因为报社办公室在总厂的办公大楼一楼(边上就是男厕所),所以各位通讯员上下班或办事,都喜欢来我们的办公室坐一坐。一来大家多是二十岁才出头的年轻人,二来身处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虽常有争论,但相处非常愉快,氛围和谐。 那时候印刷条件也非常差,油墨印刷不说,还要用铅字,也就有了捡字工。当时报社的“大哥大”成发兄一次还诗兴大发,赋诗一首捡字女工,写得很好,可惜诗的内容忘记了。 当时最困难是照片。不像现在是数码相机,照片取出来就可以用。拍好照,还要晒版,就是一个小木块上刻成像。 在试刊三期后,1985年5月1日,散发着油墨香的首期铜化工人终于问世。它载着化工人振兴梦想,不仅最后升格为集团公司的企业报,越办越好,而且也载着我的新闻梦,至今涛声依旧。 怀念报纸初创的日子,怀念那些开心相处的旧同事们。 怀念铜化,怀念家乡! 我在南国永远祝福铜化集团与可爱的你们。赵焕明 (作者曾在铜化集团报工作17年,现在广东某报从事记者工作) 别路云初起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写在闽南大戏院的两周年生贺之前,打了无数草稿,下意识想写一些字里行间洋溢的都是欢欣的句子,可当一落笔,却又成了这样的基调。拿唐代的一首别诗引题并非没有缘由,我的确是要离开了,离开这座我生活了近十八年的城市,这片我在会展中心的乌托邦。 “相逢太晚,相聚太短。”回想起我和闽南大戏院的缘分,似乎就是这般的遗憾。 或许是自小学舞蹈,初中又在六中念文艺班的缘故,对于舞台和艺术,我总有特别的情怀。那时候,时间与热忱皆有,会去万寿路与爱乐一期一会,会为市人民大会堂演出的一把酸枣等剧目激动数日,会一下课就和同学直奔工体追赶马克西姆的步伐然而这些,都在高中的时候戛然而止。 自我步入高中,终日疲于应付繁忙的学业,日子就在家与学校的奔波中度过了。但即使这样,结果却仍不尽如人意。我想刻意回避成绩,就只能把自己埋到了文学里,浑浑噩噩地又持续了一段时间。我自知这样的烦恼,又临近五一,终于打算彻底先停下来休整几天,这时候,我在报纸上看见了蒋公的面子要在闽南大戏院的演出预告。我抱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次在闽南大戏院订票,而看戏的初衷,仅仅因为它是我心仪高校的学生作品,而我,很可能与这所学校再无缘了,我想留下一些念想,却没想到因此完成了我和闽南大戏院的初识,也开始了自己的转折。 剧院很漂亮,坐在舒适的座位上,徐徐吹来的冷气让我把连日来浮躁的心逐渐放空。舞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套桌椅再那,泛着幽蓝的一阕词投影在背景墙上。此刻的安静尚有千万种猜想,戏一开始,却只有震撼了。它环环相扣的线索在人物的妙语连珠里隐喻深长,引经据典时又似跨越时代走来的气度。无论是台词、人物、结构、调度,哪一方面,都让我觉得曾经写过一些拙劣剧本时的沾沾自喜是不值一提的。直到散场后,我还久久坐在那,“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长生殿弹词一枝花。”和“今日江头黄蔑舫,漫天风雨听琵琶。”萦绕在耳畔,宛然大梦初醒。在闽南大戏院里蒋公的面子给我推开了一扇窗,我好像找到了我喜欢的方向。 让我意外的是,我与闽南大戏院的二次相逢只隔了几天。风雪夜归人作为“中日韩戏剧节”的开幕作品在闽南大戏院上演,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与我近在咫尺,演绎了一出雪中红衣独舞之惊艳的离合悲欢。它更为多元的舞台元素替我解答了在话剧上的疑惑和设想。那个晚上,我觉得我心中的愿景越来越清晰。 我也想成为他们的一员。 我意识到了我长时间以来执着于成绩到逃避成绩的恍恍惚惚里究竟错过了多少东西。我喜欢文学,喜欢戏剧,有一个文艺至死的梦想,有一个望穿秋水的远方。它们和我的未来也许并不冲突,只是不是那条按部就班的跋涉。我开诚布公地和家长交流我的想法,获得支持后在高二年的暑假就去上编导班,为心中的愿景放手一搏。而等我在闽南大戏院看完大河之舞后,就要准备启程为了省考和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