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特训:专题6第1讲种群和群落.doc_第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特训:专题6第1讲种群和群落.doc_第2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特训:专题6第1讲种群和群落.doc_第3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特训:专题6第1讲种群和群落.doc_第4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特训:专题6第1讲种群和群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一、选择题1(2017长沙调考)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C)A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记名计算法B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J”型增长,其值是不变的,且1C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食物、空间等资源的利用率D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解析:记名计算法多用于土壤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统计,不能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J”型增长,其值是不变的,且1。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对两种一年生昆虫调查后发现,第一年甲昆虫种群数量为m,乙昆虫种群数量为n,如果甲昆虫每年的增长率保持在0.3,乙昆虫每年的值保持在0.8,则第三年时,甲、乙昆虫的种群数量分别为(D)A0.009 m0.64 nB1.69 m3.24 nC0.09 m3.24 nD1.69 m0.64 n解析:甲昆虫每年的增长率为0.3,值为1.3,甲昆虫第3年的种群数量为m(1.3)21.69m;乙昆虫的值为0.8,乙昆虫第3年的种群数量为n(0.8)20.64n。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A正确。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就属于稳定型,B错误。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C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D错误。4(2017中山模拟)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呈“S”型增长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的种群数量的比值,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较前一年增加;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和前一年一样;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较前一年下降。由图可知,在前3年种群数量每年都是增加的,第3年时与前一年相同,36年间每年种群数量都在减少,而“S”型曲线是种群数量先增加到一定值后不再增加,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不会减少,A错误。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5年的少,B错误。由图可知,第13年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乌鸦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但种群增长速率为0,C错误、D正确。5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D)A图2两曲线中能反映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是BBt0t2期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Ct1t2期间为开发动植物资源的最佳时期Dt2时该种群增长倍数为0解析:由题图1可知该鱼群迁入某池塘后,种群数量增长迅速,随着种群(鱼)数量的增多,由于空间、食物、天敌等原因,鱼群的个体间斗争加剧,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速率开始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增长速率变为0,因此,该鱼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应该为“S”型,A正确。t0t2期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均为正值,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可以判断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对应时间为tl,种群数量超过K/2时可适量获取动植物资源,C正确。种群增长倍数是指下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和上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的比值,t2时该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率均为0,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增长倍数应该为1,D错误。6(2017安徽六校联考)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B)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C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0,出生率为20%,A错误;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为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空间特征,B正确;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只能说明黑线姬鼠生物个体量减少,但是生物种类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不变,C错误;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由环境条件的差异决定的,比如温度、湿度等,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7(2017沈阳二中测试)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回收率重捕标记数/总标记数,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总标记数/种群总数重捕标记数/重捕数,所以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重捕数总标记数)/重捕标记数重捕数(1/回收率)重捕数/a,A错误。从图形上看,随诱捕距离的加大,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是下降的,B错误。本实验因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诱捕距离越近,灯的密度越大,诱虫效果越好,C错误。诱杀成虫导致成虫个体减少,使出生率降低,幼虫数目随之减少,种群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D正确。8群落演替一般耗时较长,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甚至要用地质年代来衡量。但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次生演替还是很明显的,如一个无人管理的小水塘可能会慢慢变小、变浅,成为一个小沼泽地,然后慢慢变成一小片灌木丛。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C)A初生演替从裸岩阶段开始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一般都是先增多后减少C人类行为能在演替方向和速度方面干扰群落的演替D群落演替使各种群的K值都在上升解析:初生演替并不都是从裸岩阶段开始的,如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总体趋势是物种多样性慢慢增加,直至顶极群落,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的K值上升,一些种群的K值下降,D错误。9(2017户州模拟)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草本阶段更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解析: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减少。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变化。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相对于灌木阶段,草本阶段的植物种类较少,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10(2017重庆重点高中调考)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一科研小组对该区域灾后演替出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树龄的株数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树龄(年)树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赤杨0258122025191494栎树211512107420000松树00057111310532杜鹃22313341321A山坡上的所有树、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B若以大树(树龄5)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优势度最高的是赤杨C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分层现象D该山坡发生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树只是生产者中的一部分,A正确;据表中数据可知,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因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其优势度最高,B正确;杜鹃属于灌木,其他树种属于乔木,说明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存在分层现象,C错误;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D正确。二、非选择题11下图甲中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是布氏田鼠迁入该草原后一段时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的DE段鼠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该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2)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可能是捕食关系,该关系能体现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功能。(3)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该点与图甲中的C点相对应。(4)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食物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12种群密度能够明显影响布氏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实验简要过程如下: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样地(相距30km),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35只/hm2,样地2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12只/hm2。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_,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表不同密度种群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g/mL)繁殖时期种群种群种群繁殖初期0.090.110.09繁殖盛期0.100.080.09繁殖中期0.060.060.06繁殖末期0.070.080.08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请补充实验简要过程: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不是(是/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高原鼠兔密度约为22只/hm2(取整数),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为b,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增加密度梯度。(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解析:(1)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影响,所以自变量是种群密度,对照实验中各组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所以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应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2)由于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不是同一种群。(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NMnm,则有N26172,得出N221只,样地3的面积为10hm2,因此样地3种群密度为221只/10 hm222只/hm2。分析曲线图可知,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b,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增加密度梯度。(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13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消费者,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捕食关系。(2)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3)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次生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解析:(1)本实验探究的是不同密度福寿螺引入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