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学校园的碳足迹行为的分析研究.doc_第1页
面向大学校园的碳足迹行为的分析研究.doc_第2页
面向大学校园的碳足迹行为的分析研究.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档系作者精心整理编辑,实用价值高。面向大学校园的碳足迹行为的分析研究摘要:世界人口日益增长,人均碳排放依然逐年增加,探索低碳、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模式,发展“低碳”应该成为每个企业和公民的责任,而大学生作为一群享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更应培养“低碳生活”的习惯。以校园“碳足迹”行为为调查内容,分析校园碳足迹的分布情况,结合数值优化思想与数理统计方法,得到一套完整的低碳校园解决方案,并提出一种节能减排意识的培养机制,逐步让节能减排成为一种时尚。关键:大学校园 碳足迹 节能减排 时尚Abstract: With the growth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Peoples average carbon emissions are still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o explore low-carbon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should be the responsibility of every business and citizens, and college students as a group to enjoy the higher education groups,should cultivate the habit of low-carbon life. Campus carbon footprint behavior survey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ampus carbon footprint, combined with the the numerical optimization ideological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a complete set of low-carbon Campus Solutions, and put forward an energy saving awareness training mechanism energy saving gradually become a fashion.Key: college campuses carbon footprint energy saving fashion本文档系作者精心整理编辑,如有需要,可查看作者文库其他文档。0 引言 近年来,自然灾难频频发生,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IPCC第四次综合报告指出,气候变暖是毫不含糊的。自1750年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已明显增加,其中1970年至2004年约增加7O ,而观测到的2O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90 以上可能性)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减少碳排放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碳足迹”应运而生。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应该义不容辞响应国家号召,提倡“低碳生活”。而在大力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下,“低碳校园”往往被忽视。针对现状,本文首先提出校园碳足迹行为调查与研究背景,为高校碳足迹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针对高等院校的特点,进行实地调查并分析调研数据,提出校园低碳解决方案与节能减排意识培养机制。最后,初步提出了高校碳足迹研究的方案和意义,从而为提倡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和绿色校园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帮助。1 校园碳足迹行为调查与研究背景1.1 碳足迹的含义与研究现状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它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很多专家学者对“碳足迹”下了定义,具体见表1所示。表1 碳足迹的定义来源 定义BP(2007) 指人类日常活动过程中所排放的总量。Energetics(2007) 指人类在经济活动中所直接和间接排放的总量。ETAP(2007) 人类活动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转化的等价物,来衡量人类对地球 环境的影响。Hammond(2007) 个人或活动所释放的碳重量,所以碳足迹应改为“碳重量” 或其他相关词汇。WRI/WBCSD 将碳足迹定义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来自机构自身的直接碳排放;第二层面将边界扩大到为该机构提供能源的部门的直接碳排放;第三层面包括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碳足迹分析方法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分析碳排放的整个过程,并将个人或企业活动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纳入考虑,可以深度分析碳排放的本质过程,进而从源头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碳减排计划。国外对于碳足迹分别从概念内涵、计算方法以及实例计算开展研究,研究尺度包括个人、产品、家庭、组织机构、城市以及国家等,包括的产业部门涵盖工业、交通、建筑、供水、医疗等,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 ,而国内的碳足迹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1.2 碳足迹校园行为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它的碳排放结构相对于其他的社会环境有它独特的特点,但是其大体结构还是相同的,日常生活碳足迹常用实例如表2所示。校园碳足迹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 用电方面学校用电主要包括教学楼教学用量,办公楼办公用电,寝室生活用电,实验室实验用电以及食堂炊饮用电。这些耗电方式都属于集体行为,因此每个人平均下来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小。建议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节约用电。1.2.2 用水方面用水主要来源于寝室生活用水和实验室试验用水,提倡节约用水,注重水的重复循环使用。1.2.3 用气方面这部分碳排放主要来源于教师宿舍和校内食堂等用气量大户。1.2.4 耗油量方面高校里的私家车数量日益增多,成为碳排放的一大来源。虽然有些家庭殷实的学生也拥有私家车,但数量极少,故忽略不计。另外,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发展,校车数量不断增加,其耗油量成为高校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1.2.5 用纸方面纸张的使用在碳排放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所用的教材、打印资料、生活用纸等方面。表2 日常生活碳足迹常用实例表衣食衣服(件)洗衣粉 (千克)啤酒 (千克)肉 (千克)粮食 (千克)烟 (包)碳排放 (千克)5.70.720.2236.40.80.02住行电 (度)水 (吨)公交 (公里)低油耗车 (公里)中油耗车 (千克)高油耗车 (千克)碳排放 (千克)0.790.190.040.160.250.33用包装物(千克)塑料袋 (一千个)纸用品 (千克)筷子 (一千双)碳排放 (千克)2.90.13.5231.3 低碳校园意义低碳发展模式不仅符合时代要求,而且势必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国内外众多学者、机构纷纷开展碳足迹和碳结构方面的研究,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宏观方面,碳足迹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碳排放政策与措施等大的尺度上,但不够细化;微观方面,则主要关注于个人和家庭的碳足迹研究。但还没有对高校碳足迹和碳结构进行研究的。然而,国内高校人数多,规模大,并有数目庞大的实验室和办公机构,是碳排放的“大户”。因此,高校碳足迹和碳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校园碳足迹行为的调查2.1 碳足迹计算2.1.1 碳足迹计算方法首先碳足迹的计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利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法(这种方法更准确也更具体);第二种是通过所使用的能源矿物燃料排放量计算(这种方法较一般)。“碳足迹”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总“碳足迹”,为排排放量,为森林吸收力,为产生类型,为人均“碳足迹”, 为研究区内总人口数。2.1.2 碳足迹计算器碳足迹计算器主要是根据研究范围内的人数,能源消耗量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等来计算各项居家生活的碳排放。利用碳足迹计算器,你只要任意输入一天的用电度数、乘坐公交车的公里数或汽车耗油公升数等,就可以简要地查出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屏幕还会提示应该种上多少棵树才能补偿。2.2 调查研究内容与方法2.2.1 研究内容对碳足迹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从概念入手,结合大学校园的具体环境,分析碳足迹的校园现状。现状分析包括大学生的节能意识,大学里的现有节能措施,大学里碳足迹的分布情况,以及大学生对对碳足迹调研的看法。结合大学校园生活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统计碳足迹形成根源,具体分 析大学校园碳足迹的分布情况。团体生活耗能主要包括电力、天然气和生 活垃圾处理三大项。对大学生个人碳足迹进行测算,利用碳足迹估算方法,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计算出高校里碳的消耗量。我们寻求一种相对科学的估算方法,结合大学校园的具体情况,对大学生个人碳足迹进行较为全面的估算。对数模结果进行优化分析,得出解决方案。结合具体的数模算法和优化分析方法,对数模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找出碳足迹的分布情况与资源浪费点,然后得到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培养大学生的节能减排习惯意识,让节能减排成为一种时尚。通过此次对大学校园碳足迹的探寻,包括碳足迹的具体影响因素,碳足迹中碳消耗量的数模计算与优化,以及减少大学生碳足迹的对策的提出,来培养大学生节能减排的意识,最后让节能减排的风气通过大学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真正的让节能减排成为一种时尚。2.2.2 研究方法以武汉某所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统计碳足迹形成根源,将这些来源进行分类,找出哪些碳排放是可以避免哪些是不可避免的,然后根据分类整理后的数据建立相应数学模型,最后通过优化分析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1)在研究概念上,不同研究组织或研究者因研究目的的差异对碳足迹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现有的技术尚还不能对温室气体清单中所有气体排放量作较为全面的统计,因此,本研究侧重于CO2排放量的估算。(2)在研究对象上,国内外研究组织或研究者都越来越重视隐含碳排放的研究,尤其是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但针对大学校园碳排放的研究尚少。本调查研究重在补充这一缺漏。 (3)在研究模型上,碳足迹计算模型在国内外众多的网站均可以见面,但是这些模型包含要素、区域限定、信息透明、结果比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与不足。 (4)在比较研究上,国外研究者对碳足迹的研究较为全面,包括碳足迹内涵,支撑理论,碳足迹细分,区域碳足迹,家庭碳足迹,碳足迹标签等方面;国内研究者对碳足迹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需要在隐含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本作品重在挖掘校园隐含碳排放。 (5)在研究方法上,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碳足迹的能量计算上,利用数模方法进行估算,并对结果进行优化设计。2.3 调查结果分析 将调查结果数据导入SPSS软件中,对大学校园中碳足迹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图1所示的大学生“衣、食、住、行、用”五方面的频率分布图1,有利于具体分析大学校园碳足迹的分布情况。从处理结果可知,校园碳足迹以“食”与“用”为主。图1 大学生“衣、食、住、行、用”碳足迹频率分布3 校园低碳解决方案与意识培养3.1 低碳解决方案3.1.1 校内成立“生态基金”向校内每位同学每年收取少量费用,费用用于各类低碳活动。例如在校内定期开展植树活动,每棵树每年可吸收0.1073t二氧化碳。学校集体开展植树活动,低碳校园大有益处。3.1.2 加强学校后勤管理一方面,加强后勤部门教学楼区电力使用的管理。教学楼会出现浪费资源的现象,如一个大教室里只有几个人而风扇电灯全开,教室里没人时电灯仍没有熄灭,由于占位严重一个教室大半的位子只有书没有人。另一方面,加强学校食堂餐具的整改。校内大多数食堂采用一次性筷子和纸碗,学校有必要整改食堂。3.1.3 支持垃圾分类不同种类的垃圾,有各自不同的处理方式。垃圾分类不仅可以回收可再利用资源,还可以避免不同垃圾相互混合带来的污染问题。可在校园内征集分类垃圾桶设计创意大赛,并将最佳设计作品作为学校实际的分类垃圾桶。通过科普活动的形式增强同学们节能减排的意识,让节能减排成为一种时尚。3.1.4 节约资源大学生应倡导“低碳”生活,个人养成高效节制的低碳生活方式,为低碳校园做出自己的贡献。提倡废弃物回收,打印时提倡双面打印,只用过单面的纸应回收再利用;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在寝室注意水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班级可设立“用纸分类回收箱”,统一将班级文件用纸、报刊、杂志等分别放入回收箱中,重复利用提高利用率。3.2 低碳活动策划书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策划多项以“低碳校园,时尚有我”为主题的课外活动,以实际行动在全校青年学生中积极推广绿色价值观念,提倡坚持节俭、理性的生活方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习惯,自觉低碳生活,积极投身绿色校园建设。3.3 低碳意识培养据报道,“英国提出到2050年建成低碳到零碳经济社会,日本正致力于发展低碳和零碳技术,美国投入巨资研发从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到二氧化碳零排放发电厂的环保技术,低碳和零碳经济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作为社会的一员,大学生理应带头担当“低碳和零碳责任”,培养目身低碳意识。利用校园内各种渠道,如学生会、学生社团、公益讲座等宣传碳知识,在校内成立固定的低碳宣传日,让每位大学生了解目前的环境形势,转变思想,鼓励俭约追求和崇尚低碳生活,真正从生活中减少碳足迹,让节能减排的的风气通过大学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真正的让节能减排成为一种时尚。4 结束语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气候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的问题,低碳经济模式也越来越得到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而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为了形象而准确地衡量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而提出的新兴概念,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测量标准。本文在对武汉某所高校校园碳足迹行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校园碳足迹的分布情况,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校园低碳解决方案以及一种大学生节能减排意识培养机制,并提倡从学生做起让节能减排成为一种时尚。参考文献1 陈婉雪. 大学生个人碳足迹影响因素及测算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0-221.2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等. 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23(7):71-78.3 敬森汪,凤娇,于守全. 高校碳足迹和碳结构探索J.资源环境与节能减灾,2011(4):118-119.4 于曼,彭万贵,葛大兵.“碳足迹”分析与研究J. 农技服务,2011,28(1):114-115.5 于曼,彭万贵,葛大兵. “碳足迹”计算方法初探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70811710.6 张婷,张霞,艾仕超,等. 校园碳足迹计算以三峡大学为例J. 大众科技,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