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栽培技术》PPT课件.ppt_第1页
《甘蔗栽培技术》PPT课件.ppt_第2页
《甘蔗栽培技术》PPT课件.ppt_第3页
《甘蔗栽培技术》PPT课件.ppt_第4页
《甘蔗栽培技术》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蔗栽培,第一节 甘蔗的概述 第二节 甘蔗的生育特性 第三节 甘蔗的栽培技术,第一节、甘蔗的概述 甘蔗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甘蔗的生产情况 甘蔗的起源 甘蔗的种类,蔗渣:原料蔗经压榨机处理提取蔗汁后所剩余的残留物。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可作造纸、纤维板、糖醛等。 废糖蜜:指在蔗汁制糖的过程中,经反复煮炼,最后通过分蜜机分离出来的糖蜜。主要成分是蔗糖、还原糖,还有盐类、含氮化合物、酸类等非蔗糖固形物。可制酒精、酵母、甘油、丙醇、柠檬酸等。 滤泥:是原料甘蔗经过压榨抽汁后,在蔗汁的澄清阶段中所沉淀出来的残余物。可提取蔗蜡、蔗脂、乌头酸及叶绿素等。,一、甘蔗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甘蔗是一种重要的制糖原料作物。,2、甘蔗是重要的轻工业原料,其副产品用途广泛。,一、甘蔗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甘蔗是一种重要的制糖原料作物。,(二)甘蔗是重要的轻工业原料,其副产品用途广泛。,(三)甘蔗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饲料、肥料等)。,甘蔗生产中的大量蔗叶、蔗梢和制糖过程中的副产品,如蔗渣、废糖蜜和滤泥,为发展畜牧业和养鱼业提供优质的饲料,为农业生产提供直接肥料和间接肥料来源,也为食用菌生产提供大量的培养基质。,现在全世界植蔗制糖的国家有90多个,五大产糖国是巴西、印度、古巴、中国、巴基斯坦,这些国家年产蔗糖约500万吨以上。,二、甘蔗生产情况,(一)世界甘蔗生产情况,三、我国蔗区的分布,(一)我国蔗区生产的分布 我国蔗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江西、福建、四川、贵州、湖南、浙江等省(区),湖北、安徽、江苏和河南等省只有零星种植。,三、我国蔗区的分布,(二)我国三大蔗区的分布 合理划分我国蔗区对指导甘蔗栽培、良种选育、繁殖和推广等工作具有实际重要意义,同时又能为发展我国蔗糖生产的远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热量和水分是影响甘蔗下种和生长的自然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根据我国甘蔗分布的现状和各地区的水、热条件可划分出我国三个主要蔗区。 雷海台南亚区 华南蔗区 珠江台北亚区 滇南亚区 主要蔗区 南岭闽浙亚区 华中蔗区 四川盆地亚区 长江中下游亚区 西南蔗区 金沙江亚区 “五江”上中游亚区,我国甘蔗生产的战略大转移 在50年代至70年代,甚至80年代后期,在广东、福建和广西的沿海地区,种植甘蔗的面积相当大。在这些地区,一般是江河下游的冲积土、沙围田以及部分的水稻田,土壤多肥沃,属高产蔗区。 80年代末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甘蔗生产开始了战略的转移。 (1)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 (2)由经济发达的地区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 (3)由肥沃的平原蔗区、江河下游冲积土和沙围田蔗区向土壤瘦瘠的高旱坡地转移。,四、甘蔗的起源,三大起源中心 印度 非洲的伊里安 中国,五、甘蔗的分类,(一)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地位 种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甘蔗属、热带种 (二)甘蔗属的主要种 甘蔗属中有三个栽培种和两个野生种,中国种,起源于中国。特点早熟,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纤维多,糖分较高,耐粗放栽培,宿根性好,易抽侧芽及感染黑穗病和棉蚜虫。,热带种,又称高贵种,起源于南太平洋。特点是高产高糖,株大茎粗,纤维含量多,皮软汁多,抗逆力差,分蘖力弱,根系不发达,宿根性差,易感染病虫害。,印度种,印度种主要分布在恒河流域和中国南方。特点早熟,纤维多,糖分较高,耐旱耐贫瘠,耐粗放栽培,植株矮小,分蘖多,宿根性好,能抗枯萎病,易感染花叶病及黄条病,淀粉含量高。,割手密,甜根子草,特点是早熟,根群发达,宿根性好,抗逆性特强,但是,糖分低,蔗汁少,纤维多,空心棉心多,易早开花。,第二节 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图,图,叶痕,芽的形状 1.三角形; 2.椭圆形; 3.倒卵形; 4.五角形; 5.菱形; 6.圆形; 7.卵圆形; 8.长方形; 9.鸟嘴形,圆形 椭圆形 卵圆形,生长带 根带,生长裂缝,节间(蔗茎)颜色,甘蔗的节间形状 1.圆筒形;2.腰鼓形;3.细腰形; 4.圆锥形;5.倒圆锥形;6.弯曲形,节间形状,叶舌,叶耳,第二节 甘蔗的生长发育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甘蔗的生育时期: 萌芽期、幼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等五个时期 一、萌芽期 自甘蔗下种至萌发出土的芽数占总萌芽数的80%,称为萌芽期。 种根萌发 种芽萌发 种芽出土,二、幼苗期 自芽萌发出土后有10%发生第一片真叶起,到有50%以上的蔗苗发生5片真叶止,属幼苗期。,甘蔗幼苗,二、幼苗期 (一)幼苗期根系的生长,甘蔗的种根与苗根 1.主茎; 2.分蘖茎; 3.5. 苗根; 4.种根; 6.蔗种,(二)幼苗期地上部的生长 甘蔗幼苗期节间并不伸长,其生长主要表现为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增加,故植株的株高增长甚慢。通常以苗高(幼苗最高叶尖端至幼苗基部的高)和基部粗表示其生长状况。 幼苗在3片叶以前,其生长主要依靠种苗的营养; 3叶以后,主要依靠根系吸收土壤养分进行生长。 苗期根系的生长和地上部的生长有相互促进作用。,三、分蘖期,1.分蘖:幼苗基部节上的芽发育到一定程度,在适宜条件下 便可发育成新蔗茎,称为分蘖。 第一次分蘖:母茎上发生的分蘖。 第二次分蘖:第一次分蘖发育成的蔗茎上发生的分蘖。 有效分蘖:分蘖出的幼苗以后能发育成为1米以上的蔗茎。 无效分蘖:分蘖出的幼苗以后不能发育成为1米以上的蔗茎。 2.分蘖的作用及调控 增加或保证足够的苗数. 分蘖调控的原则:以主茎为主,争取适量的分蘖茎。 分蘖调控的措施:促进早期分蘖,控制后期分蘖。,品种 不同种和品种之间的分蘖能力有很大差异。 细茎品种中茎品种大茎品种,3、影响分蘖的因素,光照 光照强弱是影响分蘖最重要的外界因素。 光照影响分蘖的机理 光照强度对分蘖的影响主要与植物生长激素的作用有关(生长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的比例) 光照强度还通过影响光合作用调节甘蔗的分蘖 温度 分蘖发生的最低温度为20,最高温度为30。 水分 灌溉可以增加甘蔗的分蘖,适宜的田间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3、影响分蘖的因素,肥料 氧气 耕作方法 种植方式 培土 小培土促进分蘖; 中培土保护分蘖; 大培土抑制分蘖。,3、影响分蘖的因素,四、甘蔗的伸长期,(1)长大根 由表根、支持根和深根层构成一个发达的根系统,总根重比苗期增加4-6倍。表根主要分布于近土面20-30cm的土层内,呈水平生长,主要作用是吸收养分和水分。支持根是指以45-50。斜生入土的蔗根,主要作用是支持和固定蔗株。深根群是指成束垂直地向纵深方向入土的根,主要吸收深层土壤的养分和水分。深根群发达与否,表明品种的抗旱能力的强弱。,甘蔗伸长期是甘蔗一生中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是决定蔗茎单茎重的关键时期。此时,甘蔗的生长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表根,支持根,深根群,苗期和伸长期的出叶比较,单株叶面积(LA)和叶面积指数(LAI)增大,(2)发大叶,伸长期叶片的生长量很大,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出叶速度快,一般5-6d长出一片叶;青叶数较多,一般有9-10片;叶面积指数可达4-6;单叶面积较大。,长大茎包括节和节间数的增加、节间的伸长增粗和蔗茎的增重三个方面。 节、节间数的增加是顶端生长锥分化的结果,仅限于营养生长阶段,与出叶速度一致。 节间的伸长增粗则是居间分生组织 (生长带)细胞分裂、体积增大的结果,仅限于未定型的节间。就整株甘蔗而言,茎节间的伸长生长是自下而上逐节按顺序进行的,如某个节间正值伸长时,遇到不良环境或与该节相连的叶片遭受损害,节间伸长则受抑制,会形成特别短小的节间。,(3)长大茎,此时无论根、茎、叶均进入生长的高峰期,根可以吸收更多的养分,叶可以制造更多的有机物供蔗株生长、贮藏。 据测定,在生长的黄金季节的6-9月,其生长速度可高达每月60cm,而生产的生物重量可达每月51t/hm2。产生如此大的生物重量,主要是由于甘蔗具有高的光合效率。因此,在栽培上,要抓住这段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提高单茎重。,蔗茎伸长增粗的规律: 节间伸长的时间性(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伸长增粗的,当叶鞘已经张开,节间外露,该节间的伸长增粗则已基本停止) 顺序性(自下而上逐节进行),品种 温度 光照 水分 土壤 其它,影响蔗茎生长的因素,五、甘蔗的成熟期,a 叶色变淡,茎中下部的叶片枯黄,叶鞘开始与茎分离。 b 新出生的叶片变短变窄,叶姿较挺直。 c 全株青叶片数少,一般为67片(正常生长的910片) d 稍部节间逐渐缩短,蔗株生长慢,中下部节间的蜡粉脱 落,变得较光滑。 e 如果砍断蔗茎,其横断面髓部参差不齐。,(1)外部特征,蔗汁锤度:指蔗汁中所含的总固溶物(包括蔗糖分、还原糖、钙糖及其它可溶性物质)的重量占蔗汁重量的百分比。 蔗汁锤度蔗汁中固溶物的重量/ 蔗汁重量 X 100% 同一品种在一定的条件下,田间蔗汁锤度与蔗茎蔗糖分成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