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s版)_第1页
xx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s版)_第2页
xx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s版)_第3页
xx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s版)_第4页
xx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s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3 XX 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S 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19船长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开展救援的。通过对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临危不惧,无私无谓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认读 “ 嘈、遣、渊 ” ,读读记记 “ 嘈杂、调遣、深渊、井然有序、巍然屹立、忠于职守 ”等词语,激励学生从中选用常用词写话,还可进行场面描写练习。激励学生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 船长哈尔威 在轮船被撞即将沉没的时候,是怎样井然有序开展救援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知道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 1、读通读顺课文,画出本课生字新词,试着应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新词。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质疑。 2 / 13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初识船长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在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人物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 板书:船长 2、出示词语:读词语,想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画面)。 嘈杂井然有序巍然屹立调遣 犹如铁铸纹丝不动深渊忠于职守 二、细读课文,再识船长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我们介绍了三个场面:一、被撞遇险。二、指挥援救。三、以身殉职。请按下面要求自学课文: ( 1)、 “ 被撞遇险 ” 部分:从哪些词句看出险情的严重性?当时的场面你能用一些什么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 ( 2) “ 指挥援救 ” 部分:哈尔威船长做了哪些事?从中你发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文中的哪些词句向你传递了这些信息,请圈画出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收获,共享资源。 ( 1) “ 被撞遇险 ” 部分:学生交流自己研读中的 “ 发现 ” ,3 / 13 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并通过朗读想象危急画面。 ( 2) “ 指挥援救 ” 部分: a、哈尔威船长做的事:命令放艇,布置有序;了解船况,明确时间;救援有序,安全撤离。 b、在交流从词句中所获得的有关船长人物特点的信息时,适时渗透读的训练,加深理解感悟。如第 3 自然段可用齐读;5、 6 自然段可教师读,对话部分师生分角色读等。 c、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 3)齐读本段。 3、 “ 以身殉职 ” 部分: “ 读 ”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画面,感受哈尔威船长的 精神品质。 “ 读 ” 的形式:第 29 自然段可男女生分开读,最后一段齐读等,变换形式反复进行三到四遍;读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三、交流收获,个性解读 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想要交流的?(在学生交流中,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引导学生对于 “ 人生观 ” 的再次解读。】 四、课后练习 1、激励学生从 “ 嘈杂调遣深渊井然有序巍然屹立忠于职守 ” 等词语中自选词语应用写话。 4 / 13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有积累价值的语句。 3、选做:观察一个场境,进行场面描写练笔。 板书设计: 19船长 哈尔威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四 教学目标: 1、 “ 温故知新 ” 教学目标 ( 1)通过 “ 句式变换 ” 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把 “ 直接转述 ”改为 “ 间接转述 ” ,感受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 2)通过 “ 拓展与交流 ” 内容的学习引导,强化学生对人物 “ 语言 ”“ 动作 ”“ 神态 ” 和 “ 心理活动 ” 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不但在阅读中给予关注,同时在描写人物时也能从这几方面进行刻画。 ( 3)通过 “ 积少成多 ” 中赠汪伦古诗的诵读,初步了解诗意,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同时激发学生积累古诗 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 “ 口语交际 ”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文明交际的良好习惯。 ( 2)培养学生乐于交际的良好品质。 ( 3)让学生学会交际:培养学生听、记、表达(应对)等5 / 13 能力。 3、习作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观察、收集、整理、应用习作素材的能力。 ( 2)通过练笔,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表达真情实感的文风。 教学重点: 1、 “ 温故知新 ” 句式变换。 “ 直接转述 ” 改为 “ 间接转述 ” 如何正确改变 “ 人称 ” 。 2、 “ 口语交际 ” 辩论会。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课内引导学生 如何做到有针对性、有理有据地反驳。 3、习作 写一个人物群体。表现人物群体特点素材的收集。 教学难点: 1、 “ 温故知新 ” 句式变换。 “ 直接转述 ” 改为 “ 间接转述 ” 如何正确改变 “ 人称 ” 是个难点。 2、 “ 口语交际 ” 辩论会。引导学生如何做到有针对性、有理有据地反驳。 3、习作 写一个人物群体。表现人物群体特点素材的收集。如果素材不鲜活,无法很好表现人物群体特点。 教学准备: 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见课时中的 “ 课前任务 ” ) 课时安排: 5 课时 6 / 13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温故知新 ” 栏 目中 “ 句式变换 ”“ 拓展与交流 ” 两项内容。 课前任务: 在课内与课外阅读中,收集描写人物 “ 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 的典型语句,体会这些句子对表现人物特点,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好处。 一、句式变换 “ 直接转述 ” 改为 “ 间接转述 ” 1、学生自读例句,注意书上 “ 学习伙伴 ” 身边的泡泡,分析每组里两句话( “ 直接转述 ” 人物语言与 “ 间接转述 ” )之间的不同。 2、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应用书上的两个例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 直接转述 ” 改为 “ 间接转述 ” 的要点: ( 1)改什么 改 “ 人称 ” 和 “ 标点 ” 。 a、 “ 标点 ” 把 “ : ” 改成 “ , ” 把 “” 去掉。 b、 “ 人称 ” 首先确定转述对象(由谁转述),转述给谁听,再根据句子具体的语言环境确定改换的人称等。 如:温迪告诉我: “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 a、转述的人是句中的 “ 我 ” ,句子可改为:温迪告诉我,7 / 13 她真为我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b、转述的人是第三者(温迪和 “ 妈妈 ” 之外的人),句子可改为:温迪告诉妈妈,她真为妈妈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4、让学生改写书上的三个句子。 ( 1)闰土说: “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 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 改为: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他们那里是不算偷的。 ( 2)李东高兴地说: “ 我从网上查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拉曼的资料了。 ” 改为:李东高兴地说,他从网上查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拉曼的资料了。 ( 3)老师解释说: “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 ” 改为:老师解释说,梦里飞行,说明我们是在长身体呀! 5、教师补充二个句子巩固练习。 ( 1)诸葛亮对鲁肃说: “ 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我的忙。 ” ( 2)妈妈对我说: “ 告诉你爸爸,我要带你外婆去看病,中午你们自己煮饭吃。 ” 6、让学生谈谈改写句子的感受。 二、拓展与交流 体会写好人物 “ 语言、神态、动作、心8 / 13 理 ” 的好处 1、请学生读一读 “ 拓展与交流 ” 中的句子,感受人物 “ 语言 ”“ 动作 ”“ 神态 ” 和 “ 心理活动 ” 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2、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摘抄的句子,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3、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人物 “ 语言 ”“ 动作 ”“ 神态 ” 和 “ 心理活动 ” 描写练笔。 三、课后练习 1、注意观察生活中人物的表现,进行人物 “ 语言 ”“ 动作 ”“ 神态 ” 和 “ 心理活动 ” 描写练笔。 2、在课内与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描写人物 “ 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 的经典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温故知新 ” 栏目中的 “ 积少成多 ” ,结合开展背诵古诗文比赛活动。 课前任务:背诵古诗文。 一、背诵导入 全班齐背本单元学的三首古诗。 二、积少成多 诵读积累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交流,感受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古诗名句的美。 9 / 13 3、背诵。 4、出示李叔同写的送别让学生诵读,播放送别(关于送别教师也可进行 适当的介绍,见案后 “ 参考资料 ” )。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三、背诵古诗文比赛 形式:可采用男女生挑战赛;可采用小组与小组挑战赛;也可采用同学之间热身赛之后,自荐表演赛等。 四、课后练习 激励学生课后继续背诵古诗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 辩论会 ” ,辩题是 “ 是冷漠还是真爱 ” 。 教材呈现的情境是:年幼的孩子摔倒了,哭喊着让妈妈抱;妈妈则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正反双方的观点是 “ 这个妈妈对孩子真冷漠 !”“ 这才是真正的爱 !” 。 课前任务 (一)学生方面 10 / 13 1、了解教材中的情境内容,明确双方观点。 2、自由组合小组,选择己方观点。选出组长,组织分工收集整理可以说明本方观点或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 3、互相交流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备用。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是辩手,做好参与的准备。 (二)教师方面 1、首先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的情境内容,明确双方观点。 2、了解学生分组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调整(注意学生资源的互补),人数 5 个左右,不宜太多。了解各小组选择的观点,鼓励选择辩方少的观点。 3、对于资料的收集给予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可从平时生活中寻找有力的事例;可从书刊、网络中寻找支持己方或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可通过与家人、亲戚等交谈获得有关的材料。关注学生资料收集的情况。 4、教师自己适当收集一些能支持、或反驳正反双方的材料。 (三)环境方面 1、课前黑板写上 “ 辩论会 ” 三个大字。 2、教室桌椅摆成若干个方块,每个方块各让一组正方队员与反方队员入坐。 一、再现情境,明确要求 1、教师指导(或充当)主持人,描述情境,提出正反方观点。 11 / 13 2、提出要求,做好辩前准备。 ( 1)记住自己 的观点。 ( 2)要用事实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尽量做到观点突出,有条有理。 ( 3)认真听,快速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对方发言的漏洞,准备有理有据地进行申辩或反驳。 ( 4)发言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语调等,自然大方,文明辩论。 3、让各小组进行辩前的准备。 二、点面结合,全员参与 1、请一个正反方小组在班上进行试辩,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给予肯定鼓励,提出注意事项,必要时给予示范。 2、按坐位方块,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教师巡视指导。 3、请一两个正方小组与反方小组在班级展示辩论,适时给予评价、指导。 4、让 各辩方小组自行调换辩方(对手),再次进行辩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5、在各小组推荐优秀辩手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正反方小组,进行班级辩论表演。 6、评出最佳辩手,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本次辩论会学生表现情况。 第四、五课时 12 / 13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 写一个人物群体。第四课时习作指导约 20 分钟左右后,学生动笔习作;第五课时学生动笔习作。 课前任务 1、给学生充足的时空,引导学生关注群体生活,为本次练笔收集生活素材。 2、教师要反复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体验群体生活, 从中获得鲜活的练笔素材。 一、引用明星群体,明确何为群体,如何介绍群体 同学们,你们在电视上看到过 “ 千手观音 ” 这个节目吗?这个节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知道这 21 位演员都是些什么人吗?这 21 位演员就是一个群体,如果要请你把这个群体介绍给大家,你可以介绍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引导,目的要让学生明确群体可大可小,介绍群体要选用与群体人员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才能很好地表现群体特点。 二、导入习作要求,唤醒习作欲望,选择要写群体 1、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这样或那样的群体,比如 在家里,我们和爸爸妈妈等亲人在一起;走亲访友时,我们和亲戚朋友在一起;在学校,我们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在不同的群体里,我们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13 / 13 在不同的群体里,我们一同经历了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