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九年级上册化学1-7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xx年九年级上册化学1-7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xx年九年级上册化学1-7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xx年九年级上册化学1-7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xx年九年级上册化学1-7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2 XX 年九年级上册化学 1-7 单元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 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m 第七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了解火灾中逃生常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初步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渗透一切事物都是 “ 一分为二 ” 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 “ 科学是把双刃 剑 ” ,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通过了解火场逃生一般常识,提高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 32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用具:小蜡烛( 3 支)、水、镊子、大理石、小木条、煤块、碳酸钠、盐酸、滤纸、刀子、抽滤瓶、试管、白磷、红磷、导管、烧杯( 250mL3只、 500mL1 只)、铜板、酒精灯、火柴、废物杯。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首 先请看一段录像和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一组有关 “ 火 ”的影视资料和图片。如煤炉烧饭、火箭发射、奥运圣火、火灾现场等,让学生认识到火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破坏性。) 带着对火不同的感受让我们走进: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今天我们来探讨课题 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板书课题) 看完录像和图片,围绕课题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 2)学生设疑 如: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怎样灭火?等等 教师:肯定、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若提的不全面教师要提示再由学生提出。(副板书) 过渡:同学们,你们所提的这些问题 很全面,很有探究的价值。为便于大家更好的学习探究,老师把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补充细化形成本节的自探提示。(强调:请同学们注意 “ 时3 / 32 间 ” 和 “ 自学方法 ” ) 1、什么是燃烧? 2、依据教师的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可参考学案 ) 3、依据实验探究总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4、在家中或公共场所遇到火灾如何逃生 ? 二、解疑合探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过渡)教师:燃烧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化学反应,下面是我们在前面所学过的物质燃烧及现象,通过对比概况出燃烧的定义。并要求写在本子上。 燃烧事例燃烧现象 镁 带在空气中燃烧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无色气体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烧杯壁有水珠 共同点 (过渡)教师 :物质要燃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教师演示教材 128 页实验 7-1,学生认真观察,并认真填写参考学案。 (过渡)教师:物质的燃烧对我们人类的优质的生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很大作用,但使用不当会造成巨大的火灾,4 / 32 那么出现火灾我们怎么来灭火呢?下面先自学课本 129页至132 页第一段内容,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在家中或公共场所遇到火灾如何逃生,并根据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各实验小组组长组织完成教材 130页的探究活动,并填写 130页的表格内容。学生自探快结束时,出示展示分工表 .其他同学继续讨论 . 1、学生展示: 教师:大家探究很积极,下面来展示一下我们的探究成果。 展示分工: 题号展示小组展示方式 1 第一组板书 2 第二组板书 3 第三组板书 4 第四组板书 展示要求: 1、答案准确、简练 2、板书字迹工整、排版合理 2、教师:大家在小组内对自己没能解决的问题 进行交流讨论解决,并做好对展示的答案查看判定,做好评价准备。 学生板书,其他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快结束时出示评价分工表 . 3、学生评价: 5 / 32 评价分工: 题号评价小组展示得分评价得分 1 第五组 2 第六组 3 第一组 4 第二组 评价要求: 1、声音洪亮,神态自然,面向全体学生 2、点评字迹是否工整,思路是否清晰,答题是否规范等方面的 优点 不足 及时补充新的方法或提出新的见解 3、每小题满分 10分,给展示者打分并说明扣分原因。 并要求其他学生做好补充准备,教师做好全面观察及 引导。 通过学生的点评、补充、纠错得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 1)燃烧: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3)灭火原理: 1、隔离可燃物; 2、隔离空气(或氧气); 6 / 32 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过渡:我们探究灭火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下面是一个逃生的动画,请大家观看。(出示多媒体动画) 教师:日常生活中,应根据着火情况选择恰当的逃生方法。 过渡回顾本节学习的内容,大家看一下刚才所提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三、质疑再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者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惑?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例如: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氢气为什么能在氯气中燃烧?蜡烛为什么可以吹灭,而炉火却不可以吹灭? (注意:学生提出疑惑,由学生自己解决。) 四、运用拓展 (一)、自编题:请大家自编 1 2 道习题。(同桌交流,有好的题目可以推荐给全班同学。)(教师筛选学生推荐的题目,展示几名学生的自编题) (二)练习题: 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 :曹军的木船是 _,木船燃烧的条件 _和7 / 32 _。 2、你用什么方法灭火?试分析其灭火原理。 (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起火 (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 ( 3)森林火灾 3、用水可以灭火,这是因为()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水蒸发吸热,提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大量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又起着使 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作用 D、水的密度大于空气 4、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遇到高楼下层楼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 沿楼梯迅速下楼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封闭房门 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跳楼下列逃生措施正确的是() A、 B 、 c、 D 、 5、把手帕放到 75%的酒精溶液中浸泡后,拿出点燃为什么手帕烧不坏? 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在燃烧。而对手帕来说,酒精溶液中的水分蒸发要吸收一定的热量,导致手帕的温度并没有达到 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 8 / 32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在知识和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分别找不同层次的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四)学科班长来总结今天的课堂表现。 作业: 1、家庭小实验:点燃三根火柴,分是竖直向上、竖直向下和水平放置,比较三根火柴燃烧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预防火灾,人人有责。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 板书设计: 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一、燃烧的条件二、灭火的原理燃烧? 1、可燃物 1、隔离可燃物条件?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隔离空气(或氧气)灭火? 3、温度达到着火点 3、降温至着火点逃生? (缺一不可)(破坏任一燃烧条件即可) (主板书)(副板书) 附:探究燃烧的条件(参考学案) 1、实验操作: 在 500ml烧杯中加入 300ml,大约水温是 ; 从存放白磷的试剂瓶中取出一粒白磷(可看到白磷是放在9 / 32 保存,因为白磷的着火点为 ,在高温环境下易自燃),用硬纸圈圈住放在中; 在烧杯上盖上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块用滤纸吸去表面的白 磷。 2、实验现象:可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3、分析讨论: (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 3)由本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 4)综合上述谈论,你能总结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教后反思: 课题一燃烧与灭火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10 / 32 易燃物和易爆物。 2、通过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和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爆炸的原理。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演绎推理 所用器材:金属易拉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漏斗、剪刀、 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燃烧、爆炸是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关于爆炸的图片。 出示多媒体图片。 由图片可知,矿井、面粉厂、加油站要求严禁烟火,种种现象表明,了解易燃物的安全知识非常必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燃烧与灭火二) 2、教师演示实验 粉尘爆炸实验 11 / 32 3、让学生根据图片和演示实验,你想知道哪些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层次、有目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设疑进行梳理、归纳、细化得出自探题目。 常见可燃性气体和可燃性粉尘有哪些? 燃烧引发爆炸所需的条件是什么? 为什么油库、面粉加工、纺织厂和煤矿井内都标有 “ 严禁烟 火 ” 字样? 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片。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P128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8 分钟后,展示自探成果,看谁的自探最有效,展示最精彩。 4、学生自探,教师巡视指导。 二、解疑合探 . 学生自探快结束时出示展示分工表,其他同学继续讨论 . 1、学生展示: 教师:大家探究很积极,下面来展示一下我们的探究成果。 展示分工: 题号展示小组展示方式 1 第一组板书 2 第二组板书 3 第三组板书 4 第四组讲解 12 / 32 展示要求: 1、答案准确、简练 2、板书字迹工整、排版合理 2、教师 :大家在小组内对自己没能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解决,并做好对展示的答案查看判定,做好评价准备。 学生板书,其他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快结束时出示评价分工表 . 3、学生评价: 评价分工: 题号评价小组展示得分评价得分 1 第五组 2 第六组 3 第二组 4 第三组 评价要求: 1、声音洪亮,神态自然,面向全体学生 2、点评字迹是否工整,思路是否清晰,答题是否规范等方面的 优点 不足 及时补充新的方法或提出新的见解 3、每小题满分 10分,给展示者打分并说明扣分原因。 并要求其他学 生做好补充准备,教师做好全面观察及引导。 通过学生的点评、补充、纠错得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 1)常见的可燃性气体有:氢气、一氧化碳、甲烷; 13 / 32 可燃性粉尘有:煤粉、面粉 ( 2)爆炸的条件:可燃物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热量来不及散失,属于化学变化。 ( 3)油库、面粉加工、纺织厂和煤矿井内都标有 “ 严禁烟火 ” 字样原因: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三、质疑再探 根据今天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认识,你还有哪些困惑,请提出来。 如: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等等 四、运 用拓展 1、自编题:让学生编 1-2 道练习题,试题格式不限,同桌交流,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题目推荐给大家。 2、练习题 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气球的爆炸 B、高压锅爆炸 c、火药爆炸 D、轮胎爆炸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 A、汽油 B、面粉 c、液化石油气 D、二氧化碳 在一辆行驶的客车上,突然闻到越来越浓的汽油味,这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A、让乘客中途到车厢后部 B、拨打 “119” 火警电话 14 / 32 c、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气 D、打开所有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 人们在生产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不当的是() A、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B、人居社区配置消防设备和设置消防通道 c、夜晚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D、加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 3、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分别找不同层次的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4 学科班长来总结今天的课堂表现。 5、作业 ( 1)课本第 131页的习题 ( 2)探究题:当你走过大庆油田时,你会发现长久不熄,燃着巨大 “ 火炬 ” , “ 火炬 ” 产生的黑烟飘向空中,其实那是处理在 原油开采过程中释放的燃气造成的,看到这一情景,你会想到什么?请你从能源和环境两个角度谈谈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 ( 1)常见的可燃性气体有:氢气、一氧化碳、甲烷; 15 / 32 可燃性粉尘有:煤粉、面粉 ( 2)爆炸的条件:可燃物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热量来不及散失,属于化学变化。 ( 3)油库、面粉加工、纺织厂和煤矿井内都标有 “ 严禁烟火 ” 字样原因: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第七单元课题 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一课时) 寨根初中邹可 伟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化石燃料的利用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利用的重要性。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初步了解石油炼制出的几种重要产品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天然气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6 / 32 培养学生节约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化石燃料的形成与特点。 2、 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分、燃料产物、性质等。 教学难点: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分、来源、性质等。 教法学法:三疑三探 教师准备: 1、关于化石燃料形成过程的幻灯片。 2、蒸馏水、生石灰、试管、胶头滴管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 采用钻木取火的方式,说明人类开始认识火时的燃料是木材;到了近代,人们发现了煤,就大量利用煤燃烧来提供热量、动力,用于生活、生产等方面;而现在,人们生活做饭已经是广泛地利用天然气了。从柴草到现在的天然气、新型燃料等,说明燃料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 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化石燃料的利用(板书课题)并出示教学目标,让同学们根据教学目标 .提出你认为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设疑 学生设疑,教师将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出来 . 17 / 32 (过渡刚才几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都很好 ,很有价值 .教师进行梳理、细化作为今天学习的自探题目 ,帮助大家学习。请同学们通览教材 5 分钟, 3、出示自探题目 ( 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得到热量?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放出热量?举出一些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热量的实例。 ( 2)什么是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有什么特点? ( 3)煤、石油由哪些元素组成?主要成分是什么?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方面应注意什么? ( 4)天然气的主要成份是什么?甲烷燃烧有什么现象?生成什么物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怎样才能使燃料充分燃烧?若燃料不充分燃烧会有什么害处? 请同学们认真自学教材 P136 141 的内容,并思考以上问题。学生自探,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时间: 8 分钟)。 二、解疑合探: (一)教师演示实验:在一只试管中加入几块生石灰,再用滴灌向其中加入约 2ml的蒸馏水,让学生观 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并用手摸试管壁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试管中会有气泡产生,用手触摸试管壁,感觉试管发热。原因:生石灰与蒸馏水反应中产生大18 / 32 量热量,所以试管壁会发热。 (二)解决以上问题: 1、小组交流,组长负责,是不同意见或分歧在组内达成共识 .自探快结束时出示展示分工表,其他同学继续讨论,展示快结束时出示评价分工表 . 2、出示学生展示、评价分工表: 题目展示答题方式评价 1 2 3 4 5 展示要求: 书写规范,排版整齐; 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评价要求: 自然大方,声音洪亮; 语言简练,点评全面。 3、教师强调、补充: ( 1)甲烷: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甲烷燃烧时有蓝色火焰;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产生水珠,说明甲烷燃烧有水生成,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2H2o+co2 ( 2)使燃料充分燃烧,这样就相当于延长了燃料的使用期限,要使燃料充分燃烧就必须做到: 燃烧时有足够多的空气; 19 / 32 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若燃料不充分燃烧,既浪费资源又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节约能源。 三、质疑再探 通过以上学习 ,同学们还有哪些困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运用拓展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内容,自编习题 1-2 题,同桌交流后再指名展示评价。 2、知识应用 ( 1)当今世界三大化石燃料是 _、 _、_,它们都属于 _能源。由于煤和石油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硫元素,因此燃烧时生成 _气体,污染空气。 ( 2)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点燃前必须 _,燃烧 时产生 _色火焰,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 (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石油 煤 天然气 一氧化碳 甲烷 焦炉气 A、 B 、 c 、 D 、 ( 4)鉴别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的方法是() A、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分别倒入紫色石蕊试液 20 / 32 c、分别点燃,然后检验燃烧产物 D、分别闻气体 ( 5)能力拓展:煤矿的矿井中常含有甲烷,在采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你认为煤矿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3、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 获? 分别找不同层次的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4.请学科班长评价一下本节师生活动情况。 5、作业: 课后的练习与应用第 3、 7、 9 题。 板书设计: 课题 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化石燃料的利用( 1)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能量变化:放热或吸热 二、化石燃料 1、形成:古代生物经历漫长的变化形成的。 2、特点:不可再生 3、煤:主要有碳元素,可分解出焦炭、煤焦油、煤气 4、石油:主要有碳和氢组成,可分离出汽油、柴油、炼油等。 5、天然气:主要成份是甲烷,可由一 些秸秆、杂草、垃圾等发酵产生 21 / 32 6、节约能源:充分燃烧及方法 教后反思: 第七单元课题 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二课时) 寨根初中邹可伟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与能源的利用开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及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 2)掌握乙醇和氢气的性质及用途。 ( 3)了解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 1)通过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的学习,树立环保意识。 ( 2)通过讨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1)通过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22 / 32 三疑三探 教学重点: 1、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乙醇和氢气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 理解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旧知回顾: ( 1)三大化石燃料指的是那些物质? ( 2)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有哪些? 2、导入: 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 烧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这就需要我们应该进一步的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 板书课题: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与能源的利用开发 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你想解决那些问题 ?请大胆提出来。 3、归纳、梳理学生的提问,出示自探提示: ( 1)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 2)酸雨怎样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有哪些?怎样防止 “ 酸雨 ” 的产生? ( 3)关于 “ 乙醇 ”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 23 / 32 ( 4)关于 “ 氢气 ” ,要掌握的知识点有那些? ( 5)有待于开发的清洁能源有哪些? ( 6)开发新能源意义什么? 请同学 们认真自学教材 P142 145 的内容,并思考以上问题。学生自探,教师巡视。(时间: 5 分钟)。 二、解疑合探 1、小组交流,组长负责,是不同意见或分歧在组内达成共识。学生自探快结束时出示展示分工表,其他同学继续讨论,学生展示快结束时出示评价分工表 . 2、出示学生展示、评价分工表: 题目展示答题方式评价 1 2 3 4 5 6 展示要求: 书写规范,排版整齐; 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评价要求: 自然大方,声音洪亮; 语言简练,点评全面。 3、教师根据学生展示评价情况强调 、补充、归纳: 24 / 32 ( 1)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 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 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沉。 ( 2)酸雨怎样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有哪些?怎样防止 “ 酸雨 ” 的产生? 酸雨的形成:煤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溶于与水,形成酸雨。 酸雨的危害: 腐蚀建筑设施; 破坏森林; 影响作物生长; 使土壤及水体酸化。 防止酸雨的措施: 使用脱 硫煤;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 积极的植树造林; 加强对工业废气或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的管理等 ( 3)乙醇: 化学式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来源 ( 4)氢气: 25 / 32 化学式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来源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反应原理: Zn+H2So4=ZnSo4+H2 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 5)有待于开发的清洁能源有哪些? 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核能、氢能等 ( 6)开发新能源的意义: 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 可以减少对环境污染。 三、质疑再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或新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四、运用拓展: (一)结合以上的学习,自编一道题,考考你的同桌 (二)能力提升:回顾以上学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26 / 32 1、填空: ( 1)目前,人们对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已使其面临枯竭。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 (写出两种即可)。 ( 2)煤燃烧时会排放出、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 2、选择: ( 1)提 供能量巨大、持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阔、获取利用方便、使用安全高效,且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的新能源是【】 A.核能 B.氢能 c.太阳能 D.地热能 ( 2) “ 低碳生活 ” 已成为热门话题。下列环境问题与 co2的排放有关的是【】 A酸雨 B白色污染 c臭氧层破坏 D温室效应 ( 3)燃煤排出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A温室效应 B白色污染 c酸雨 D臭氧层破坏 3、计算: 某居民家每年冬天取暖用煤 500kg,煤中含硫约 1%。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会造成大气污染,则该居民家每年冬天取暖会向大 气中排放多少千克的二氧化硫? (三)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分别找不同层次的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27 / 32 (四)、请学科班长评价一下本节师生活动情况。 作业: 教材 P147页的习题第 4 题和 P148 页的第 7 题。 板书设计 课题 2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与能源的利用开发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1、煤的燃烧 酸雨 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 1)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 2)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措施 ( 3)化石燃料燃烧污染的主要原因 二、能源的利 用和开发: 1、清洁燃料:乙醇、氢气 2、有待于开发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燃烧的条件 寨根初中邹可伟 实验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28 / 32 2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加 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用具: (每个实验台上应有的仪器、药品等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12个试验台】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燃烧需要的条件,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印象,今天我们就动手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2、针对本节的实验,你想解决哪些问题? 教师:肯定、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同学们,你们所提的这些问题很全面,很有探究的 价值。为便于大家更好的学习探究,老师把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补充细化形成本节的自探提示。 29 / 32 ( 1)依据试验台上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你还需要哪些实验用品? ( 2)按照教材中实验内容的提示怎样动手实验呢?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解疑合探 1、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同,可适当补充实验用品。 2、探究实验: 要求: 每个实验小组,组长动手操作,一个同学协助;另一个同学做好记录。(观察想象和所得结论,组内交流讨论,达成共识) 展示要求: 书写规范,排版整齐; 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评价要求: 自然 大方,声音洪亮; 语言简练,点评全面。 实验一: (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