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方法解析:古体诗集(四)_第1页
xx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方法解析:古体诗集(四)_第2页
xx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方法解析:古体诗集(四)_第3页
xx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方法解析:古体诗集(四)_第4页
xx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方法解析:古体诗集(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8 XX 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方法解析:古体诗集(四) 莲 山课件 m XX 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方法解析:古体诗集(四) 三十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 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全文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 ,沉到池塘水中。南2 / 18 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 ,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密集的雨点像线一样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保护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形式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 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 “ 自由体 ” 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 思想感情 本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 ,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 3 / 18 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 ,表现了自己要让天下的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 ,由己及人 ,感人至深 . 诗中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句表现了诗人气魄宏大 ,胸怀宽广的思想品质 . 句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起句交代时间,然后用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句句押韵,给开篇就带来一股气势。 “ 风怒号 ” 三字,写出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 “ 卷 ” 有连底刮跑的意思,不仅富有动感,而且满含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茅屋,刚刚定居,秋风却好像故意和他作对,使他不得安居,这怎能不令诗人万分焦急? “ 挂罥 ” ,悬挂,缠绕。 “ 坳 ” ,低洼之处。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这里又从天地写到人。前三句写群童大摇大摆地当面 “ 行抢 ” ,后二句写自己的无可奈何。前后一 对照,群童顽皮无赖、诗人体衰无力的神态跃然纸上。 “ 忍能 ” 句表现的是诗人焦躁愤慨的心情,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用诗人又呈吴郎诗中的话说,即 “ 不为困穷宁有此 ” !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4 / 18 焚。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的崇高愿望,正是从 “ 四海困穷 ” 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正当诗人无奈和叹息时,天色又变了,这是风雨的前兆。 “ 俄顷 ” 两句,以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 围,烘托出诗人的心境。 “ 布衾 ” 两句,写生活的窘困,被子用了多年,又破裂了,已不足以御寒,隐含着诗人难以为家的隐痛和不安。 “ 俄倾 ” ,不久,顷刻之间。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这一段虽是些琐事的絮叨,却能让人清晰地想见诗人独坐床上、仰天长叹的凄苦情景。 “ 自经 ” 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 “ 长夜沾湿 ” 的现实。 “ 丧乱 ” ,指安史之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几句推己及人,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使贫寒者 “ 俱欢颜 ” 的理想。诗句情感愉快,境界阔大,声音宏亮,铿锵有力,从诗人自己痛苦生活的体验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 安得 ” 句,5 / 18 是欲得而不能的一种想象。 “ 大庇 ” ,全部遮盖、保护起来。“ 寒士 ” ,本指贫穷的读书人,这里泛指所有贫寒的人们。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他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穷苦者的温暖。对比白居易新制布裘诗的 “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 ,那只是推身利以利人,尚不及杜甫的 “ 宁苦身以利人 ” 。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诗人欲以 “ 吾庐独破 ” 为代价,幻化出 “ 广厦千万间 ” ,这与其说是诗人 “ 不爱一身而爱天下 ” ,倒不如说是诗人激愤郁结之情的体现。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 “ 歌诗一首 ” ?是什么牵动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 “ 怒号 ” 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 “ 战绩 ” ;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 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赏析 全诗可分为四个段落来赏析。 前五句为第一段,描写 “ 秋风破屋 ” 的情景。 首句首先点明时间为 “ 八月 ” ,接写 “ 秋风怒号 ” ,音响宏6 / 18 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 怒 ” 字则把秋风拟人化,不仅使首二句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感情色彩:好不容易盖起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作对,怒吼而来,卷走了屋顶的层层茅草,怎不令人万分焦急呢? 卷起的茅草到哪儿去了?没有落到屋旁,而是随风飞过江去。有的分散地飘洒在江边上,有的高高地挂在树枝上,有的低低地散落在深水塘边。 “ 飞 ” 字紧 承上旬 “ 卷 ” 字,加上接下来的 “ 渡 ” 、 “ 洒 ” 、 “ 挂罥 ” 、 “ 飘转 ” 等字,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图画 秋风怒号图,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这些茅草是很难弄回来了。杜甫该怎么办呢?读这几句诗,我们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顶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散落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怒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下五句为第二段,写 “ 群童抱茅 ” 的感叹。这是对第一段的发展,也是对第一段的补充。 远处 、高处、低处的茅草无法收回,那是不是还有落在附近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来的 “ 群童 ” 抱跑了。全段以 “ 群童欺我老无力 ” 为着眼点。如果不是 “ 我老无力 ” ,而是正当壮年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现在这些顽童竟然敢当着我的面像强盗一样地胆大妄为,公7 / 18 然抱起我的茅草往竹林里跑去了。为了表明自己受欺侮的愤懑,杜甫说这些顽童跟盗贼一样,不过并不是真的给他们加上 “ 盗贼 ” 的罪名,要告到官府去办罪。所以杜甫只是无可奈何地呼喊他们不要 “ 抱 ” ,喊得唇焦舌干不能再喊了,也不起作用,只好回到破屋中依着拐杖长久地叹息。 细品诗意,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不听招呼地抱走那么些不值钱的茅草。这一、二段,实为结尾的伏笔。不因穷困,何至有此!正因为 “ 四海穷困 ” 的现实,才产生“ 广厦万千庇寒士 ” 的崇高愿望。 “ 自叹息 ” 一句为前两段的归总。诗境是说杜甫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会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家中。 “ 倚杖 ” ,当然又照应了前面的 “ 老无力 ” 、 “ 自叹息 ” 表明这种遭遇只能自己叹息,未能引起别人的同情和求得官府的帮 助,则当时世风的浅薄,就意在言外了。这里一个 “ 自 ” 字,用得多么沉重!而 “ 叹息 ” 的内容,这里没有明言。但当杜甫自己在无处安身且得不到帮助时,分明会联想到处境类似的无数穷人。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再下八句为第三段,写 “ 长夜沾湿 ” 的苦痛。这是全诗的高潮。 正应了 “ 屋漏偏遭连夜雨 ” 的古话。狂风过后,必有大雨。8 / 18 这场大雨把杜甫推向了痛苦的深渊。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那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昏暗的天穹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气温也骤然降下来了。盖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铁块一样, 那不懂事的孩子横躺竖卧,早把被里子蹬破了。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人,是写不出这些深切感受来的。这样写,也是为下两句屋破雨漏及其后果蓄势。照理说八月的天气并不算冷。但由于气温骤降,布被破旧,大雨漏得床头没有一点干处,又连续不断地下了一夜,漏了一夜,所以,杜甫感觉特别冷。再下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凄凉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破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 “ 长夜沾湿 ” 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整夜漏湿,怎能人睡呢? “ 何由彻 ” 与前面的 “ 未断绝 ” 照应,表明了杜甫既盼雨停、 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这种心情,又是 “ 床头屋漏 ” 、 “ 布衾似铁 ” 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痛苦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最后六句为第四段,写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表现了博大的襟怀。怎样才能盖得大厦千万间,庇护天下所有的穷苦百姓,使他们欢天喜地地在风雨中安稳如山?唉!眼前何时才能耸现这么多房屋,到那时即使我一家人的陋室破了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感到无限的满9 / 18 足!本段前三句前后是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蝉联一贯,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 ,贴切地表现了杜甫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吟之不足,继而 “ 呜呼 ” 叹之。这就是结尾三句:只要天下的穷人都有了房屋,我自己的房屋破了受冻死都满足。祟高的思想表现到极至! 全诗重点描述杜甫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段时,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述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述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 “ 天下寒士 ” 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疮痍、人民的灾难。他不仅是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叹息和失眠,而且清醒地大声疾呼,希望有人出来为千百万穷人谋福利。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 迫切要求改变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灵,并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三十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译文 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10 / 18 新春已来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2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次北固山下虽是写羁旅乡愁,但只有淡淡一缕,更多的显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境。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 客路 ” ,指作者要去的路。 “ 青山 ” 点题中 “ 北固山 ”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 “ 绿水 ” 前进,驶向 “ 青山 ” ,驶向 “ 青山 ” 之外遥远的 “ 客路 ” 。这一联先写 “ 客路 ” 而后写 “ 行舟 ” ,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 “ 乡书 ” 、 “ 归雁 ” ,遥相照应。 次联的 “ 潮平两岸阔 ” , “ 阔 ” ,是表现 “ 潮平 ” 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 “ 风正一帆悬 ” ,便愈见精采。 “ 悬 ” 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 “ 风顺 ” 而用 “ 风正 ” ,是因为光 “ 风顺 ” 还不足以保证 “ 一帆悬 ”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 “ 悬 ” 。那个 “ 正 ”字,兼包 “ 顺 ” 与 “ 和 ” 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11 / 18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 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 “ 风正一帆悬 ” 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 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 日生残夜 ” 、 “ 春入旧年 ” ,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 “ 客路 ”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 “ 日 ” 与 “ 春 ”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 “ 生 ” 字和 “ 入 ”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 春意 ”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 以乐观、积极、12 / 18 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 “ 雁足传书 ” 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 海日 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总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作者简介 王湾,字号不详,唐代诗人。王湾 “ 词翰早著 ” ,现存诗10 首,其诗全唐诗有收录。 主题归纳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13 / 18 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三十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3 作品鉴赏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 “ 润如酥 ” 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 美。与杜甫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 “ 青霭入看无 ” 、 “ 山色有无中 ” 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14 / 18 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 ,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 “ 小雨 ” 和“ 草色 ” ,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 ,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15 / 18 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 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临末,诗人还来个对比: “ 绝胜烟柳满皇都 ”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 遥看近却无 ” 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 杨柳堆烟 ” 时候,何况 “ 满 ” 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 物以稀为贵 ” ,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所以,诗 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 “ 最是一年春好处。 ”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 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 文 ” ,又称韩文公。 “ 唐宋16 / 18 八大家 ” 之首。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事迹见新、旧唐书 本传。 三十四、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啊?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将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1 作品鉴赏 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 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 “ 望 ” 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