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茶文化的文章美文【茶文化】 去年春节,我回到阔别数月的故乡耈街金马,到家那日,家人首先给我冲泡了一杯红茶,这种茶,不正是我天天都能喝到的“昌宁红”吗?此刻,在淡淡的茶香中,品着清清浅浅的苦涩,忆着从心里汩汩流出的浓浓淡淡的往事。 童年是苦茶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从孩提开始,家里的风俗习惯就受到了耳濡目染,尤其是父亲嗜茶如命的习惯,每天早上起床后必喝小罐茶。小罐茶也称“烤茶”、“响雷茶”。茶叶采自山间,手工自制,属小锅头叶茶,水汲自天然的山涧泉水或井水。泡制过程里,将大铜壶放在三脚架上烧水使沸,将小土罐洗净置火塘边烘干,再把茶叶放入土罐中烘烤,快速抖动,使茶叶均匀受热,待茶叶成微黄色,冒出焦香使,用铜壶烧沸的开水冲入罐中,顿时泡沫盈罐,随着“兹兹”的响声,再加入少许开水,茶香弥漫,滤去泡沫,再用微火加温片刻,取一洁净小瓷杯就可一一斟之,它具有提神解乏、延年益寿的功效。 那年头,偶尔也学着“吃”上几口,小罐茶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始终都是“苦涩”。有人说:茶如人生。始至今日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才真正明白父亲钟爱小罐茶的缘由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走上了求学之路,上中学时,学校毗邻着街道,赶集那天,下课后就迫不及待的跑向街道,找到母亲,可我每一次看到的都是用打了数次补丁的布袋装着的茶叶,每一次听到的都是“等赶集的人散了你再来”这句话。我心里明白,布袋里的茶叶还在苦苦等待它的身价,哪怕只是涨上几分;母亲还在苦苦等待着茶叶的买主。从那时开始,有关“茶”的记忆便深深的留在了心里。回想起来,我现在真的要感谢那时家里仅有的几桩茶树了,它陪伴我走完了几十年的寒窗苦读。只是时过境迁、人是物非,再也寻觅不到它的踪迹了,只能存一段伤感的记忆在心里,让我去品味人生如茶的道理。 青年是绿茶 90年代,我大学毕业,到乡下一所中学任教,学校后山上有一块茶地,那是学校勤工俭学之地,学校的收入主要靠它。每季春茶,都要将一部分制成“烤青”,分给教职工饮用。由于这个地方气候炎热,天气干燥,因此,“喝”大杯茶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又因为刚走上讲台,全身热血沸腾,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上课都是满堂灌,一节课下来,已是口干舌燥,所以,“喝”大杯茶又成了一种生活爱好。 这里的茶被人们称为“大叶茶”,条长叶宽,抓一小撮放入杯中,倒入滚烫的开水,叶子就会慢慢的舒展开来,颜色变绿,它似乎又换发出第二次生命,看着它那翠绿的色泽,就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活力和启示。 中国人普遍爱喝茶,有人喜欢绿茶,因为它清淡;人生如绿茶,因为它充满希望和活力。 在艰苦岁月里,心情往往是潮湿的。 夜晚,展开书卷,将一杯绿色的大叶茶置于桌上,伴着缕缕油墨清香,踏入李清照那清新婉约的世界,走进田野,迷醉于田原风光,捧着它,细细品味,清淡中散发着丝丝甜香。 清晨,开启门窗,泡一杯绿茶,伴着晨光,手持书卷,诵读妙词名句,书香、茶香满溢,神游其中,这是一个跨越过去和现在的时空。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感受。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的阳光。上课之余,坐在一个人的房间里,倒上一杯绿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用沸水才会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无论是什么人,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也体会不到人生的浓香。再看那茶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不就像初涉世事的人吗,日子过得久了,历经了人情冷暖,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沉默来对待。 又如装在盒中的茶叶,甘于被人忘记,它的人生是黑色的,但一旦茶叶遇上了开水,都会奋力去争取,施展自己,变成傲然的绿色。做人就要像茶一样,要善于着上绿色,去努力,去奋斗,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为生命着上绿色,让自己的人生成为千古绝唱的佳作。 中年是红茶 进入新世纪,我已调到城里,继续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当我闯进中年时,是一杯红茶:成熟稳重,遇事三思而后行;待人接物,处理有方,让人倍感亲切而舒服。 生活在城市里,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变化,见证着城市的日新月异;城市每天也见证着我从城西到城东,早出晚归的情景。然而,田园城市宜人的气候和工作环境既能使人变得更加的稳重、成熟;也能使人变得更加矫饰和浮躁。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里,人人都在为生存而奔波,忙忙碌碌,去实现和拼搏自己的梦想和希望。生活的压力和紧绷的心弦,让人无法释怀那份轻松的心情。人们渴望心静、心安、心清的状态,好像似水中捞月,祈盼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景,恰如海市蜃楼。 蓦然回首,方才意识到真正值得我们为之追求与向往的东西其实很简单。红茶可以静心,尤其是昌宁制造的“昌宁红”。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都在那蓦然回首中感悟着人生的真谛。 【茶道美文】品茶意境以茶育德 饮茶雅称品茗,从古至今茶人一直有意识地将品茶作为一种展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的美的艺术生活来刻意的追求和创造。 品茶之美,美在意境。当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沏上一杯香茶,去感受茶自然的香、鲜、甜、醇,观杯中亦浓亦淡的汤色,若眉若花的叶芽。赏手中或精巧别致或古朴大方的茶具,茶香缭绕,云气袅袅;细啜慢饮,悠悠回味,自觉齿颊生香,清幽扑鼻,疲劳顿消。此等意境令人心旷神怡,矜持不躁,物我两忘。 “仙山灵草湿行云”,茶出自深山幽谷,得益于山野宁静的自然造化,禀性高洁、不入俗流,“清茶待客无需酒”提醒人们应行廉俭之道,告诫人们“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不慕荣华富贵的虚荣、物事得失的诱惑,清静处世、吃苦耐劳、内心无愧、人生坦然。 以茶育德,美真康乐。茶由山野乡间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营养成分、药理功效、养生保健及其艺术的魅力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迎合人们求真向善的心理需要。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放松身心、感悟美好。 以美扬善,真诚处事。茶的意境能孕育出良好的心态,净化并滋润着人的生命。“奉茶为礼尊长者,杯茶意浓表情意”的诚挚明伦,“此乃革中英,喜随众草长”的廉俭之行,“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连量适中”之为人分寸,茶以其谦卑至诚之美德寄托人的情操。 茶之情怀,敬爱为人。茶香常伴人情味,茶品人格两相宜。茶的韵致,提醒我们在看待人生时,要持有一种感恩的心态,理性的宽容,以一种高蹈轻扬、波澜不惊、爱心永存的审美眼光来看世界,敬爱为人,追求人类友爱的本性。 茶的故乡在中国,茶是中国的国饮,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习茶、懂茶、以茶育德,以茶养德,珍视国饮,弘扬茶文化精神,让祖先传下来的瑰宝-茶文化精神不断的发扬光大,走出guo门,相传世界。 茶道特有的空寂之美、 空是没有杂念,非常安静;寂是简单,直指本质,甚至于带点凄凉味,“空寂”就是这样的情景。塞外荒漠、绵延一望无际的山峦、夜晚路灯加上孤独老人牽着一只不听话的小狗,都是空寂图片。你说火车站满坑满谷的返乡人潮、一根枯木也是空寂,没有错,跳上云端看,是另一番空寂。 有人说住在五星级酒店没有住在山间茅草屋来得容易进入空寂境界,有人反对,认为处在何处不重要,要看自己是否容易抓住空寂的心境。这个论调在日本茶道也发生过,千利休就说过,不能说在“书院式”的茶屋里就体会不到在“草庵式”茶席的那股“侘”味。侘味就是空寂之味。 空寂之境心如止水,旁物惊动不了我,而且那份凄凉感松弛了全身肌肉,达到逍遥的狀况,这种状况的宁静往往胜过于单纯的无声或是欢乐与悲哀。在这个氛围之下,一种宁静深远的美感自然形成,就是所谓的空寂之美。这种美感可以在心境上表现,也可以在茶席规划或布置时传达出来。 茶汤喝来给人们的感受是清平,甚至于空寂的,这不是说将茶泡得清淡的意思,而是茶汤中普遍存在的苦澀味。它不一定显现得很强烈,但在各种的茶类中多少隐藏了一些,这一些就将人们的情绪沉淀了下来,喝久了,相乘的效果,甚至将喝它的人带进空寂的境界。这股茶味,这番茶情或许在陆羽的时代就被喝了出来,所以陆羽在所著的茶经中才特别提到“精”与“俭”两字,精就是精炼到最本质的部分,俭就是去掉可以不要的东西。 修禅的人当然也是最容易发现这个祕密,茶汤的宁静,甚至于空寂,正是修禪所要的境界。于是喝茶、修禅就结合了在一起,“茶禅一味”之语也因此产生。茶文化被禅僧们带到日本后,这份茶里空寂被日本茶人看上,并逐渐放大完善,完整地呈现在日本茶道上。现在我们听到的“草庵式茶席”、“四疊半茶室”、“数寄屋”,“侘”等都是这个茶境具体而多样化的应用。 茶味也不只是苦澀,还有的是华丽与甘美。喝到一杯绿茶就像踏上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原,喝到一杯铁观音就像进入了一片森林,喝到一杯白毫烏龙就像到了玫瑰花园,喝到一杯红茶就像看到秋天变红了的枫树林,喝到一杯普洱茶就像来到了一座深山古刹。然而这些多姿多采的世界在苦澀味的压阵之下变得理性了,变得是与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的审美对象。这个理性就是我们所说的空寂,欢乐不会乐得生悲,悲哀不会哀得痛不欲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被司马昭赐死,行刑之前索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三千在场为他请愿的太学生叹曰:广陵散从此绝矣!这是空寂。 上述的空寂之美多偏重於品茗上的感受与心境上的描绘,然而空寂也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有人说它是凄凉美。茶席可以布置成那样的风格,泡茶喝茶的演员可以打扮成那个样子。可以演这样的一出戏,可以唱这样的歌、绘这样的画。空寂之美让人宁静,让人专注,让人理性,让人洒脱。 茶的空寂让它涵养了许多文化、艺术、思想的内质,它不见得是小孩喜欢的饮料,然而是大人们可以喝它一辈子的伙伴。试著除掉它的苦澀,换上甘甜,很快地许多大人都将弃它而去。茶的香气也是令人迷恋的地方,不论是不发酵茶的菜香、轻发酵茶的花香、重发酵茶的果香、全发酵茶的糖香,或是后发酵茶的木香,丰盛而多采,但是在众香国里,它有不群的孤傲之气,它的香气再强烈,仍不腻人;它的香气是君子,淡如水。这“不腻人”、“淡如水”就是茶性空寂使然,至今无人能以人为的方式调配出任何一种茶的香气,这是茶“和”、“同”之间的一种风骨,仍是它“空寂”审美的表现。 说茶艺 喝茶,会喝茶,会喝好茶,是一种福气。在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的品味中,把普通的茶事潜移默化的上升到艺的境界,举手投足间如润物无声,却又暗藏无数微妙玄机。 沏一杯茶,聚水弥香,静静倾听茶的诗。时常在想使人静下来的到底是什么呢?是“茶”吗?可又不是茶本身,应该是茶中所蕴含的生命力吧!它的生命力却如此博大,来的那么从容宁静,足以让人沉静下来。由此看来我们真正迷恋的茶艺,应该是人的生命力和茶的生命力之间的那种默契和交流。 茶艺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了人与茶交流的一种和谐方式。其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极盛于清,自成体系。真正意义上得茶艺应该追朔到唐代的陆羽,有了他我们国人的饮茶,才从食,喝,饮,发展提高到品的阶段。最终将喝茶变成了一门生活的艺术。 茶艺展示更多的是色,香,味,形的一种柔性。细数整个发展脉络:“茶如人生”的体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考专业(建筑工程)题库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全国中医护理培训后汇报
- 2026届吉林省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化学九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广西北海市、南宁市、钦州市、防城港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预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北京市延庆县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设备培训介绍
- 手足口病预防培训
- 山东省济宁市十五中学2026届化学九上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湖北省襄阳襄城区四校联考化学九上期中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辅警自查自纠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 交通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公司
- 人力资源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工商业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投资分析
- 地铁轨道安全培训报道课件
- 2025年征信题库及答案
- 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一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2025年社工工作者考试真题及答案
- 药厂生产管理培训课件
- 同城理发店转租合同范本
- 2021-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之地球的运动
- MOOC 跨文化交际通识通论-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