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高考历史仿真试题(有答案)_第1页
xx年高考历史仿真试题(有答案)_第2页
xx年高考历史仿真试题(有答案)_第3页
xx年高考历史仿真试题(有答案)_第4页
xx年高考历史仿真试题(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 XX 年高考历史仿真试题(有答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XX 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仿真试题 (一 )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共 12 页。满分 240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 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必做,共 100 分) 注意事项: 1第 I 卷共 2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0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9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 (门下省长官 )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 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 ” 这种变化体现了 2 / 9 A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 B唐代政府对皇室滥用职权 的剥夺 c唐代的皇权得以强化 D唐代中央机构完全沿袭魏晋时期 10长兴县志记载: “ 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 (清 )朝因之。顾商贸之辏辐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户不闭,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 ” 这表明 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 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 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 11著名学者傅斯年在 1920 年曾指出: “ 从 (1919 年 )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 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 ” 这里对 “ 社会的觉悟 ” 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12某学校拟创办一主题网站,纪念一项重大的活动。请你根据下列图片判断其主题应是 3 / 9 A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B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作用 c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D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13 1750 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占了几乎三分之一,印度占将近四分之一,西方则占不到五分之一。至 1830 年西方已略微超过 中国。 1913 年非西方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大约是其 1800 年的三分之二。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所占份额急剧增加,: 928 年达到其最高点,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 84 2。上述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A古代中国曾是世界工业的中心 B工业革命后英国是世界工业中心 c 18 世纪中期中国处于贸易顺差 D西方的工业化导致了其他地区的非工业化 14世界文明史写道: “ 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 ” 文中 “ 整个欧洲思想界 ” 主要指的是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宗教 改革的进行 c启蒙运动的兴起 D相对论的提出 15下图为冯特君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绘制的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 美、欧、日是基础, 美、俄、日是关键, 美、欧、俄是欧洲一翼, 美、日、中是亚洲一翼, 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据此可知 4 / 9 A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美、俄、中、欧、日间相互制衡 c美国为核心的多种力量相牵制 D日本已经成为政治大国 16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中的主题词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中四个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其中的第三阶段对应的时间段应该是 A 1978 2001 年 B 1949 1956 年 c 1921 1935 年 D 1984 1912 年 第 卷 (必做 110 分 +选做 30 分,共 140 分 ) 注意事项: 1第 卷共 14 道题。其中 26 31 题为必做部分, 32 39题为选做部分。 2第 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 0 5 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3考生在选做部分的试题中须从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三科中各选择 1 道试题作答。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所 选题号用 2B 铅笔涂黑,答完题后,再次确认所选题号。 必做部分 28 (18 分 )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综合素质5 / 9 的提高,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教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 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或嘲笑他 “ 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 ” 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 “ 矮化 ” 孔子的原因。 (4 分 ) 材料 二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教育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宋朝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宋代书院呈现出了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3 分 ) 材料三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 “ 公养 ”“ 公教 ”“ 公恤 ” 的社会福利制度。 儿童 6 岁入 “ 小学院 ” ,11 岁入 “ 中学院 ” , 16 岁入 “ 大学院 ” , 20 岁毕业。经过长达 14 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5 分 ) 6 / 9 材料四 16 世纪以前,德国教育相当落后,学校大都掌握在天主教会手中。 17 世纪初,各封建公国把初等教育由教会控制变为国家管理,并开始颁布自己的强迫义务教育。 从18 世纪初开始,德国出现了适应工商业资产阶级活动需要的实科中学,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最早的一所是 1708 年新教的虔敬派牧师c泽姆勒创办的 “ 数学和机械实科学校 ” 。 这一时期,德国的大学也增加了人文学科 (历 史、哲学、法律等 ),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改变了以神学宗教为主要学科的状况。 刘新科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概述 (4)依据材料四概括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 分 ) 29 (18 分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 20 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 20 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7 / 9 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 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 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过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不超过 150 字 ) 选做部分 35 (10 分 )【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加深入人心。 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 )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 ? 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 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8 / 9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 “ 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 的理由是什么 ?(6 分 ) (2)怎样理解 “ 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 为此进行的 1861 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4 分 ) 36 (10 分 )【历史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今日之世交,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 学堂建,特科设 (编者注:清末在原有科举以 外新开设的取士科目, 1898 年准设 ),海内志士,发愤搤婉 (编者注:表示情绪激动 )。于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旧者因噎露食废,裁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夫如是,则旧日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瘛 (编者注:互相攻讦。癒,病 ),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众心。学者摇摇 (编者注:心旌不定 ),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敌既至,无与战,敌未至,无与安。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 ! 张之洞劝学篇 序 (1)依据材料,概括作者的核心思想,并指出形成这一思想的重大历史背景。 (6 分 ) 9 / 9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作者的思想观点。 (4 分 ) 37 (10 分 )【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