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5 XX 年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 1) XX 年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 1) 【试题】 (全国 I 卷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 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 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 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 “ 人 ” 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 分析诗歌 “ 意境 ”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2 / 25 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分析 “ 思想感情 ” 和作者 “ 观点态度 ”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参考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观点一: 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 人 ” 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 观点二: 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 人 ” 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3 / 25 【赏析】 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淳熙十四年 (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 “ 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 ” 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这二十八个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 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而来的。 “ 桥西一曲水通村 ” ,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 “ 水通村 ”呢 ?“ 岸阁浮萍绿有痕 ” ,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飘流出来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飘流的桃花而寻 到桃花源一样。 “ 别有天地非人间 ” ,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 “ 家住石湖人不到 ”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4 / 25 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 “ 家住石湖人不到 ” 。这 “ 人 ” ,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够做到 “ 人不到 ” ,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隐居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 藕花多处别开门 ” ,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 等的雅人深致!这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值得注意的是,范成大自己以石湖景物为题的诗中,写到的花木不少,并没有像姜夔这样突出地写荷花。被杨万里誉为“ 山水之胜,东南绝境 ” 的石湖,也不以荷花擅胜。姜夔把荷花从石湖景物中特地拈出,就使这首诗呈现出诗人很有个性的感情色彩。从他的诗词里看出,除了梅花,他对荷花倾注了深情,有独特的赏好。他可使 “ 冷香飞上诗句 ” ,形成一种空灵、幽远的意境,这首诗便是很好的例证之一。 (徐永年 ) 二 【试题】(全国卷 II)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8 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5 / 25 注 严武( 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 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 4 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 ( 4 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赏析一】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又向西南地区进犯。严武两次任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 764)秋天,他率兵西征,击败吐蕃七万多人,失地收复,安定了蜀地。军城早秋,一方面使我们看到诗人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 “ 出群 ” 之才。诗的第一句 “ 昨夜秋风入汉关 ” ,看上去是写景,6 / 25 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 秋风入汉关 ” 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 昨夜 ” 二字,紧扣诗题“ 早秋 ” ,如此及时地了解 “ 秋风 ” ,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即今四川西部大雪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 “ 满 ” 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 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 眼中形势胸中策 ” (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 眼中形势 ” ,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 。 “ 更催 ” 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 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 处皆其意也 ” (王夫之董斋诗话)。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7 / 25 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 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赵其钧) 【赏析二】: 诗的第一句 “ 昨夜秋风入汉关 ” ,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 秋风入汉关 ” 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 昨夜 ” 二字,紧扣诗题 “ 早秋 ” ,如此及时地了解 “ 秋风 ” ,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 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 “ 满 ” 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 眼8 / 25 中形势胸中策 ” (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 “ 眼中形势 ” ,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 。 “ 更催 ” 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 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 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 (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 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9 / 25 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三 【试题】(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题。( 10 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 “ 鳞鳞细浪 ” 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 分)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 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 分) 【参考答案】 10 / 25 ( 2 分) D ( 3 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 5 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赏析一】 宋孝宗乾道四年( 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 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词题一作 “ 阻风三峰下 ” 。词句亦稍有差异。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 “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 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 称黄陵庙。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 “ 善戏 ” 。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 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 “ 一船明月 ” 、 “ 千里秋江 ” ,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 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 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11 / 25 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 “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 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那样泰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 结尾以 “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 两句收结,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 “ 岳阳 楼 ” ,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张孝祥一生英才奇气,如果说在念奴娇 •过洞庭词中以 “ 吸江酌斗,宾客万象 ” 的豪迈气势,使南宋魏了翁为之倾倒,盛赞此首 “ 在集中最为杰特 ” (见鹤山题跋卷二)。那么在这首词中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奇幻的艺术想象,同样显露出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格。 【赏析二】 张孝 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 1167)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12 / 25 受阻,写了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 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 “ 一船秋色 ” 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 “ 十里湖光 ”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 “ 满载 ” 和 “ 平铺 ” 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 ,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 “ 平铺 ” 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 波神 ” 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 “ 鳞鳞细浪 ” 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 “ 浊浪排空 ” 、 “ 樯倾楫摧 ”的恶劣天气。这 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 “ 斜阳 ”点明时间是傍晚,以 “ 细浪 ” 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 “ 明日风回更好 ” ,写他期13 / 25 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 “ 今宵露宿何妨? ”“ 何妨 ” ,犹言 “ 有什么关系呢 ” ,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 露宿 ” 时的旷达胸襟。 “ 水晶宫里奏霓裳 ” , “ 水晶宫 ” ,俗谓 “ 龙宫 ” ;“ 霓裳 ” ,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 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 “ 准拟岳阳楼上 ” ,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 “ 明日 ”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构思独到之处。(王方俊) 四 【试题】(天津卷) 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 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 tuò),笋光。帙,包书的布套。 14 / 25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柱子怎样的形象? 答: 请赏析 “ 色侵书帙晚 ” 一句。 答: 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 ” 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的渐进过程。 “ 晚 ” 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 的时间错觉。 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译文】 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 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 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 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15 / 25 【赏析一】 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 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屡禁其习武。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 描写了新发之竹, “ 半含 ”“ 才出 ” 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 “ 含 ” , “ 出 ” 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 “ 色侵书帙晚 ” ,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 “ 隐过酒樽凉 ” ,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颔联选取竹 “ 色 ” 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 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 16 / 25 “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 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 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不过本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 “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 与 “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 四句,后人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了一首咏竹的绝佳之句。 【赏析二】 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 “ 岁寒三友 ” 。竹的品性也为人称道。历来咏竹之作,十分丰富。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以 “ 竹 ” 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 “ 新竹 ” 的特点。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 “ 色 ” 和 “ 阴 ” ,转换了描写的角度。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 “ 书帙 ” 都浸润其中, “ 侵 ” 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陆游写竹: “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 (新竹)杜甫这两句,与陆游异曲同工。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经雨17 / 25 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 食、乐而忘忧之感了。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最后一联,作者顺势一点: “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 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 “ 剪伐 ” ,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 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 “ 致君尧舜上 ” ,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认真品味。 五 【试题】(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6 题。( 8 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尤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 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18 / 25 注 觉:醒。 14.白居易,字乐天,号。( 1 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用 “ 晨光 ” 与 “ 开门鼓 ” 交待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 “ 乡梦不多成 ” 呼应 “ 心空 ” ,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 分) 【参考答案】 14.( 1 分)香山居士 15.( 3 分) B 16.( 4 分) “ 新脱冬衣 ” 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 “ 体乍轻 ”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 乍轻 ” 呼应 “ 新脱 ” ,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 1 分,语言 1 分) 【赏析】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 823),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 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19 / 25 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 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 早 ” 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 “ 半销宿酒头仍重 ” 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 新脱冬衣 ” 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 “ 体乍轻 ” 。 “ 体乍轻 ” 而 “ 头仍重 ”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 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 “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 ,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20 / 25 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六 【试题】(重庆卷) 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 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 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分) “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 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 借代,反问。 通过 “ 白鸟 ”“ 绿水 ”“ 嫩黄花 ”“ 新红叶 ” 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 “ 飘飘 ”“ 滔滔 ”“ 有些蝶飞 ”“ 无个人瞧 ” 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21 / 25 【赏析】 【折桂令】这支曲子,写明亡后南京的残破景况,抒兴亡巨变后人的感情与情绪。重点写了秦淮河。秦淮河是长江下游支流,经南京市区西入长江。南京夫子庙一带六朝时十分繁华。这种 “ 繁华 ” 中,妓院占了不小的成份,众多妓院造成了倚型的繁荣。何况昔日的妓院里有名妓李香君,李香君的教曲师傅就是此时来怀古的苏昆生!秦淮本是昔日南京繁华的象征所在,如今却粉黛无影,笙箫无踪,灯船不闹,酒旗不飘,只空余破窗残槛,让人一见便觉悲凉之气扑面而来。“ 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况周颐熏风词话)本曲言情 ,正是通过一系列有形事物的描绘来抒发与表达的。因此,寓情于景,正是本曲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它没有一处带感情色彩的字眼出现,如:“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 这几句,写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 “ 无个人瞧 ” ,好一个物是人非,于是只好放任其自飞自流,自开自落 此情此景,真让人感到一股彻骨的凄凉。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一切俱在其中矣!堪称借景抒情的范本。 七 【试题】(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 9 题。 22 / 25 小重山 •端午 元 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 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8从全词看, “ 空惆怅 ” 和 “ 无人解 ”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 答: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4 分 ) 答: 【解析】第 8 题是考查理解诗中表达思想情 感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尤其是诗句 “ 谁复吊沅湘 ” 、 “ 树转午阴凉 ” ,很容易读出作者慨叹人们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第 9 题是考查的是表现手法。题目说的是 “ 最突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喀什干部管理办法
- 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 因公培训管理办法
- 团队组织管理办法
- 园区设施管理办法
- 国产冻货管理办法
- 国企研发管理办法
- 国外高校管理办法
- 航空票务代理服务费协议
- 2025至2030中国便携式火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全国高级保育员理论考试笔试试题附答案
- 五升六小学数学(暑假口算每日一练)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宁波慈溪市国有企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30名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护理人文关怀培训课件
- 中国专用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烹饪职业道德课件
- 烤烟栽培技术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一次性拖鞋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露天矿急救自救互救培训
- 生命体征培训
- 无废城市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