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XX 届高考语文代诗歌复习教案 XX 届高考语文代诗歌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复习第 29 讲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简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 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 “ 天台一万 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李白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是直接抒情;杜甫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 / 12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 ,如孔雀东南飞的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 1: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 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 “ 逾 ” 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 “ 欲 ” 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今春 ” 之景不可谓不美,但 “ 看又过 ” 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3 / 12 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 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上一讲引到的王维观猎,首联起得突兀,“ 风劲角弓鸣 ” 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 “ 回看 ” 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 “ 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 ” 这绝非过誉。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 、表达效果。 例 2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 “ 花月正春风 ” 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4 / 12 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 恨 ” 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例 3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 讽喻,这是不难看出来的。但作者借“ 小松 ” 究竟写什么样的人呢?托 “ 小松 ” 讽刺什么呢?这便是鉴赏应该完成的任务。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 “ 小 ” 写它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力。刚出土的小松树生活在 “ 深草里 ” ,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 “ 刺头 ” 长着松针的头虽细但直而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 蓬蒿 ” 是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冲出了蓬蒿。这里的 “ 出 ” 与上句 “ 刺 ” 相呼应,很有力度。 “ 渐觉 ” 用得有分寸,既写出 “ 出 ” 的过程,又是爱护小松的细心人观察所得。不关心小松的人对它的 “ 出 ” 则是视而不见的。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 深深的感慨: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第一句的 “ 凌云木 ” 指小松,后一句的 “ 凌云 ” 是指长成参天大树的松。 “ 时人不识凌人木 ” ,是说世俗之人没有眼光,没有见识,不知小松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一直等到它长成 “ 凌云 ” 大松以后才说 “ 这树真高 ” 。原来诗人写小松实际是写不被人所识的年少而有5 / 12 发展前途的之人,写出他们的不幸命运,讽刺的是那些 “ 不识 ” 人才的人。到了这一步,算是完成了对这首诗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海楼 米芾 云问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 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 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铁瓮:镇江古有 “ 铁瓮城 ” 之称。 沧洲:滨水的地方。 (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 ( 2)本诗颔联分别冠以 “ 三峡 ” 和 “ 六朝 ” ,从和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 3)对 “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 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6 / 12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这是 XX 年高考上海卷的第 17 至 20 题。米芾的诗题为 “ 望海楼 ” ,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 飞 ” 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可见第( 1)题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 “ 三峡 ” 、“ 六朝 ” 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第( 2)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第7 / 12 ( 3) 题的答案是 B。 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第( 4)题的答案是 色彩(红、白); 声音(画角); 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尾联由 “ 忽忆 ” 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透露出茫然、低沉、伤感的情绪。本联因与试题无关,不再作分析。 四、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 2)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 “ 见 ” ?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 2) “ 行人临发又开封 ” 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8 / 12 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 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 眉鸟的? 答: (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 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9 / 12 ( 1)诗人为什么见 “ 东栏一株雪 ” 而 “ 惆怅 ” ?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 2)有人认为 “ 梨花淡白 ” 与 “ 一株雪 ” 相重复,主张将“ 梨花淡白 ” 改为 “ 桃花烂熳 ” 。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 1) ( 2)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 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 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 1)清人吴乔说: “ 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 ” 试据此对“ 今春花鸟作边愁 ” 一句作评析。 答: 10 / 12 ( 2)简析 “ 独怜京国人南窜 ” 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 5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 1) ( 2)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 世飘然羁旅? 注 惊残:惊醒。 故乡:即家乡。 ( 1)这首词 “ 茅檐人静 ” 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 2)词中 “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 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11 / 12 附:答案及简析 1( 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 “ 见 ” 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 “ 意万重 ” ,又紧承 “ 复恐 ” ,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 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2( 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 “ 随意移 ” 、 “ 自在啼 ” ,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3( 1)诗人见梨花而 “ 惆怅 ” 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 “ 人生看得几清明 ” 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 2)不能改为 “ 桃光烂熳 ” ,因为 “ 梨花淡白 ” 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 “ 桃花烂熳 ” 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 “ 花满城 ” 也就成了 “ 桃花满城 ” 了。 4( 1) “ 今春花鸟作边愁 ” 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 “ 花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晋城口碑营销活动策划方案(3篇)
- 淄博隔声板施工方案(3篇)
- 印度农田施工方案(3篇)
- 取样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心理学考研题目及答案
- 小学整数加减法题目及答案
- 冬请允许我拥抱你250字12篇范文
- 数学课《几何图形变换与性质》教学实践
- 农村科技研发与应用推广合同
- 一条路到达一个地方(14篇)
- 输电线路工程项目划分表
- 沪教版八年级生物第一册全册完整课件
- 第06章设计美学程能林第4版《工业设计概论》课课件
- DB23-T 3492-2023 工贸企业充电间安全设施技术规范
- 防水工程施工报价表
- 中行bfw框架开发和测试资料课件
- 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与护理指导意见
- MSA偏倚分析报告
- 食材配送应急保障配合措施方案
- 泌尿系统结石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测试题带答案(20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