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高一下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有答案)_第1页
xx年高一下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有答案)_第2页
xx年高一下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有答案)_第3页
xx年高一下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有答案)_第4页
xx年高一下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7 XX 年高一下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有答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XX-XX 学年下期高一模拟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 150 分钟分值: 150 分 第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第小题 3 分) “ 龙城 ” 还是 “ 卢城 ”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 “ 飞将 ” 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 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 “ 龙城 ” 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 “ 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 。此处的 “ 龙城飞将 ” , “ 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 龙城 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2 / 27 就是说, “ 龙城 ” 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 “ 龙城 ” 改为 “ 卢城 ” 。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 “ 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 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 ” 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改作 “ 但使卢城飞将在 ” ,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 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 “ 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 ” 。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 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 诗三百首引晋书 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 “ 地有龙行,故曰龙城 ” 。据此说, “ 龙城 ” 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 “ 龙城 ” 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 “ 龙城 ” 。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 “ 龙城 ”“ 笼城 ”“ 龙庭 ” , “ 龙城 ” 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 “ 卢城 ” ,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3 / 27 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 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 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 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 “ 龙城 ” 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他,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1唐诗选不取 “ 龙城 ” 而用 “ 卢城 ” ,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 “ 龙城 ” 。 B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 “ 卢城 ”就是今河北卢龙。 c汉代史籍采用音译, “ 龙城 ” 与 “ 卢城 ” 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D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 “ 龙城 ” 改为 “ 卢城 ” 。 2从体会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A “ 龙城 ” 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 4 / 27 B诗中用 “ 龙城 ” 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德潜认为, “ 龙城飞将 ” 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王昌龄用 “ 龙城 ” 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 “ 龙城 ” D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 “ 卢城 ” 。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 1)、文言文阅读(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 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 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 奉朝请,加5 / 27 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 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 “ 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 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 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 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 ,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6 / 27 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 贺兰祥传,有删改 ) 注 尚:指娶公主为妻。 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詧 (ch):人名。 絺绤 (chx):葛 布的统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家:定居 B是岁,大有年年:收成 c远近蛮夷,莫不款附款:款待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总:统领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 (3 分 ) 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乃谓守令曰: “ 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 命所在收葬之 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B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7 / 27 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 划。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 、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8 / 27 宫殿。 ( 8)、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 万岁山前珠翠绕 ” 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词中写了哪些 “ 风尘恶 ” 的景象? (6 分 ) ( 9)、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 “ 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 ,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5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李清照声声慢) ( 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 3)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 分)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 1883 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 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他 17 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9 / 27 景况。 1886 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已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1902 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 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 “ 错误的美学 ” 尤其是 “ 自然主义美学 ” 和 “ 唯理主义美学 ” 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 “ 心灵性 ” 和 “ 非逻辑性 ”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 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 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 “ 创办批评杂志标志10 / 27 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 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在长达 42 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 1920 年 6 月至 1921 年 7 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 “ 正如每一个对自已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 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 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 请你来干下去 。 ”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 “ 心灵哲学 ” 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 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11 / 27 研究,其意义在于在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 20 世纪 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 “ 迷途 ” 。身外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 1923 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的道 义勇气,与宣扬集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 1925 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 1926 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 1944年 4 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 我将死于工作。 ” 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 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 20 世纪12 / 27 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B.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于真实和虚构。 c.文中 “ 我将死于工作 ”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D.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E.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 2)、 “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 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 “ 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 。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 6 分 ( 3)、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 6 分) ( 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 “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 。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第 卷表达题(共 80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 13 / 27 A.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 “ 墨宝 ” 。 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 1997 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c.世界卫生组织这份一年一度的报告,提供了儿童与成人的死亡率、疾病谱以及吸烟饮酒等健康风险因素增加的最新资料。 D.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 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14 / 27 器,是葫芦。 _, _。 _。 _, _。_。 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 “ 酌之用匏 ”的 “ 匏 ” 就是指葫芦 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 B c D 15、下面是关于 “ 名人故里之争 ” 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 15 字。( 5 分) 在文化遗产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 ,名人故里之争对于中华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 性开发, ;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产生了 ,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5 / 27 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 分)示例:坚韧是成功的柱石,软弱是失败的温床。 六、写作( 60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三条毛毛虫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一条河的岸边,河对面开满鲜花,它们准备到对面采食花蜜。 第一条毛毛虫说: “ 我们应该搭一座桥, 抢在别人之前尽情享受花蜜。 ” 第二条毛毛虫说: “ 我们应该造一条船,会更快到达。 ” 第三条毛毛虫说: “ 我觉得,还是等我们长出翅膀再过河。 ” 前两条毛毛虫怕错过时机,就各自按自己的计划行动。第三条毛毛虫爬上大树,找一片宽阔的绿叶,在阳光下美美地睡了两天,睁眼一看,自己已长出翅膀,化成美丽的蝴蝶。只一会儿工夫它就飞到了河对岸,享受丰盛的早餐。它到处寻找自己的两个伙伴,可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第一个伙伴搭桥时累死了,第二个伙伴,被河水冲进了大海。 对于本则材料,你有什么思考、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6 / 27 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1、 c( c 项是张际的观点,而唐诗选依据的是王安石和阎若琚的观点。) 2 A( A 项是考证而没有象征意义。) 3 B( A 项原文是 “ 乃合用卫青、李广事 ” ,并非加到李广身上; D 项 “ 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 ” ,说明有一个城市叫龙城; c 项匈奴叫龙城的原因不是 “ 因其地点并不固定 ” ,强加因果。) 4、 c“ 款 ” 的意项有 “ 诚恳、器物上刻的字和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式样、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经费、敲打、至、留、缓慢 ” 等义项 ,本题考查 “ 款 ” 的本义 “ 诚心、真诚、诚恳 ”义。 5、 D 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 “ 全部 ” ),明确筛选的方向,再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 “ 惠民业绩 ” 。然后推敲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其中 是其 “ 巡境内,观得失 ” 的调研活动,与“ 惠民 ” 无关。 句式说为官者的要求和对下级官员的批评,属于 “ 惠民语言 ” 不属于 “ 惠民业绩 ” 是说他 “ 清素 ” 的性格。 6、 A 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 的理解上。 A 项中 “ 教17 / 27 自己 ” ,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 7、( 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 初 ” 刚刚之意;“ 致 ” 送达之意;) ( 2)、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 是 ” 代词,此次; “ 安 “ 意动词,感到心安;) ( 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 通好 ” 是互通友好之意; “ 行李 ” 指使者。) 【参考译文】 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 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钟爱。虽然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来。贺兰祥十七岁时,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不就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锐。又曾迎请魏 孝武帝。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18 / 27 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儒。又攻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很安心。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 “ 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家的效果吗? ” 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 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清廉。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经史典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 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 19 / 27 大统十六年,拜仁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灌溉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 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与晋公护师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密切,统军治国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 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 敌军。又乘胜攻取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安抚西边国土的白姓后,才整顿大军班师。朝廷进封他为国公。保定二年贺兰祥去世,中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景。 诗歌鉴赏: (8)想当年,到而今。借代。铁骑满郊畿,士兵 “ 膏锋锷 ” ,百姓 “ 填沟壑 ” ,千村寥落。 (9)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 “ 提锐旅 ”“ 清河洛 ” 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 10)默写:略 11、( 1)【解析】 c 与 A 可以说是相对项, A 项中 “ 全方 位 ”分析错,本文只是 “ 择取 ” 。 E 项原文第二段第三行 “ 他发20 / 27 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 ” 并非 “ 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 ” 。 c 项 “ 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 有误。 【答案】( 5 分)答 A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c 给 1 分,答不给分。 (2)【解析】 “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 与 “ 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 两句话说法貌似不同,实质相同,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中 “ 结合原文 ” ,并且是 “ 简析 ” 。 【答案】( 6 分)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 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答出拓展的内涵,给 4 分;结合原文分析,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3)【解析】题目中 “ 如何 ”“ 理论家 ”“ 实践者 ”“ 协调统一 ” 是重点词。应先解释清楚二者各自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二者关系。具体作答时还要关注题干中的 “ 结合全文概述 ” 。 【答案】( 6 分)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 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21 / 27 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概述理论成就,给 2 分;概述实践活动,给 2 分;解说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 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 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4)【解析】 “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 是一个传统的话题,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在回答时,如果忽视题目要求中 “ 结合原文 ” ,就容易只谈现实意义,而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回答探题时游离文本是大忌。 【答案】( 8 分)观点一:苦难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22 / 27 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观点明确,给 2 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4 分;联系实际,给 2 分。) 【方法点拨】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无论赞同还中否定,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 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 12.、 A【解析】 A 项 “ 淋漓尽致 ” 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 “ 淋漓尽致 ” 非常准确。而 c 项 “ 无所不为 ” 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 B 项 “ 安土重迁 ” 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而该句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 D 项 “ 不耻下问 ” 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 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23 / 27 识多少的问题,使用不当。 13.答案 c 解析 A 项句子开头部分的主语是 “ 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 ” ,而句子结尾部分 “ 被国人称为 墨宝 ” 的主语应是“ 墨水画 ” ,前后主语不一致,属结构混乱类错误; B 项 “ 防止 ” 与 “ 不要再次 ” 搭配使用,不合逻辑; D 项缺少主语。 14、【 B】 【方法点拨】可由语段上半句 “ 葫芦 ” 可以判断出紧跟下句为 ,介绍 “ 葫芦 ” 情况, 句它指代 句葫芦较为顺畅, 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 介绍葫芦 的历史, 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 15、 竞相争抢经济利益。 使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不良的社会影响。(大致意思相同即可,每句 2 分,全对 5 分) 16、示例:自信是进取的号角,自卑是消极的伙伴。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虚伪是仇恨的源头。勤奋是富裕的乐园,懒惰是贫穷的苦海。( 6 分) 六、写作( 60 分) 17立意角度提示: 做事情需要考虑把握时机,等待时机成熟,不能急功近利; 做事情要根据自身条件,规避短项,发挥自己的特长,认清自己的优势; 24 / 27 不具备条件的蛮干注定会失败,欲速则不达; 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做任何事情都要从该阶段实际出发,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厚积薄发。等待是为了爆发,磨刀不误砍柴工。 【注意】必须重视审题立意,立意要准,要有意义,要积极向上,要尽可能深刻,要出新,尽可能避免雷同。 如立意是 “ 学会等待 ” ,如果不把其内涵揭示出来,就有些浅显,深不进去。如写 “ 自信 ” 的, “ 抓住机遇 ” 的, “ 淡定 ” 的,在立意上就不准确,属偏题。 【佳作评点】等待时机是一种智慧 (本文得分拟为:内容 18 分表达 17 分发展 18 分 53分。一类文 下) 三条毛毛虫都想去对岸采食花蜜 ,其中的两只怕错过时机,就按照各自的计划行动,结果双双落难。而晚于前两条的第三条毛毛虫却在 “ 等 ” 中完成了实力的蜕变,长出了翅膀,飞到对岸享受美餐。可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