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6 XX 届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易误点与对策 莲山课 件 k XX 届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易误点与对策 对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福建高考已设置三年。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的简答题一直延续。考虑到翻译的难度过大, 09 年高考改 07、 08 年的翻译题为单项选择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相信 XX 年高考对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将继续维持单选和简答的形式。从答题情况看,考生的解答存在明显的易误点。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分析并思考相应的对策。 一、易误点分析 一、单选题易误点 一读不懂文字的 “ 字 面义 ” 致误 弄懂文字的 “ 字面义 ” 是理解文本内容的 “ 第一关 ” ,很多考生文言翻译能力偏低,无法较准确地把握关键词句的“ 字面义 ” 而过不好这 “ 第一关 ” 而致误。 【例 1】 09 福建高考卷 8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 “ 里 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里仁) 2 / 26 子曰: “ 德 不孤,必有邻 。 ” (里仁) 注 里:居。 德:有德之人。 邻:亲近 (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 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 “ 仁 ” 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答案】 c 【误点点示】本题主要从 “ 环境 ” 和 “ 效果 ” 角度考查“ 仁德和人关系 ” 的理解:人应居住在有仁德的环境里;有仁德的人不孤单,人缘好。 c 选项对选段 的理解,错在 “ 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 ,这里 “ 知 ” 被译成 “ 知道 ” ,且不说这种翻译透露的反面意 思不能与前面的正面意思匹配,就说 “ 知 ” 通 “ 智 ” 对稍有点文言积累的学生而言,几近常识,但有些考生却不顾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在关键词“ 知 ” 的字面理解上过不了关而选错。 【例 2】 09 福建高考参考卷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3 / 26 子贡曰: “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可谓仁乎? ” 子曰: “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 (论语 雍也) 注 济众 :周济大众。 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 能近取 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于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就是孔于 “ 推己及人 ” 的 “ 恕 ” ,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 “ 恕 ” 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 “ 仁 ” 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 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 “ 推己及人 ” 的方法来阐明关于 “ 仁 ” 的基本主张。 【答案】 A 4 / 26 【误点点示】本题考查对孔子 “ 恕 ” 、 “ 仁 ” 及其关系的理解, A 错在 “ 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 ,很多考生以为它正确,除了 “ 想圣人当然 ” 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无法理解关键句 “ 尧舜其犹病诸 ” 的 “ 字面义 ” -“ 尧舜大概还担心做不到这样( “ 这样 ” 指子贡所说的仁道 -笔者注)呢 ” 二对文本内涵的 “ 失度 ” 引申致误 从文化经典 “ 微言 ” 引申出的 “ 大义 ” 理解要 “ 适度 ” ,理解得 “ 过 ” 和 “ 不及 ” 都是对文本内涵的损害。很多考生也深知这一道理,但由于他们长期受大而空的 “ 套话式的 ” 甚至是 “ 政治口号式的 ” 文本教学的毒害,没养成在文本 “ 细读 ” 基础上对文本作实事求是引申的阅读习惯,所以就很轻易认同命题者专门针对他们如上阅读心理缺陷而设置的对文本内涵的 “ 失度 ” 理解。 【例 3】( 09 福建高考考试说明样题)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宣王问曰: “ 汤放桀 ,武王伐纣 ,有诸 ” 孟子对曰: “ 于传有之。 ” 曰: “ 臣弑其君,可乎 ” 曰: “ 弑仁者,谓之贼;弑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也。 ” (孟子 ?梁惠王) 注 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椐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5 / 26 带)。 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 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认为君臣的名分是绝对不可更易的,质疑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的举动,并且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正确的。 B.孟子认为桀,纣都是贼仁贼义的 残贼之人,是没有民众支持的独夫,算不得国君,所以流放他,讨伐他并没有什么不对。 c.孟子认为君王必须有保民、养民的重大责任,如果失责,人民可以将他推翻。他认定,君若不君,便不能责怪臣之不臣。 D.孟子指斥桀,纣都是残贼仁义的暴君,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如果贼仁贼义,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就要被流放,被讨伐。 【答案】 D 【误点点示】本题围绕 “ 汤放桀,武王伐纣是否正当 ”这一问题展开理解, ABc 均是对文本内容的合 “ 度 ” 引申。而 D“ 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 ” 有误,孟子对齐宣王是心平气和地 “ 讽 谏 ” ,并非政治火药味十足的 “ 严厉警告 ” ;而6 / 26 且也不是仅仅针对齐宣王,而是借此阐明 “ 民贵君轻 ” 的观点。因此, D 的理解是过火的,但很多考生认同它,这与他们平时脱离文本实际,爱用政治话语作过 “ 度 ” 乱套的阅读坏习惯不无关系。 (三)断章取义,浮想联翩致误 任何文本都是浑然的统一体,理解其中的内容必须时刻顾及 “ 上下文 ” ,如果断章取义,势必谬以千里。有些考生弃置这一阅读常识,理解文本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沿着一定的思维定势,浮想联翩而致误。 【例 4】( 09 福建单科质检) 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讧 。穆公 问曰: “ 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 孟子对曰: “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 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 而残 下也。曾子曰: 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 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 梁惠王下 ) 注 讧;交战。 穆公:即邹穆公。 转;弃尸的意思。 慢:轻慢。 残:残害。 尤:责备、归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7 / 26 的一项是 ()(3 分 )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 引述曾子的话 “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 ,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误点点示】 c 错在 “ 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 ” ,据下文的 “ 有司莫以告 ” ,它本应说成 “ 有关官员没有谁把(灾荒情况)告诉您 ” 。但有些考生却不作如是观,因为他们断章取义,又由 “ 国家仓廪充实 ” 想到这是官吏搜刮民脂民膏所致,再想到官吏的贪欲永不满足,于是便有 “ 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 ” 的浮想,如此脱离上下文瞎想,岂不丢分 (四)张冠李戴致误 晚于论语出现 的孟子和庄子常针对孔子的8 / 26 言行立论,而且孔子、孟子、庄子也常不期然而然地就同一论题各抒己见。因此,在理解观点时有些考生混淆彼此,张冠李戴而致误。 【例 5】( 09 福州市质检) 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徐子曰: “ 仲尼亟 称于水,曰 水哉,水哉 ! 何取于水也 ?” 孟子曰: “ 源泉混混 ,不舍昼夜,盈科 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 (离娄下) 注 亟:屡次。 混混:水流丰沛浩荡的样子。 盈科:水注满低洼处。 (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徐子引用孔子赞美水的话,但不知其用意,便请教孟子,想弄清说的是什么道理。 B在这段对话中,孟子以水喻人。认为水应有源,人应有本,否则必将枯竭、浮躁。 c孟子叹息时间像流水一样,奔腾不息。一去不复返,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D孟子所说的 “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 ,是在批判某些人追求不适当的虚假名声。 9 / 26 【答案】 c 【误点点示】选段涉及孔孟对 “ 水 ” 的感怀。孟子的感怀是 B 选 项所说的,联系 “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子罕) ” 这句话可知孔子的 “ 水哉,水哉 !” 的叹息应是 c 所说的。(此观点可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对 “ 子在川上曰 ” 的译注。)有些考生因记忆模糊又读不懂文本而张冠李戴地把孔子的叹息当成孟子的。 二、简答题易误点分析 文化经典阅读中,简答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其前的选择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于它具有很强的 “ 指路 ” 或 “ 铺垫 ” 功能。考生答题应充分注意到这种功能并适度地加以 “ 化用 ” 。而很多考生要么无视小视它,毫不或极少借鉴地答题; 要么过于依赖它,抄袭而无己见地答题。这是简答的主要误点之一。 命题者除命制直接根据选文展开分析的题目外,更常选一点与选文观点近似或相左的话来和选文结合着让考生进行分析。考生作答时必须快而准地悟出结合点并紧绕结合点行文。对此,很多考生做得不好,他们或找不到结合点,或结合点理解歪了,或不顾结合只就一方大说特说。这是简答的主要误点之二。 当然,简答题靠表达,这就决定简答的主要误点之三在于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磕碰多甚至缺乏应有的逻辑。 10 / 26 【例 6】 09 福建高考卷 选文见上。 【题目】 (2)孔子说: “ 无友不如己者。 ” (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 “ 择处 ” 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分) 答: 【答案示例】 “ 择友 ” 如 “ 择处 ” ,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 (1 分 )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2 分 ) (从其他角度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 【例文】 例文 1: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应该慎重地结交朋友,看清他的为人。如果他的品性恶劣,我们应该认真考虑我们应多交一些益友,这样受到仁 德者的熏陶,对我们的仁德养成也很有助益。 例文 2: “ 择处 ” 是要谨慎选择居处,而理想的居处是仁德之所。 “ 无友不如己 ” 是向品德高尚的人看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那么自己的朋友中也就没有比自己低的人了。 例文 3:选择一个好的居所体现人的道德修养环境可以让人的心境产生影响,所以在选择居所时应该慎重考虑。 例文 4:选择居处的时候,应该与有仁德的人为邻居,11 / 26 让自己也受到熏陶,对自己有帮助。 例文 5.要与有德的人交朋友,不要与无德的人交朋友。 例文 6.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 的。 【误点点示】 “ 择友 ” 如 “ 择处 ” 的结合点在于两者都强调好的外部环境对人的仁德养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在选择题的选项中已凸显出了。上引六则例文都没有很好地转选择题的 “ 导读 ” 功能为 “ 导写 ” 功能,显得有点浪费;例文 5 对 “ 无友不如己者。 ” 作了错误的理解;特别是例文 6照抄选项就更不应该了。除例文 2 有把 “ 择友 ” 和 “ 择处 ”结合着说外,其余均言此而失彼,表达欠全面;例文 2 虽结合着说但少了结合点,表达不紧密。从语言上看,有的偏短,如例文 3、例文 4、例文 5、例文 6;有的有语病,例文 1 的“ 我们应该认真考虑我们应多交一些 益友 ” 应改成 “ 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多交一些益友 ” ,例文 2 的 “ 那么自己的朋友中也就没有比自己低的人了 ” 不知所云且与前文脱节,例文4 的 “ 对自己有帮助 ” 应改成 “ 让自己也得到帮助 ” 。 二对策 文化经典语言凝练而含义深远,论辩性强而故事性很多较弱,理解和分析起来,很多考生觉得深奥晦涩而茫然。对它的阅读有相应的对策吗我想是有的,具体如下: 一、粗译文本,尽量读懂文本的 “ 字面义 ” 。要更好地12 / 26 理解和分析文本首先要会翻译,但在紧张的考场中,让考生精确地翻译文本近于苛求。对于他们,要求试着粗译即可。粗译应充分利用 已有和现有的一些条件: 1、积极调动以往积累的文言知识,大胆又灵活地迁移到文义的疏通上; 2、选文后若有注释应最大限度地借之于看懂文义; 3、选择题的选项对文本理解具有很强的 “ 提示和导读功能 ” ,应使这种功能最大化以降低理解难度。 二、从选择支的比较上寻找解题的 “ 突破口 ” 。选择支的内容常形成互补或对立关系,认真比对又结合文本大意理解,一般能确定答案。 三、让选择题的选项导引着简答题的书写。通过选项的阐释,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会被揭示得较为透彻,考生只要顺着选项所指引的思路,吃透要求,文从字顺地立论阐发,就 可较好地简答。如果题干有别的材料让考生结合着分析,那么,此时应从同向或异向角度迅速悟出 “ 结合点 ” ,而后紧绕它融合文本理解展开简答。 四、提早作好应考准备。平时应尽可能通读考试所规定的文化经典,理解经典大意,感悟归纳诸子思想,特别应敏锐而深入地感知他们就类似问题发表看法时的思想异同。而后辅以适量的练习,及时检验读的效果,不断总结答题方法及易误点,使考试做到胸有成竹。 【跟踪检测】 13 / 26 一、( 09 厦门市质检) 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 分 ) 孟子曰: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 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 。,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 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 不达 。 ”( 孟子 尽心上 ) 注 术:方法。 客光:细小的缝隙。 不盈科不行:不流满坑洼就不会向前流淌。 成章:通晓文理,精熟所学。 达:通达。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孟子认为,看过大海的人,就会觉得江、河等难以称得上是水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世间的其他言论吸引了。 B.孟子提醒为学之人,要学习大海的波澜壮阔;不能事无大小,巨细无遗,像日月之光那样连细小的缝隙都要照到。 c.孟子以流水 “ 不盈科不行 ” 为喻,说明为学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只有学识积累到一疋程度,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准和境界。 D孟子认为君子有志于道,要先通晓文理,精熟所学,透彻地体悟圣人思想,才能够登上顶峰,达到高远的境界。 ( 2)从文中来看,孟子通过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14 / 26 泰山而小天下 ” 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 分 ) 答: 【参考答案】 8.(1)B(孟子以观水 和日月之光为喻,指出学习必须具备观大海、观日月的眼光,由波澜可以想见大海之深广;由缝隙中的光可以想见日、月之本体。 ) (2)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1 分 )孟子通过这一事例,说明达到较高的水准和境界,眼界自然就开阔了; (1 分 )为学之人立志要高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准和境界 (1 分 )。 【参考译文】 孟子说: “ 孔子登临东山觉得鲁国渺小,登临泰山觉得天下渺小。所以,看过大海的人难以注意一般的水流,在圣人门下游学的人难以注意一般的言论。观看水有方法,必须观看它的 波澜。太阳月亮有光辉,光线能透过就一定照得到。水流这种东西,不流满洼地不再向前;君子所志向的大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 二、( 09 泉州质检一) 8.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 分) 子游问孝。子曰: “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论语 为政) 15 / 26 孟子曰: “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 ,必请所与 ;问有余,必曰 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 亡矣 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 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 离娄) 注 彻:通 “ 撤 ” ,撤除。 与:通 “ 予 ” ,给予。 (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认为 “ 养 ” 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 “ 养 ”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 “ 是谓能养 ” 的 “ 养 ” ,与孟子说的 “ 养口体 ” 的 “ 养 ” 的内涵相同。 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 2)如何做到 “ 孝 ” ?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3 分) 答: 【参考答案】 8 D( 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 ) (2)要做到 “ 孝 ” ,既要懂得 “ 养 ” 父母 (“ 养口体 ),16 / 26 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 “ 敬 ” 父母 (“ 养志 ”) ,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 (答对一点得 2 分 ) 【参考译文】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 “ 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怎样去分别呢 ?” 孟子说: “ 曾子奉养曾皙,每餐一定都有酒 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一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哲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一定回答 有 。曾皙死了,曾元奉养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便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便说 没有了 要留下预备以后再进用。这叫做口体之养。像曾子那样,才可以称为顺从亲意之养。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 三、( 09 泉州质检二) 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 分 ) 孟子曰: “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 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 既醉以 酒,既饱以德。 言饱手仁义也,所以不愿 人之膏粱 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 也。 ”( 孟子 告子上 ) 注 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 愿:羡慕。 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 文绣:古代有17 / 26 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希望尊贵的心理,而且每个人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想到罢了。 B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一个人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 值得尊贵的东西。 c在孟子看来,厌恶膏粱文绣的生活,安贫乐道,修仁养义,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才是真正可贵的。 D选段引用诗经的话,意在说明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和绣花衣裳。 (2)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3 分 ) 子曰: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论语 里仁 ) 答: 【参考答案】 8(1)(3 分 )c(“ 厌恶 ” 和 “ 安贫 ” 有误 ) (2)(3 分 )君子应该把高尚的精神追求 放在首位,致力于进德修仁,而不应计较吃和穿等物质生活的质量。 【参考译文】 孟子说: “ 希望尊贵,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每个人自己其实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平时没有想到它罢了。别人18 / 26 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使你尊贵,赵孟也同样可以使你下贱。诗经说: 酒已经醉了,德已经饱了。 这是说仁义道德很富足了,也就不羡慕别人的肥肉细米了;到处皆知的好名声在我身上,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绣花衣裳了。 ” 四、( 09 漳州市单科质检)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 分) 子曰: “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论语 公治长) 子夏 曰: “ 贤贤 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论语 学而) 注 邑:村子。 子夏: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尊重贤者。 易色:改变好色之心。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 10 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备忠信的忧越性的同时,坦言19 / 26 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 好学 ” 。 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 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孔子又说: “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受人愚弄) ” ,结合上面的选段, 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分) 答: 【参考答案】 8 c(“ 没有什么学问 ”“ 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 ” 的说法有误。子夏的意思是,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能不能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的伦理道德。 ) 【示例】 爱好仁德还应该爱好学习,不爱好学习就容易受人愚弄。孔子的话意在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但儒家所说的 “ 学 ” 不仅是一般的知识学习,还包括修身如子夏所说的重贤、忠孝和诚信。 【参考译文】 孔子说: “ 即使是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也必然 有20 / 26 同我一样忠诚而又守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好学罢了。 ” 子夏说: “ 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 五,( 09 龙岩市单科质检) 8.阅读下面论语 为政选段,回答问题。( 6 分) 孟懿子问孝。子曰: “ 无违。 ” 樊迟御,子告之曰: “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 樊迟曰: “ 何谓也? ”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子夏问孝。子曰: “ 色难 。有事,弟子 服其劳;有酒食,先生 馔 ,曾是以为孝乎? ” 孟武伯问孝。子曰: “ 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子曰: “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注 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 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馔:吃喝。 (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21 / 26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 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 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 “ 孝 ” 的认识。( 3 分) 答: 【参考答案】 8.( 1) D(子女尽孝不仅要按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内心真正地孝敬父母。) ( 2)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就是依礼而行,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 “ 孝 ” 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是社会文明形成的标志。我们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 “ 孝 ” 成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参考译文】 孟懿子问孝道。孔子说: “ 不要违背礼节。 ” 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说: “ 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 ” 樊迟道: “ 这是什么意思? ” 孔22 / 26 子道: “ 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 子夏问孝道。孔子 说: “ 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 孟武伯向孔子问孝道。孔子道: “ 做爹娘的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 “ 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 ” 六,( 09 龙岩市质检) 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 分) 孟子曰: “ 规矩,方员之至 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 、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 ,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此之谓也。 ” 注 至:极。 幽、厉:谥号名。譬如周幽王、周厉王。 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23 / 26 分) A.曲尺和圆规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孟子由此引出 “ 圣人 ” 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的观点。 B.人们行事是否做到 “ 敬 ” 、 “ 爱 ” ,孟子认为应以“ 君 ” 、 “ 臣 ” 为标准。 c.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治国如果实行的不是仁政,就是不仁之政。 D.得到 “ 幽 ” 、 “ 厉 ” 之类的谥号,就 “ 百世不能改 ” ,因此君主应施仁政。 孟子说: “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 (公孙丑上)请结合文段中 “ 圣人,人伦之至也 ”这句话,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 分) 答: 【参考答案】 8 B (孟子认为应以尧舜为标准) 圣人大智大德,是人类中最理想的人格,代表着孟子对人格的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痴呆护理诊断及措施
- 公司组织安全培训新闻稿课件
- 职业技能实训《财务管理》形成性考核
- 《让法律保护你》课件
- 《蝴蝶找家》资源包课件
- 汽配月度工作总结
- 事故安全培训教学课件
- 教务年度总结汇报
- 公司级别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手术室年终总结2025
- 国企职工劳务合同协议
- GB/T 37507-2025项目、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项目管理指南
- 商品检验试题及答案
- 骨科危重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 2025年邮政社招笔试试题及答案
- 水资源保护课件
- 2025年中国移动初级解决方案经理学习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题)
- 重难点梳理写作指导(讲义)-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课件
- 2024年钛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人工智能通识教程》(第2版)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