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强化练习【3】(含答案考点及解析).docx_第1页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强化练习【3】(含答案考点及解析).docx_第2页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强化练习【3】(含答案考点及解析).docx_第3页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强化练习【3】(含答案考点及解析).docx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强化练习【3】(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 姓名:_ 分数:_1.(8分)(重耳)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注释】飨:用酒食款待。不谷:古时君王的自称。【小题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重耳)及楚 ( ) (2)楚子飨之( )(3)若以君之灵()(4)其辟君三舍()【小题2】翻译句子。(2分)曰:“虽然,何以报我?”【小题3】从上述故事,你可以获得为人处世的启示是什么?(2分)【答案】【小题1】(1)到(2)他,指代重耳(3)凭借(4)通“避”,退避【小题1】说:“即使这样,拿什么回报我呢?”【小题1】做人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懂得知恩图报,要信守承诺。(只要说出一点即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除了根据词语的具体的语境,有时还要注意到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辟”为通假字,我们在理解时就应注意。【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抓住“虽、然、以”等重点字,有时还要注意语序以及省略的成份。【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重耳”的具体描写来理解本文给我们的启示即可。2.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小题。(8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小题3】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答案】【小题1】D【小题2】(3分)先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乡”1分)【小题3】(2分)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A第一个“加”指益处、好处,第二个意为增加。B项中的第一个 “穷”为形容词,穷苦之意,第二上为动词,穷尽之意。C项中的第一个“奉”为侍奉,第二个为奉养、供给。【小题2】考察文言翻译。【小题3】小题的观点即把这部分的内容总体上揣摩,看看作者对待“礼义”所持的态度。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6分)知伯索地于魏桓子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憍。憍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选自战国策魏策【注】知伯,即智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为人飞扬跋扈。魏桓子,又称魏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憍,骄傲。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您为什么放弃让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做法。【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知氏之命不长矣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1) 魏桓子弗予( ) (2) 重欲无厌( )(3) 以骄知伯( )(4) 知氏遂亡(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1)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2)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小题4】知伯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分别从魏桓子和知伯角度加以分析)(4分)【答案】【小题1】知氏之命 / 不长矣(2分)而 / 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2分)【小题1】(1) 给 (2) 满足 (3) 使骄傲 (4) 最终、终于(每题1分,共4分)【小题1】用彼此友爱的军队去抵御轻敌的国家。(2分)知伯大为高兴,又向赵国索要蔺、皋梁二地。(2分)【小题1】魏桓子的角度:听取属下意见,采用了正确有效的军事策略;(2分)知伯的角度:骄傲轻敌;(2分)(答到其中一点即给1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解析】【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1分)【甲】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乙】雍正初,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惟掉尾长鸣。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曰:“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注】鬻(y):卖。牟牟:通“哞哞”,牛叫声。【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张元怪之速延医治之牛逸,至其父墓前引之使出【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为”词性不同的一项是(3分)()A始悟为山市B唐人尚未盛为之C叔父为蛇所啮D为宫室、器皿、人物【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小题4】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你的感悟。(2分)【答案】【小题1】怪:对感到奇怪;延:邀请; 逸:逃跑、逃逸;引:牵,拉。【小题1】C【小题1】原来董某的父亲曾掉到深水中,牛也随之跳到水里,他的父亲抓住牛尾巴才能够爬上来。【小题1】第一篇写张元和他叔父收养弃犬,当叔父被蛇咬时,犬奔回家中告知,使叔父获救(概括故事情节0.5分);第二篇写董某得知老牛曾救过其溺水之父,因而善待老牛(概括故事情节0.5分)。两篇都表现出了动物有情有义,知恩图报(1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C项中“为”的意思为“被”。【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先用简介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谈感悟即可。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10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节选自墨子万事莫贵于义)注释今:若,如。予子冠履:给你帽子和鞋。为:愿意。【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1)故不为苟得也 ()(2)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小题3】甲、乙两文都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中乙文所阐述的观点是什么?(用原句回答)【小题4】请概括甲、乙两文中所论述的“义”的内涵。(2分)【答案】【小题1】(1)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比不上【小题1】(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1)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想要得到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2)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小题1】(2分,每问1分)比喻论证万事莫贵于义【小题1】甲、乙两文中的“义”是指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小题1】了解比喻论证方法的特点,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理解“义”的本质内涵。6.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完成小题。(7分)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会稽:地名。王大:人名,王恭的族叔。簟din:竹席。荐:草垫。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长:旧读zhng,多余,剩余。【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因语恭()即举所坐者送之()【小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小题3】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的品德。(3分)【答案】【小题1】对说拿【小题1】事后,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小题1】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俭朴清廉【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略7.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思。(4分)世隶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 ()稍稍宾客其父()【小题2】翻译划线的句子。(2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一项是()(1分)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B未尝识书具C对镜帖花黄D出门看火伴【小题4】从方仲永的变化中,作者在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1分)【答案】【小题1】属于通“攀”,牵,引在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小题1】(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小题1】B【小题1】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的文言词语都是课内重点词语,应重点掌握。【小题2】利,认为有利可图。其,这样;然,这样(同义复用)。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使:让。【小题3】A、扳:通“攀”,牵,引。C、帖:通“贴”。 D、“火”:通“伙”。【小题4】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8.欧阳询观古碑(10分)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注释】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 裘:皮衣。【小题1】、与文中“驻马观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至之市B两狼之并驱如故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D驱之别院【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1)数百步复反()(2)及疲()(3)乃布裘坐观()(4)三日方去()【小题3】、翻译句子。(2分)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小题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答案】【小题1】D【小题1】(1)同“返”,返回(2)到,等到(3)铺开(4)才【小题1】唐朝的欧阳询曾经出行,(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翻译出“尝”、“书”)【小题1】要努力吸收别人的优点。【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D、代词。A动词,到。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结构助词,的。【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1)同“返”,返回(2)到,等到(3)铺开(4)才【小题3】行:出行、赶路。判断句。(各一分)【小题4】(1)博采众长,才能自成一体。(2)要想擅长什么,必须要精深下去,必须要专心致志,刻苦磨练。(3)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任选其一即可)9.(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7-21题。(11分)王安石传有少年得斗鹑,其侪求之不与,恃与之昵辄持去,少年追杀之。开封当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遂劾府司失入。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皆以府断为是。诏放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曰:“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注释斗鹑:鹑,一种鸟,身上长有麻点,性凶狠,古代常有“斗鹑”娱乐。侪(chi)伙伴。昵:亲近。当:量刑判处。失入:罪轻而罚重。审刑、大理:审刑,指中书省下属的审刑院,掌管上奏案件的裁决;大理,古代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放:宽免。【小题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良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恃与之昵辄持去【小题2】、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语。(3分)(1)是:(2)诣:(3)谢:【小题3】、说说“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的意思。(2分)【小题4】、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杀人的原因。(2分)【小题5】、结合全文,请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3分)【答案】【小题1】恃与之昵辄持去【小题1】(1)对,正确(2)到去(3)道歉,谢罪【小题1】这个人不给(他斗鹑)那个人却强拿走(斗鹑),这是强盗行径。【小题1】少年得到一只斗鹑,他的伙伴索取不成就侍机拿走,少年就杀了他。【小题1】他熟悉法令,知道当时“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了解情况后果断得出结论并弹劾府司,说明他做事果断,秉公办事,不官官相护;最后维持原判,按理他被免到阁门谢罪可是他却不认罪,说明他坚持己见,性格倔强。(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译文:有个少年得到一只用来斗的鹌鹑,他的同伴想要,他不给。那同伴自恃和他亲密,就一把拿跑了。少年去追,把他杀了。开封府判定该少年应被处死。王安石反驳说:“按照律(刑统?)的规定,不论是公然抢夺还是暗中偷窃都算是盗窃罪。此案中少年不给,他的同伴就拿走了,这就算盗窃。少年去追并把他杀掉,应该是追捕盗贼,即使杀死,也不应定罪。”因此便弹劾开封府有关部门判罪过重。开封府的官员不服,此案上报到审刑院和大理院,这两处都认为开封府的判定是正确的。(王安石因其弹劾不当而应被判罪),但皇帝下诏赦免了他的罪名,按照惯例,这种情况应该到阁门去答谢。王安石说:“我无罪。”不肯前去,御史因此弹劾他,皇帝却没有理会。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一)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二)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注】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迨:等到。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卜:选择。阙:通“缺”,遗漏。席坦:人名。稼穑:播种和收获。此泛指从事农业劳动。【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患记问不若人(担心)B勤力不怠(松懈)C带经而农(农业)D躬身稼穑(亲自)【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A迨能倍诵乃止乃不知有汉B以著述为务以虫蚊为兽C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水陆草木之花D带经而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小题4】、司马温公与皇甫谧身上共有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4分)【答案】【小题1】C【小题1】A、D【小题1】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孩子有所缺漏,为什么你会这样蠢笨呢?【小题1】勤奋学习,司马温公和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皇甫谧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略11.阅读世说新语两则(16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2)撒盐空中差可拟()(3)尊君在不()(4)相委而去()(5)友人惭()(6)下车引之()【小题2】补全下面句子被省略的成分。(2分)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3分)(1)白雪纷纷何所似? (1分)(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分)【小题4】在咏雪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2分)【小题5】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3分)【答案】【小题1】(1)凭借(2)差不多(3)对别人父亲的尊称(4)离开(5)感到惭愧(6)拉【小题2】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其)父,则是无礼。【小题3】(错一个词语的解释扣半分,扣完为止)(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小题4】“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语营造出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小题5】聪明机智,正直不阿。不失礼: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失礼: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去”“引”皆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把句子先翻译一下,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看缺少什么成分。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何所”“似”“引”“顾”,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抓住文中描写气氛的语句如“大笑乐”来理解概括即可。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5】试题分析:根据元方的言行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既要说明元方的聪明,又要指出元方的行为略有不当,对长辈失礼。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1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注】过:过人之处。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师大奇之()师谓其父母曰()如是者凡更三师()手抄归()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然遭乱世,且贫无书A怡然称快(幼时记趣)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C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D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译文:_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八则)译文:_【小题4】从许衡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除教育因素外)?(2分)_【答案】【小题1】对感到惊奇(惊讶)对说 更换 用手 (4分)B(2分)【小题2】尝从日者家 /见 /书疏义(2分)【小题3】这个孩子聪明非凡,今后一定能大大超过其他人,我不能做他的老师。聪敏而又努力学刁,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小题4】热爱学习;刻苦勤奋。(意对即可。每点1分,2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如,虚词“然”的用法;实词“奇”“手”的词类活用现象。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3.阅读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有仙则名名:斯是陋室斯:可以调素琴调:无丝竹之乱耳之:【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小题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题4】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小题1】出名;这;弹奏;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小题2】这是简陋的居室 ,只是我的品德高尚纯洁(就不感到它简陋了)。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小题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小题4】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较判断各项字词释义,辨别正误。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斯”“德馨”“何陋之有”,“何陋之有”为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为“有何陋”,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主旨句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形象地分析。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找到“陋室”和“品德”结合的议论性语句即可得知文章的主旨句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首先要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4.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距至也。其国名曰终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槌,顶有口,状若贠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 经营一国,无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埒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识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 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不进酒肉,数月乃复。【注释】甔槌(dnzhu):盛水的陶器。瀵(fn):泉水。醪醴(lol):美酒,埒(li):山上水道。札厉:瘟疫。侪(chi):共同,一起。孳(z)阜:繁衍盛多。孳,繁殖,阜,通“富”,繁盛。【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1)迷而失涂,谬之一国。(2)臭过兰椒,味过醪醴。(3)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过则醉,经旬乃醒(2)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小题4】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答案】【小题1】(1)通“途”,道路。(2)气味(3)沿着,顺着。【小题2】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小题3】(1)(人们)喝多了(神水)就醉,十多天后才能醒。(2)(他)回到国内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以至于)怅然若失,精神恍惚。【小题4】“终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