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寿:跨越国际教学大奖_第1页
曾国寿:跨越国际教学大奖_第2页
曾国寿:跨越国际教学大奖_第3页
曾国寿:跨越国际教学大奖_第4页
曾国寿:跨越国际教学大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 曾国寿:跨越国际教学大奖 颁奖现场:曾国寿泪流不止 美国当地时间年月日下午,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第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 )闭幕式现场座无虚席,鸦雀无声。 全场近千名中学科技教师、千余名参赛学生、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屏气凝神,等待着本届大奖赛压轴大奖 英特尔杰出教学奖的 颁 发 。 时 整 , 主 持 人 走 向 主 席台 在一阵紧似一阵的热烈掌声中,随着主持人报出的获奖者名单,坐在台下第二排紧张等待的位候选人一一站起,鱼贯而出 。 走在第二位的,是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国教师。他在心里默念着一句话:我是代表中国的教师走上这个世界领奖台,我来替中国教师拿奖,是用我的手亲自拿,一定要走出中国人的自信自强来。这位岁的中国教师步伐稳健,大步登上主席台,没有露出半点老态。他对自己如此沉稳的亮相很满意。 位候选人在主席台上一字排开。镁光灯频闪。 掌声中,主持人宣布了最令人激动的本届杰出教学奖第一名获得者的名字: ! ! 主持人话音 甫落,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台下,镁光灯闪成2 / 9 一片,很多人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以更热烈的掌声向这位来自中国福建厦门市的中学教师致敬 这位年代的中国大学生学的是俄语,英语不是很好,但他听清了,第一名是曾国寿!就是自己! 他激动不已,情不自禁地跨前一步,高高地举起双手,回应着台下群情激奋的诚挚祝贺,两行热泪顺着他黝黑的脸颊唰地流了下来。台下掌声不停,他的眼泪也流个不住。老流泪不好,他想控制住,但不知怎么搞的,他就是想哭。主持人见状,忙走过来,递给他几张纸巾这一幕,也许会成为此项大赛历史上的经典颁奖镜头。 台下,许多前来助阵的旅美华人,激动地跟他一起掉泪,曾国寿!好样的!世界第一! 在无比热烈的气氛中,英特尔总裁微笑着把获奖证书、美元个人奖金、一台高性能笔记本电脑和万美元项目资助金交给他,并对他说:对于学生来说,好老师的教诲就像一剂神奇的配方。你要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告诉更多的人。 经过天的激烈角逐,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学生科研项目的指导教师和优秀教师中,中国厦门一中生物特级教师曾国寿通过精彩的演讲、出色的评委答辩,脱颖而 出,成为获此世界大奖的第一人! 激动的余波在国内延伸不止 月日,厦门老师美国获 奖 的 配 图 新 闻 在 厦 门 日 报 头 版 刊3 / 9 出。 紧随其后,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各路媒体记者对刚刚载誉归来的曾国寿老师进行了多方报道。 厦门一中特级生物教师曾国寿一举夺取第届英特尔国际工程与科学大奖赛杰出教学奖第一名的消息不胫而走。 曾老师获奖那天,整个学校就像过节一样。厦门一中现任校长,岁的数学特级教师任勇说,大家都为他获得这项大奖而激动。学校在大门口拉起了巨大的横幅,等他回来。 本应取道北京,接受教育部、中国科协领导接见并致贺的曾国寿,因 其 时 肆 虐 京 城 而 中 转 上 海 直 飞 厦门。 一路上,怕受压变形,那张英特尔最佳杰出教学奖的证书一直放在曾国寿那只随身皮箱的最上层。 教育部的重视、科学界最前沿专家的尊敬、国内外各路媒体的强烈关注、厦门一中全校师生的兴奋、曾国寿本人对此次获奖的珍视,并不仅仅因为这是中国教师第一次夺得这项具有多年历史,在全球中学科技教育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重大赛事的最高奖项 中国教育正在艰 难的摸索中进行着任重道远的改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把目光瞄向已经积累了相当经验的西方。但面对教育新理念和新的教育技术大量涌入,许多一线教师无所适从;中老年教师因其丰富的教学经验,本应是教育最前线的骨干和宝贵财富。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4 / 9 中,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却显得步履维艰,中老年教师怎么了的讨论、中老年教师怎么办的探讨,正在考验着关心中国教育的各阶层人士的思维神经 在这个时候,在全球近千名杰出教师的白热化竞争中,为鼓励全球中学教师在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方面不断探索而 设立的英特尔最佳杰出教学奖,经余名科学家、工程学家组成的评委团审议和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参评,最终交给了岁的中国教师曾国寿。这对正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教育改革来说,有其特殊的意义。 在全世界专家、老师、学生和家长面前,执拗地要表现出中国教师的自信自强的曾国寿在颁奖台上盈眶而下、控制不住的热泪中,在陪他一起落泪的旅美华人的眼 神 里 , 除 了 抑 制 不 住 的 激 动 , 还 包 含 着 什么? 月日,程光胜先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环境研究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写给曾国寿的一封贺信,也许能作出部分的 回答。经曾国寿本人同意,记者现在 摘 录 如 下 , 与 广 大 读 者 共 飨 国寿先生: 您在国难当头时(肆虐。编者注)为我们国家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几十年的甘苦,不是经历过的人很难有深刻体会。我由衷地祝贺您,望您能以您的伟大奉献精神感动下一代,下下一代,使我们的光荣而又平凡的持 久 努 力 在 提 高 国 民 的 素 质 中 获 得 长 远 的 效5 / 9 果 程先生写信同日晚报记者对曾国寿老师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电话采访。 天后,中国教师报记者南赴厦门。 国 际 大 奖 得 主 , 农 民 形象 在厦门一中的学生、家长和曾国寿的同事中,流传着有关他的各种不同版本的典型形象。最让记者感兴趣也不太相信的是这一个: 上课铃响了,曾老师风风火火地大步走进教室。头发里粘着几根草,一只裤腿高卷着,鞋子上粘着半干不湿的泥巴。他刚从野外调查归来。但没有学生敢提醒他收拾一下自己的形象,因为如果无故打扰他上课,他就会不高兴。 这个形象与记者的想象相去甚远,这分明是一位从田间赶回家吃午饭,放下碗筷就得急匆匆赶回地里继续干活的老农。显然有虚构的成分。一位在生物教学和生物科研中成就卓著的中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会是这样的形象吗? 日上午中生物实验室,记者见到了这位生物教师。虽然他是从监考教室回来,头上没有草,脚上没有泥,衣着朴素整洁,但,他竟真的像一位老农。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黝黑的皮肤和额头腮边那几道深陷进去的皱纹。在农村长大的人一眼就能判断出,那是风吹日晒出来的。 但也许,只有这样的形象才最符合以带领学生入深山、钻老林、6 / 9 穿泽渡海,进行大量的野外考察、调研以获取第一手材料而闻名的曾国寿。也只有这样的曾国寿才能取得下面的成绩: 经他指导完成的学生科研项目获市级以上奖励的达余项,以他年教龄来算,平均每年近项;国家级奖励项,平均每年项。 年月,中国学生代表团首次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由曾国寿指导完成的研究项目中国厦门文昌鱼的保护获集体项目四等奖。 年月,中国代表团再次参赛。曾国寿指导完成的项目 厦门文昌鱼遗传多样性研究及资源保护再度获奖并上新的台阶:荣获集体项目三等奖。 两次赴美参赛的名同学均获在高考总分中追加分的机会,和保送全国重点高校资格。如今,这名学生已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一流学府。而他所带的生物兴趣小组的成员几乎全部进入大学深造。 今年月,因流行,中国学生代表团未能成行(保留参赛资格),一直甘当人梯,在背后指导学生屡屡拿奖的曾国寿,在英特尔公司资助下只身赴美,又一次载誉而归 立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棒小伙:没有那 年,就没有今天这个大奖 他(曾国寿)特唠叨。翻来覆去地跟你说同一件事情,生怕人家听不明白。(笑)这是学生严翡对曾国寿的评价。 记者刚跟随曾国寿走到实7 / 9 验室另一间大屋子的一张大桌子前坐下,严翡的评价就应验了。他又开始讲他高中毕业后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离开厦门,赴同安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年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段经历,在记者来厦门之前,他已经在电话里用他的大嗓门无比激动地讲过了。 而记者只有不到两天的采访时间。曾老师,那年一定是让您终生难忘的年,对您以后的工作生活可能 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它与您现在取得的成绩有没有关系? 有关系!有很大的关系! 他这次唠叨不是怕记者不明白,而是因为那段生活对他其后余年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影响,没有那年,就没有今天这个大奖。 高中毕业,我不想读大学,就想响应党的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年,高考一结束,共青团厦门市委来到他所就读的厦门一中组织志愿队,支援农村。当时,高中生在厦门市找工作很容易。但是,他一直记着烈火之中炼真钢的名言,急切地要到农村去锻炼,培养与农民的感情,培养与 大自然的感情。于是,由他担任队长,带着一群人奔赴同安。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就有这个气概。他们这群晚上不在家好好睡觉,卷着棉被跑到海边,睡在贝壳上面以磨炼坚强意志的高中生一下到农村,就遇到了百年大旱。 那一年,同安县境几十万亩良田几乎颗粒无收,他们搞的瓜菜栽培也无疾而终。目力8 / 9 所及,全是一片片焦裂的土地。除去上交的公粮,每天就剩下二两饭。对这些正在发育的大小伙子来说,二两饭真的是连塞牙缝都不够。他们就拿地瓜当饭吃。真的是非常困难。后来,他知道,遭遇旱灾的不只是同安,而是整个厦门,甚至更远的地方,也许是赤地千里 年,当他离开同安农村,以生物教师的身份到县城中报到的时候,随身携带的东西跟他离开厦门时一样,那就是行军包一样背在后面的一条棉被。而那些留在厦门的同学大多已经过上了三口之家的不错的小日子。而他却刚刚结婚,除了那条棉被之外一无所有。但他没有后悔。硬件虽没有得到改善 , 但 他 却 为 自 己 装 备 了 至 今 引 以 为 骄 傲 的 软件: 我培养起了对农民的感情,对庄稼的感情,对自然的感情。并且能吃苦,不怕累。这些对我以后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 而更为重要的是,刚下到农村就 与那场大旱遭遇,白天抗旱、晚上抗旱的经历,乡亲们一天到晚肚子咕咕乱叫的情景,激发起了曾国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异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下了为农村建设、农业发展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