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docx_第1页
古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docx_第2页
古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docx_第3页
古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docx_第4页
古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张杰 学号:2220160050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摘要:本文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五个分期对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从中得出了哲学与科学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启示,即哲学的繁荣可以促进科学的繁荣,哲学的凋敝也容易压制科学的创新;哲学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在历史上往往是耦合的;哲学与科学的分离容易导致哲学的畸形发展;科学脱离哲学将缺乏指向性和方法论指导。关键词:哲学;自然科学;启示想要讨论有关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议题,首先一个无法避免的争议就是:“中国古代是否有哲学”,虽然一直有人在争论这个问题,但是我想任何一个人力的文明社会,它的存续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思维世界本源、人生意义、追求绝对真理的学问”,但如果仅仅是去自中国历史中去寻找一个基于纯理性思考的系统性学科,我想这又有些难。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实际是指在思想领域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影响。探析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需要按照一定的历史分期进行,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有自己的特点,要找到二者共同的非常恰当的分期并不容易,只能从大致上对其进行划分本文按照二者发展的脉络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五个分期对其进行了考察。春秋战国时代以前,哲学和自然科学基本上是融合在一起的,人们在实践中为了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进行了许多探索,这时形成的许多朦胧的哲学思想是自然科学的起源。例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阴阳思想和五行学说都产生于此时,他们都是在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产生的。阴阳思想最早见于商周之际的周易,书中以阴(-)阳()两个符号(两爻)为基础符号,按照数学的排列组合规则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希望以此来解释自然界的万物演化和世界的规律。五行学说的思想表明了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逐渐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物质现象、简单规律有了一些朴素的了解,但由于人们认识能力低下,其解答带有很大的猜测性,哲学与自然科学混沌、融合在一起,共同萌芽、发展。这一时期可以算做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前史,由于二者并未真正分开,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1、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特点为:(1)哲学上的百家争鸣带来了科学上的百花齐放这一时期哲学空前繁荣,各种哲学流派纷纷出现,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的科学研究也百花齐放,形成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表现在: 冶铁技术得到了大发展,人们掌握了生产熟铁、生铁、钢的技术和各种生铁加工技术、淬火技术;各种金属农具得到了普遍应用,此后两千多年的农业生产工具都与之差不多;农业体系基本形成了;中医的基础开始奠立;水利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就是在这时兴建,并一直沿用至今;力学、光学、声学等也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2)主体上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很多是合一的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只有少数人能够脱离生产劳动、受教育,因此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很多是合一的,墨子、驺衍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墨子提出了“天志”、“非命”的天人理论,以“耳目之实”为基准的认知学说等著名哲学思想;他同时又有许多自然科学成就,如他在墨经中对力学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力”就是“刑之所以备也”,概括了“力”这一重要概念,在墨经中通过对杠杆的分析阐明了对力矩的研究,分析了光和影的关系、小孔成像、光的反射、凹凸镜成像等光学现象。再如驺衍,在哲学领域驺衍是作为阴阳家而闻名的,同时他又“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在地理学、生物学领域也很有建树。(3)自然科学的许多解答都是哲学解这一时期许多科学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由于人们的科技水平太低,这些问题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问题,因为“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如战国时代的管子内业中提出了“精气”这一概念,认为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根源于气,后来旬况发展了元气说,认为万物包括人都是由“气”构成的。这体现了由于人们自然知识不断丰富开始对整个世界的产生进行发问,力图找到世界产生的原因和答案,但世界由“精气”构成这个解答显然还是个哲学解,因为在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下其应答域是不确定的,只是借助思辨给出了一个哲学解答。2、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特点为:(1)哲学的综合、系统化促进了自然科学的理论化、系统化秦汉时期,哲学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表现出对前代的整理、继承和恢复主流哲学变得理论化、系统化。西汉初年黄老之学兴盛,汉初黄老之学的重要代表司马谈认为黄老之学的思想特点为:“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也即这时的黄老之学在春秋战国黄老之学的基础上吸取了阴阳、儒、墨、名、法等哲学流派的优点进行了综合、发展;后来,儒家思想被定为一尊,但此时的儒家思想也是“糅合儒法,杂用王霸,同时还汲取墨家、阴阳家、道家的某些思想成分,构制出了一套完整的、适合封建统治需要的新儒学思想体系”。随着哲学的这种对前代的继承、整理、理论化、系统化,在其指导之下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呈现出理论化、系统化的特征。例如,张仲景的“六经传变”医学理论就明显是在阴阳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其理论的逻辑性、系统性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水平;又如魏伯阳的炼丹理论体现了气一元论、阴阳自因论和五行生克理论,其理论水平也达到了较高的程度。(2)道、气、阴阳五行思想的成熟化、系统化构建了一种精密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秦汉时期,董仲舒的道一元论和王充的气一元论以及董仲舒对阴阳五行思想的发展,逐步构成了道气为本体、阴阳为逻辑形式、五行为内容的中国特有的哲学体系,“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主旋律道、气和阴阳五行说虽然在先秦初步形成,但它还没有同各个学科结合而形成科学的思想体系。秦汉时期,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和王充的元气论,使道、气和阴阳五行说日趋完备,并把它的触角伸向了天文学、农学、医药学和炼丹术等领域。”这个哲学体系构成了之后近两千年中国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为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特点为:(1)哲学再次繁荣促进了中国古代自然科技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的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促进了一些自然科学的发展,例如阴阳辩证哲学思想促使王叔和发展了医学的阴阳辩证脉学理论。其次,玄学的发展、方士寻找长生不老的努力,促进了化学的前驱炼丹术的发展。炼丹家信奉“我命在我不在天”,在他们的努力下掌握了多种硝石和醋酸的配合方法,掌握了关于铅的知识,认识了铜铁的置换反应,并且在后来发明了火药。再次,佛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佛教建筑业的繁荣,佛教星算、数术的发展以及带来了印度医学。(2)科学的发展也为哲学提供了事实根据并进而促进了哲学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哲学家提供了自然科学知识,也为哲学提出了新问题。首先,这一时期玄学吸收了天文学、历算的许多成果,研究了宇宙的生成论,通过有无、本末、体用、言意、名教与自然等哲学范畴的辨析,建立起相当精致的本体论体系。其次,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唯物主义哲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哲学家范缜提出了“神灭论”,认为“形神相即”、“形谢则神灭”,形成了唯物主义形神一元论,范缜的神灭论学说是先秦以来形神之辩的历史性总结,“后来的古代无神论者在基本点上都没能超出他的水平。”4、隋唐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特点为:(1)哲学的主体开始与科技的主体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隋唐以后知识阶层有了扩大,隋大业三年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举的主要科目是进士科,此外还有明经、明书、明算、明律等。唐代进士的社会地位很高,吸引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于是科学技术便很少有人问津了。与进士地位显赫相比科技工作者的地位就低多了。冯友兰先生指出这种哲学家不学自然科学知识是由于:“此点亦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结果导致“汉代大儒、巨卿多通晓算学,如刘向父子、郑玄、贾逵、张衡辈不胜枚举;南北朝的一些算学家也大多兼通儒业,如何承天、祖冲之、信都芳等。自隋唐以后,以算学名家很少是名儒巨宦了。”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分离了。(2)缺乏哲学指导的科学的发展开始出现乏力隋唐宋元时期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中国古代三大技术陶瓷、建筑、纺织在唐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大量的外传。但是科学的发展却并没有像技术一样加速发展,科学仅仅是在夹缝中艰难的生存,除了医学上的千金方,沈括的梦溪笔谈,一行和尚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的成就以及宋元时期增乘开方等数学成就外几乎乏善可陈,科学的发展明显的开始乏力,与盛唐的国力极不相符。5、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特点为:(1)哲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严重脱节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发展完善达到了顶峰,许多贫寒之士也能通过科举做官。大多数读书人在科举制的引导下皓首穷经、追求功名,他们不再研究自然科学,他们所研究的主流哲学延续宋明理学进一步政治哲学化、伦理哲学化,并不能指导科学的发展。而陶瓷、建筑、纺织等是“农、工、商”人之事,他们为了生存,在竞争的压力下促进了各种技术的发展。虽然科技主体与哲学主体的正常分工有利于各自专门研究自己的专业领域,但是明清时期的这种分工却并不是一种正常的分工,哲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互不接触、互不交融,彻底分离了。(2)科学由于缺乏哲学的指导明显衰落明清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畸形化,科学上的重大创新较之隋唐宋元时期又更减少,数学历算等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开始落后于西方。非常有代表性的是历算,由于自唐代开始政府禁止民间收藏天文书籍,学习历法,以至于到利玛窦来华时,明朝廷想修改历法,却已找不到可以改历的人才了。明清时期天文、算学全面落后于西方,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来了,如利玛窦、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仪,利玛窦、李之藻合译的乾坤体义、同文算指等等。二、历史启示通过以上对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按历史分期进行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哲学的繁荣可以促进科学的繁荣,哲学的凋敝也容易压制科学的创新秦代的焚书坑儒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都导致了所在时期的哲学凋敝,凋敝的哲学不但容易僵化、程式化,缺乏创新倾向,而且容易压抑创新,提供一种僵死的方法论、认识论,这些僵死的条条框框在指导科学研究时会在不自觉中抑制科学研究,因为科学研究需要的是创新。相反哲学的繁荣则必然带来认识论、方法论的活跃和多样化,在没有统一的僵死教条束缚时,不同哲学思想的碰撞更容易引发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2、哲学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在历史上往往是耦合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两个高峰春秋战国和三国两晋南北朝同时也都是哲学发展的高峰,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哲学的发展,为哲学提出了新问题,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哲学家提供了自然科学知识。哲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科技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科学技术观的指导。尤其是哲学与科学的发展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科学又是技术的基础,因而哲学和技术也显示出较强的传导性。3、哲学与科学的分离容易导致哲学的畸形发展哲学必须时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最先进成果,不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还是列宁物质概念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当时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发现基础之上的。而且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的三个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也都需要自然科学的养料供给。宋明理学由于其封闭性脱离了自然科学的基础,走向了畸形。“文革”期间对基础理论研究的虚无主义态度和实用主义态度泛滥,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的滑坡,以及过去高校哲学系的文科化都影响了哲学的发展。4、科学脱离哲学将缺乏指向性和方法论指导哲学在科学认识方法论层面上是解决那些在一识背景下欲知、未知且不能知的问题,从而对学问题的提出提供一定的指向性;另外哲学还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因此科学如果脱离哲学的指导将缺少指向性和方法导。尤其是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