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欣赏21:米芾行书尺牍技法.doc_第1页
米芾书法欣赏21:米芾行书尺牍技法.doc_第2页
米芾书法欣赏21:米芾行书尺牍技法.doc_第3页
米芾书法欣赏21:米芾行书尺牍技法.doc_第4页
米芾书法欣赏21:米芾行书尺牍技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米芾书法欣赏21:米芾行书尺牍技法 一、书家简介 米芾,宋代书法大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生于北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终年57岁。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无碍居士等。41岁更名为芾,室名宝晋斋、英光室。祖籍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居江苏镇江。曾任内廷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后世多称其“米襄阳”“米南宫”,又因其逸闻甚多、好洁成癖、狷狂自放,故有“米颠”之称。 米芾蜀素帖 米芾能诗文,喜弄水墨,以侧笔点染江南烟雨山色而自成一格,被称为“米氏云山”“米家山水”。又究心印学,在其书史中自述有印百余方,有学者考其自用数印应是出自亲镌。后世文人治印,米芾实有开山之功。 至于学书经历,米芾在自叙中写道:“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诅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由此可知米芾书法由楷书入手,先学颜、柳,又及欧、褚,后上溯魏晋,以兰亭序为宗,得“二王”书法之正脉,又于诅楚文石鼓文刘宽碑等得篆隶之法。 米芾曾自评其书:“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这段话道出了他于书学取法及演化的辛苦历程。 米芾书作虽涉猎广泛,诸体皆能,但以行、草书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其传世作品较多,如行书苕溪诗帖蜀素帖珊瑚帖竹前槐后诗帖彦和帖箧中帖三吴帖多景楼诗帖方圆庵记自叙帖乡石帖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研山铭、行草临沂使君帖伯充帖、草书论草书帖元日帖吾友帖中秋诗帖海岱帖等。 米芾,宋代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力。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涉猎广泛,成绩显著,其中于书法用功最深,又以行书成就最大,其书受到古今学书者的高度赞扬。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米芾书法,我们自本期开始刊登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教师陶钧先生撰写的系列讲座米芾行书尺牍技法。本次讲座将从临摹方法、工具材料选择、笔法、基本点画、偏旁部首、结字特征、章法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讲解,以使读者学好并写好米芾书法。 二、米氏论书及后人评价 米芾于书学注重传承,并首重笔法。其在自叙帖中曾说:“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此虽心得,亦可学。” 米芾对于线条形态的掌控尤具独见:“去颜肉,增褚骨,发天秀,助神物。”(书法赞)这不仅是对颜真卿、褚遂良书法的温和指摘,更表明了米氏对于线形肌理的美学追求。骨肉停匀、相辅相成应该是他认为的理想状态。 米芾论书有言:“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自叙帖)又:“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提笔,字愈无筋骨神气。”(海岳名言)这是其执笔心得,主张精神振作,八面出锋。他尝说:“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氏始有俗书。”(海岳名言) 至于结字法,米芾论道:“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海岳名言)即是主张字形结构各任其特点布置,避免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要自然得法、势出天成。 米芾的书法艺术历代评价甚高,影响深远。辑评数则,可见一斑: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宋黄山谷山谷题跋:“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 宋高宗赵构翰墨志:“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然喜效其法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予尝评海岳翁书如李白醉中赋诗,虽其姿态倾倒,不拘礼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负面的品评也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了米书的放逸过甚是其所短。虽然是见仁见智,但也对我们取法米芾做了有益的提示。比如明项穆书法雅言:“苏之点画雄劲,米之气势超动,是其长也;苏之浓耸棱侧,米之猛放骄淫,是其短也。皆缘天资虽胜,学力乃疏,手不从心,藉此掩丑。”又如清梁承晋斋积闻录:“米海岳软笔作书,下笔极细,钩剔极粗,放荡散漫,太无规矩,终不为佳也。” 米书史有定评,究其成功之处,不外有三:一是专心师古,取法乎上;二是把握传统精髓,在笔法这一关节上别有会意、重点突出、高屋建瓴,尊重了书法艺术的本体规律;三是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超出常人的学习毅力。其余如广泛的交游以开阔视野、丰富的收藏以充实学养,都为其书法艺术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三、作品解说 米芾传世墨迹以手卷、尺牍形式为多。前者多系诗稿,如苕溪诗帖蜀素帖等,篇幅较长、字数亦多,书风稳健,广为人知,且多为后人取法。后者则是其与时人通问手札,也有短篇诗文稿本,多零篇短简,三五行至十数行不等,如彦和帖箧中帖竹前槐后诗帖张都大帖等。这些作品书风跨度较大,作风更见放达,多机趣、富真情,集中体现了米体行书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理想,是其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因其零散,往往易被后学者忽略。谈其行书,往往以苕溪诗帖蜀素帖为主,对其尺牍较少有人深入探讨其艺术特色,追索其中的法度与精神奥妙。仅就笔法而论,我们应关注用笔的擒纵幅度、提按反差,线形的轻重变化,笔速的疾徐对比。这些作品较其一些篇幅较大的郑重之作更富表现力,因其手札的特点,创作时轻松闲适之心往往在“振迅天真”之间,尤多弦外之响、意外之趣。结字上、章法上都有相应的特点,在这里不一一展开,留待后文。 米芾笤溪诗卷 米芾苏太简参政帖 本次讲座的研究范围着眼于米芾的行书作品,尤重视选择尺牍类作品进行分析。因其作品较多,不一一罗列篇目。其中少量作品以行书为基调,间有一些草法,行草相杂,相互转换,浑若无迹。严格来说应是草书,但挥运之间行草互见,似乎也是米芾手札的艺术特点之一,故亦酌情纳入视野。 四、临习要点 米芾淡墨秋山诗帖 首先要在笔法上着眼。藏锋为主、出锋为辅,中锋为主、中侧互见,这是一般正统书派的“不二法门”。米芾书法在此基础上鲜活而有创造性地运用古法,穷而后工,熟能生巧,笔势活泼跳荡,变化极为丰富。我们在临习时不可以偏概全,要认真研究其一招一式的细微处理,方能入帖。 其二,在书写中笔势的衔接要紧密有序,丝丝入扣。米氏行书以气势见长,首尾之间笔势相通,线条或断或连,但挥运时前后笔、上下字的内在关系要一以贯之,不可割裂。 其三,米书在结构上中宫收束,以线形调整虚实关系。我们临习时不仅要着眼于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