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校庆”学生征文比赛获奖作品:中大精神之我见.doc_第1页
“迎校庆”学生征文比赛获奖作品:中大精神之我见.doc_第2页
“迎校庆”学生征文比赛获奖作品:中大精神之我见.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迎校庆”学生征文比赛获奖作品:中大精神之我见 中大精神之我见 作者:13级逻辑学专业柴晟霖 引言 巍巍学府,岭南明珠;铸菁莪以育桃李,怀兰秀而炳春秋。远哉校史,家国杌陧而伟人手创;大哉学问,运思广深更英杰辈出。时事流移,光阴斗转,钟灵毓秀,今即百年。不才学子,受教化之德,感灌顶之恩,谨撰兹文以贺母校九十载寿辰。 初识康乐,满是红砖绿瓦映入眼帘。这些散落在高大古木间、上世纪的建筑,仿佛精神矍铄的老者:奕奕的眉宇间,带着历史的温度。 梅先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虽历历在耳,红楼徜徉间,仍心生一股爱慕与敬畏。或许,康乐园之别于他所,正在于大师之精神早已渗入雅致之大楼。 陈寅恪、周树人、陈心陶、马寅彪大师的居所、旧物散落各处,纵光阴荏苒,故人宛在。而中大之名秉承“中山”,其魂其思,恰如逝水、春草,奔流不止、生生不息。 校训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孙文先生以此劝勉中大学子为学、做人。所谓“博学”即广泛涉猎,亦有论语“为学不倦”的意味。“审问”、“慎思”、“明辩”,即指为学之道,须要用心,务在细微精深;亦可指为人务要修养,正是“戒慎恐惧”、“反躬自省”。“笃行”,可指治学日臻完善以致外在“事功”,亦可指“知行合一”、诚而无伪。 王阳明幼时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唯读书登第耳。”阳明对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此“读书学圣”,或许正是孙先生告诫中大学子“立志做大事,勿要做大官”之意。而今日之大学所以教人者,或许正应是此“人生第一等事”。 从怀士堂的门口向北看,有一片很大的草坪。道路两旁的行人大抵神色匆匆,而草坪上总有少数几人,悠闲漫游。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似乎已经习惯用一个事物的功能来衡量它所蕴含的价值。果如此说,那么这片草坪的价值,又在于什么?它既非古迹,亦非建筑;“无用”于今亦不可“鉴古”。或许,它唯一的“用处”便是供人漫步,在闲散的时光中,“俯察品类”,“仰观宇宙”。 希腊语中,“学校”(?)一词意即“闲暇”。大概希腊先哲眼中,学问之道,并非如今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相反,却正是生命之享受、自由之荣光。论语中,夫子自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亦将为学视作人生至乐。今人为学,多觉心神劳苦,或许皆因学问之道不切己,唯营求外在之事功。孔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二者之区别,或许正在于此。 传说古希腊供奉阿波罗的德尔菲神庙之柱上镌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此“认识”之反躬,或许正为哲学之肇始。而王阳明所说的“人生第一等事”,亦可理解为,此“认识”之道:正是“诚意”、“自明”、“致良知”。 “为己”之学,虽名为“为己”,却并非今人所谓“利己”之学:虽其所为者在己,然其所秉者在天。这正好比大学以“明明德”开头,最终却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止于至善”。“自明其明德”非仅为“自渡”,乃所以“渡人”。 今人多为物欲所扰,功名所夺,随波从众,到底一庸才耳。然而穷尽大学之大,非为培育此营苟私利、无明惶惑之庸才。孙先生建校于危难之际,育才于动荡之时,其所为非他,乃为中国建造栋梁。 九十载风雨飘摇,华南之地,吾校依旧伫立。大楼砖瓦不朽,大师英魂长在;而那片承载了无数青年学子的草地,更是年年常青,岁岁不败。纵使社会愈发浮躁,高楼日渐侵蚀,然而只要守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