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谈(下)_第1页
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谈(下)_第2页
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谈(下)_第3页
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谈(下)_第4页
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谈(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谈(下) 作者 李维鼎 内容 (湖南 李维鼎) 测试命题的趋势概述 以课本为基地,举一反三求迁移 以句段阅读为重点,向两端辐射求贯通 注重阅读过程,生疑问难求理解 以言语参与为动力,层层推进求深入 以阅读方法为利器,不断优化求效率 以言语参与为动 力,层层推进求深入 人们习惯地认为阅读只是吸收;其实,阅读过程中,有言语活动的全面参与,从而成为阅读理解的关键,应引起充分注意。 阅读学原理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解码和编码过程中,与阅读思维相伴随的是全面的言语活动”。阅读中问题2 / 6 的产生和提出表现在词语表述上。没有明确的词语表述,读者在阅读中会始终处于一种盲目的、心神不定或困惑烦扰的苦恼心境中。阅读中种种推测和预见也需要言语的支持。各种因果关系的揭示和问题的解决等等,无不与读者的内部言语活动密切相关。而阅读的成果要求表述出来,就必须形之于外部 语言了。此外,札记、批注、讲述、吟诵这些阅读中必定发生的行为,也都是言语行为,呈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形式。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从认知他人的书面语符号向读者全面的言语活动的过渡”。这就是说,没有言语活动的适时、适度的参与,这种“过渡”(吸收、内化)便不可能完成。我们就是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议论这一问题的。测试题要求考生将言语活动的介入反映在答案中的做法与这种做法的一再强调,正是对阅读规律的尊重,牵着了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牛鼻子。 让我们说得更仔细一点。 首先,言语的介入发生在阅读之始。 读者在阅读行为即将发生时,面对读物是充满期待的。这种期待可能是朦胧的、不完整的。就在这个时候,伴随着发生的就是不定型、不完整的内部言语活动。经过训练的读者,或者是积累了相当丰富经验的读者,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在打开书本或摊开书页时,抚卷凝想一下,将这种朦胧不定的内部言语稍作整理,使自己的期待和猜测变得更明确一些。用一句并不3 / 6 很恰当的话作一比拟,便是“带着问题学”。 阅读一旦开始,思维一旦展开,便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其实,阅读从一开始到最末,就是生疑求答的过程。问题由读物引起,是主客观不统一的表 现。疑点是什么,“不统一”的是什么?如果没有相应的言语支持,将模糊不清,游移不定。疑问的解答将因此而不得要领。只有明确了疑问,求答才有可能,才会有效率。而“明确”的方法和标志便是用言语作出固定。这样,读者就可能从散漫不定的不安与焦躁中解脱出来,使阅读得以深入。 问题提出之后,在阅读深入之时,言语活动更加活跃。因为从文字中抽取意义,读者必须有相应的生活积累,有人称之为“图式”,茅盾则称之为“相似的人生”。问题的提出,就是对积累、图式的激活,在活动状态中去认同、吸收或排除,而认同、吸收要有言语的介入和 固定,这是问题的解决,是理解的收获;如果是排除,那是新问题的产生,将引起下一轮的阅读思维。这时,新问题又需要言语的介入与固定如此不断推进,阅读才得以不断深入。 阅读过程结束了,还应该回过来对读物作出评价,对阅读程序方法等作出总结,抽取规则,以利下一次阅读。这种“次认知”是对阅读主体地位的强化。而这,没有言语的支持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总之,阅读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全程地伴随着4 / 6 言语的活动。言语的介入是 推动阅读的催化剂也是阅读成果的凝聚剂。这种言语,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注意内部语的外化,将不甚明确、排列不甚合理的明确化、条理化。这是对阅读的推动、深化和开拓,于是阅读能力与言语操作能力相伴地发展。 1993 年高考中关于创造性思维一文的试题里有的要求将第一段中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浓缩在句子里,注意句子的通顺,并不超过 55 个字;有的要求对第二段中学会生存的引述部分的作用,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两点。这些都是注重阅读中言语表达的表现。要达到这种要求,考生就得从第一段中筛选出创造性思维的 三个方面的七个特点;其间该有多少疑问、辨别、归纳,这当然离不开言语的表达。然后还要将这七个特点理出顺序,再组织好言语,提炼成 55个字以内的答案,其间该有多少比较、调整的功夫,当然更有增删提炼的言语介入。考生就得对第二段中的引述和它与论点的关系作反复思索,然后将思维的结论概括出来。这种认同、筛选、清理、组织和概括,既是阅读的理解,又是语言的表达,既是从人家的言语材料中提取意义解码,又是将提取的意义化为自己的言语以内化(编码)。思维过程与思维成果的统一,亦即理解与表达的统一,都少不了言语的介入。 在中 考试题中,阅读材料是: 5 / 6 然而时光可以流逝,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作历史回顾,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吧!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吧!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试题只有两个。一是指出这两段话的含义;二是文中省略号省掉了哪方面的内容,举出两例,概括成短语。这种试题非常明显地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言语活动的积极介入,在阅读理解之后仍然要有言语活动的介入。这样的试题就更能体现阅读中思维活动的实质,从而增 加测试的效度,有积极的导向性。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过程中言语的全面介入,言语表述存在着一个逐步精细、准确的过程,与阅读的不断深入同着步伐。因此,对精细、准确的表达的追求,反映着阅读向纵深发掘与横向开拓的态势。可以这样说,测试中的主观题如填空、简答等题型测试了这方面的状况,即便是客观题的选择题、是非题同样测试了这方面的程序,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常见的选择题有四个选择肢。好的选择题就必须选准地方,又紧扣文章思路,处理好“点”与“路”的关系。这且不说,单说选择肢的设计,便与阅读 时言语介入关系密切。正确的选择肢,要求准确。表达的准确反映着对6 / 6 “命题点”(字词句篇等)的准确理解。在选择肢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