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10个判决.doc_第1页
知识产权10个判决.doc_第2页
知识产权10个判决.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华大学与山东鄄城济兴医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技术合同纠纷上诉案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5)鲁民三终字第46号上诉人(原审被告、反诉原告):清华大学。住xxx。 法定代表人:顾秉林,校长。 委托代理人:马东晓,北京优仕联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沙耀武,1961年12月23日生,汉族,清华大学副教授,住xxx。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反诉被告):山东鄄城济兴医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住xxx。 法定代表人:张立功,该清算组组长。 委托代理人:李丹,山东源达明华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王学本,1973年5月1日生,汉族,该清算组成员,住xxx。 清华大学与山东鄄城济兴医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以下简称济兴公司清算组)技术合同纠纷一案,山东省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3年3月10日作出(2002)菏民二初字第26号民事判决,清华大学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因该案为技术合同纠纷,属于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受理范围,根据本院2002年2月1日下发并施行的关于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区域管辖和级别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规定,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因此,本院于2003年9月4日以(2003)鲁民三终字第32号民事裁定,撤销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2002)菏民二初字第26号民事判决,将该案移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5年5月28日作出(2004)临民三初字第14号民事判决,清华大学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清华大学的委托代理人马东晓、沙耀武,被上诉人济兴公司清算组的委托代理人李丹、王学本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查明以下事实: 一、1996年11月8日,清华大学就其研发的4-甲基咪唑合成工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申请,申请号:96120612.8。2000年9月3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4甲基咪唑合成工艺发明专利证书,发明人为沙耀武等三人,专利权人为清华大学。 二、1998年9月30日,山东兴达化工厂与清华大学化学系签订4甲基咪唑生产新配方(工艺)开发研究合同一份。 三、1999年7月7日,山东兴达化工厂与济南炼油厂安装工程公司、鄄城县经济开发投资公司三家协议出资成立“济兴公司”。1999年9月30日,济兴公司经鄄城县工商局核准设立。该公司经营范围为生产销售4甲基咪唑。 四、1999年8月10日,济兴公司与清华大学经过协商,对1998年9月30日4甲基咪唑生产新配方(工艺)开发研究合同的价款和支付方式等条款进行变更并重新打印,变更后的合同内容如下:济兴公司(甲方)与清华大学化学系(乙方)经过充分协商,达成4甲基咪唑生产配方(工艺)开发研究合同,具体内容如下:一、甲方责任:1、乙方人员来甲方工作,甲方负责差旅费及食宿费。2、在合同生效后8周内向乙方支付开发研究经费10万元左右,如果未按时付款,每延长一个月增加罚金15%;3、负责组织新工艺工业化生产。二、乙方的责任:1、4甲基咪唑合成新配方(工艺)中试的总收率达到65%以上。2、小试、中试开发应用完成期限,以甲方支付的研究经费到达乙方帐户之日起,半年内完成,乙方负责提供工艺流程和技术操作资料。3、4甲基咪唑合成新工艺的产品质量达到目前工厂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数据为产品外观为白色或类白色,纯度达到96%以上。4、如果未按时完成计划,退还甲方支付研究经费的5%。三、双方共同的责任:1、乙方提供给甲方的4甲基咪唑合成新配方(工艺)技术成果归乙方所有,甲方有独家使用权。2、双方共同承担4甲基咪唑合成新配方(工艺)技术保密,不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转让第三方,否则罚款25万元。3、双方共同验收新配方(工艺)实际生产结果。在完成4甲基咪唑合成新配方(工艺)开发应用后,根据实际生产结果,再拟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分成条款。四、合同签约地点:北京市。合同有效期:1999年8月10日至2000年8月10日。该合同由乙方项目负责人沙耀武签名并加盖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合同专用章。该合同交给济兴公司后,济兴公司未签字、盖章。 五、1999年8月11日,双方根据1999年8月10日4甲基咪唑生产新配方(工艺)开发研究合同签订协议书一份,内容如下:济兴公司(甲方)与清华大学化学系(乙方)经过充分协商,就“4甲基咪唑生产新配方(工艺)开发研究合同”达成补充协议,合同书与本协议相矛盾之处以本协议为准,具体条款如下:1、甲方支付乙方开发经费25万元。合同签字后甲方支付乙方10万元,工业化生产产品的收率和质量达到合同有关要求后,甲方立即将其余的15万元支付给乙方。2、如果甲方按照乙方提供的技术方法进行生产,由于技术工艺问题而导致产品收率和质量未能达到合同书的规定,乙方有义务协助甲方解决技术问题。如还不能够达到要求,乙方退还甲方的研究经费。3、乙方提供生产工艺配方并负责技术指导,甲方负责提供场地和设备并组织工业化生产。乙方提供给甲方的技术配方不经过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转让给第三方。4、本协议经双方代表签字后即生效。该协议由济兴公司法定代表人张立功和清华大学化学系代表沙耀武签字。 六、1999年8月20日济兴公司向清华大学付款10万元,8月22日清华大学给济兴公司开具盖有清华大学化学系财务专用章的收据一张,收款事由:科研费。并交付4甲基咪唑生产工艺一份。 七、1999年11月7日,清华大学沙耀武教授到达济兴公司,11月8日、9日,沙耀武主持进行了三次小试,共精馏出4甲基咪唑84.5克。第一、二次小试产品平均纯度93.3%,收率59.8%;第三次小试产品纯度81%,收率53%。11月11日,根据济兴公司的要求,沙耀武起草和交付了4甲基咪唑合成工艺、4甲基咪唑分析方法、4甲基咪唑原料消耗及色谱条件、丙酮醛谱条件、4甲基咪唑小试工艺等技术资料。11月12日,双方对清华大学提供的技术资料进行了讨论分析,双方确认沙耀武于11月24日,最好于11月20日再次到济兴公司指导进行中试工作。1999年11月13日,双方签署工作备忘录,对上述试验过程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予以确认。此后,清华大学未按约定至济兴公司进行技术指导,济兴公司与清华大学多次进行电话交涉,认为清华大学提供的技术虚假,沙耀武答复其技术没有问题,试验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原料浓度不够,其次是仪器设备太差。双方未能就合同如何继续履行协商一致,发生纠纷,济兴公司停业放假。 八、因济兴公司未在2000年4月30日前申报年检,鄄城县工商局2000年11月28日以(2000)第66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吊销济兴公司的营业执照。 九、2001年7月24日,济兴公司三股东济南炼油厂安装工程公司(甲方)、山东鄄城县经济开发投资公司(乙方)、山东兴达化工厂(丙方)与鄄城县政府(丁方)达成如下协议:1、济兴公司是由以上三股东共同投资组成的,生产4甲基咪唑,此项目是山东省东西结合的重点项目之一,该公司自99年7月7日成立以来,由于所购买的清华大学化学系沙耀武副教授的技术不成熟,不能进入工业化生产,致使该项目破产。除了给投资各方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外,并给投资各方在政治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甲、乙、丙三方出资比例为200:50:20(以万元为单位)。鉴于第1条所述原因,公司为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不得不放假。经三股东清算并确认至2001年7月22日公司帐面所有者权益余额为2638786.40元,其中货币资金746008.64元。3、鉴于组建时,山东兴达化工厂以土地等不动产作价20万元入股,山东鄄城县经济开发投资公司以50万元现金入股,济南炼油厂安装工程公司以现金200Page万元入股的事实,甲、乙、丙三方同意按如下方案进行剩余资产的分割:(一)所欠菏泽纸箱厂包装物款2000元即日以济兴公司银行存款2000元予以清帐。(二)鄄城县经济开发投资公司获得济兴公司23.146314万元的银行存款。(三)济南炼油厂安装工程公司获得济兴公司50万元银行存款和12545.50元的现金。(四)济南炼油厂获得138204元的汽车一辆。(五)山东兴达化工厂获得投资初期作价入股的资产20万元。(六)去掉济兴公司资产损益399298.42元,济兴公司现剩余固定资产及原料1161575.78元,归山东鄄城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和济南炼油厂安装工程公司所有,其中,山东鄄城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应得268536.86元。济南炼油厂安装工程公司应得893038.92元。双方同意无偿捐赠给鄄城县国有资产管理局。(七)济兴公司与清华大学的经济纠纷今后所发生的费用及赔偿金由济南炼油厂安装工程公司一家承担和所有,与鄄城各方无关。(八)本协议自四方代表签字之日起生效。济兴公司也自签字之日起依法解散。同日,四方代表在协议书上签字。 原审法院认为,本案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为:1、双方签订的4甲基咪唑生产新配方(工艺)开发研究合同的性质是技术转化合同还是技术转让合同?2、合同双方有无违约行为?没有实现合同目的责任应由济兴公司承担还是清华大学承担?3、清华大学已收取的10万元“技术转让费”是否应当返还?4、济兴公司主张的各项经济损失是否存在?与清华大学的行为有无因果关系?5、济兴公司未付15万元费用是否应当支付。6、济兴公司清算组是否具备诉讼主体资格? 对上述争议焦点问题,原审法院认为,1999年8月10日的4甲基咪唑生产新配方(工艺)开发研究合同及1999年8月11日的协议书均系济兴公司和清华大学的真实意思表示,内容亦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应为有效合同。双方签订该合同的目的是将“4甲基咪唑合成新工艺”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根据合同中“4甲基咪唑合成新工艺的小试、中试及开发应用由清华大学完成,并负责提供工艺流程、生产工艺配方、技术操作资料和技术指导;济兴公司负责提供场地和设备并按照清华大学提供的技术方法进行工业化生产”等具体约定及有关法律规定,该类合同属于技术开发合同中的委托开发合同,济兴公司为委托人,清华大学为研究开发人。 合同签订后,济兴公司于1999年8月20日向清华大学支付开发经费10万元,清华大学于11月7日到达济兴公司进行试验,但三次小试均未达到目的。根据双方签订的工作备忘录约定,清华大学应于同年11月20日再次前往济兴公司进行技术指导,但清华大学没有履约前往。合同约定的小试没有完成,中试及提供技术资料、对工业化生产进行技术指导等项目均未进行。至2000年8月3日济兴公司提起诉讼,合同有效期即将届满(合同有效期为1999年8月10日至2000年8月10日),清华大学既没有制定也未实施切实可行的研究开发计划,已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合同的目的已经不能实现。 清华大学主张济兴公司的生产条件不符合要求是产品收率和质量均达不到约定标准的原因不能成立。主要理由是:1、根据合同约定及商业惯例,合同约定小试、中试由清华大学进行,已交付的研究开发经费,应当包括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的购置费用。济兴公司提供的设备是工业化生产设备,清华大学的履行行为中止于三次小试结束,尚不涉及济兴公司的生产设备是否符合要求问题。2、作为“4甲基咪唑生产新配方(工艺)”的研发者,委托开发合同的研究开发人、具有国内知名专家的权威机构,清华大学有能力判断实验设备是否符合试验要求,也有选择适合要求的设备进行试验的合同义务。因此,不论济兴公司的仪器设备是否适合试验要求,均不能成为清华大学中止开发研究的理由。清华大学在三次实验未达目的之后才提出试验不成功的原因是主要原料浓度不够、仪器设备太差系推卸责任。 清华大学辩称其充分履行了技术转让合同中约定的提供资料和技术指导的义务,济兴公司却没有依据技术要求对生产条件进行整改,致使技术指导工作无法继续进行,亦不符合事实及合同约定。主要理由是:1、根据合同约定及合同性质的要求,清华大学应当提供的技术资料是研究开发成果的载体,应当是经过中试验证,使用工业生产设备和工业原料进行生产的技术资料。清华大学交付的4甲基咪唑生产工艺、4甲基咪唑合成新工艺、4甲基咪唑分析方法、4甲基咪唑原料消耗及色谱条件、丙酮醛谱条件、4甲基咪唑小试工艺等技术资料,系在小试未成功、中试未进行的情况下制作,显然不是合同约定的研究开发成果。2、清华大学应当提供的技术成果,是能够据以进行工业化生产的技术资料,应当包括技术实施需要的相关原料及设备的技术指标,清华大学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其已向济兴公司交付了合同约定的技术成果,也没有证明其已向济兴公司提出生产设备的技术要求,因此也不能证明济兴公司未按要求进行整改的事实。清华大学对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后果免责的理由不能成立。 综上所述,本案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原因,在于清华大学未能以最大的善意及高度的事业心履行合同约定的研究开发义务,济兴公司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符合有关法律规定,清华大学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返还已收取的10万元研究开发经费,并应比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逾期付款利息赔偿因其未及时返还而给济兴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清华大学反诉济兴公司清算组继续支付剩余15万元的请求无事实及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济兴公司主张的经济损失,主要包括工程安装费1113036.93元,化工原料款112035.27元,设备改造费19620元,配件等费47468.48元等。本案双方当事人签订的是委托开发合同,根据合同性质及具体条款的约定,清华大学提供的技术资料,除应当达到合同约定的指标外,还应当包括实施技术所需要的客观物质条件,包括工业化生产所需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品种及技术参数,主要原料的品种、含量等技术指标。济兴公司才能根据清华大学提供的技术要求和公司现有设备的状况,提供(包括现有设备及重新购置)符合技术要求的设备、原料,在清华大学的指导下进行工业化生产。清华大学没有完成研究开发工作,也未交付技术成果。济兴公司也未提供出清华大学交付的设备方面的技术要求,证明济兴公司主张的工程安装费、化工原料款、设备改造费、配件等费用,系由于对技术开发的风险估计不足及对清华大学的过度相信,在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尚未完成而自行决定提前进行的投资。如上所述,合同约定的技术成果对于设备方面的要求应当产生于研究开发阶段,双方对于设备购置和改造的费用的预计,应当也只能产生于合同签订之后。济兴公司主张的工程安装费、化工原料款、设备改造费、配件等费用,显然已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3条规定的“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损失”的范围。而且济兴公司主张该部分损失的证据仅为结算发票,不能证明其具体的工程内容、配件的明细、用途,以及该部分财产的现值及去向,导致其主张在事实上的真实性和数额上的确定性方面证据不足。因此济兴公司主张的该部分损失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不予支持。至于济兴公司主张的招待费、员工工资及律师代理费等开支,系企业经营的正常开支,与清华大学的违约行为无因果关系,请求清华大学负担于法无据,亦不予支持。 济兴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济兴公司三股东济南炼油厂安装工程公司、山东鄄城县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山东兴达化工厂及鄄城县政府对济兴公司的资产、债务进行了协商处理,并约定济兴公司与清华大学的经济纠纷今后所发生的费用及赔偿金由济南炼油厂安装工程公司一家承担和所有,系济兴公司内部约定,其他债权人有权请求以济兴公司的剩余资产偿还济兴公司的债务,并向该剩余资产占有人进行追偿。但对外以清算组的名义参与民事诉讼符合有关法律规定。济兴公司清算组在诉讼中按清华大学的要求提交了三股东对济兴公司清算组代表资格的确认,济兴公司清算组系适格的民事诉讼主体,清华大学对济兴公司清算组的主体资格提出的异议不予支持。Page 综上,原审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条、第44条、第61条、第94条第2、4项、第107条、第113条、第330条第4款、第332条、第33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条、第19条第2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0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1条之规定,判决:一、解除济兴公司与清华大学签订的“4甲基咪唑生产新配方(工艺)”开发研究合同;二、清华大学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向济兴公司清算组退还济兴公司支付的4甲基咪唑生产新配方(工艺)开发研究经费10万元,并比照逾期贷款利息数额赔偿损失(自2000年2月23日至本判决确定的给付之日止,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逾期贷款利率分段计算);三、驳回济兴公司清算组的其他诉讼请求;五、驳回清华大学的反诉请求;一审案件受理费10510元,济兴公司清算组负担7147元,清华大学负担3363元;反诉费4560元,由清华大学负担。二审案件受理费14518,济兴公司清算组负担6805元,清华大学负担7713元。 清华大学不服原审判决上诉称,一、清华大学完全、适当的依约交付了合格的技术成果,并积极、负责、准确地对小试、中试进行了指导,涉案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济兴公司不积极履行合同义务,既不改善、更换试验设备,也不积极同清华大学研究解决问题之道,原审判决认定涉案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原因在于清华大学,缺乏事实依据。二、即使清华大学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过错,根据合同约定也仅承担返还研究开发经费的责任。至于由此产生的损失,则应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来分担,而不应由清华大学承担全部责任。且本案实质是因济兴公司得知无法取得预期利益后,拒绝履行其提供合格设备和组织工业化生产的义务,才使合同最终无法履行,并由此给清华大学造成了应得利益的损失。原审判决清华大学退还济兴公司研究经费10万元,比照逾期贷款利息数额赔偿损失,并驳回清华大学的反诉请求有失公平。综上,请求依法改判原审判决的第二项、第五项,支持清华大学的反诉请求,并判令济兴公司清算组承担本案诉讼费。 济兴公司清算组答辩称,本案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清华大学未能履行合同约定的研究开发义务,未依约交付合格的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成果,并由此给济兴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请求依法驳回清华大学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 本院二审查明事实与原审法院查明事实一致。 根据上诉人的上诉及被上诉人的答辩,并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见,本案的争议焦点问题是:1、清华大学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约?清华大学的违约行为能否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2、原审判决清华大学返还10万元开发研究经费并比照逾期贷款利息数额赔偿损失是否适当? 对于第一个焦点问题,本院认为,涉案合同性质为委托开发合同,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双方当事人均无异议,因此,双方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根据合同约定,济兴公司作为委托人,应向研究开发人清华大学支付研究开发经费,负责提供场地、设备并组织工业化生产。清华大学作为研究开发人,应负责进行小试、中试,提供工艺流程、生产工艺配方和技术操作资料并进行技术指导。在实际履行中,济兴公司按照合同约定,按时向清华大学支付了10万元研究开发经费,提供了生产场地及设备,清华大学亦依约到济兴公司进行小试,并向济兴公司提交了部分技术资料,但其三次小试均未生产出符合合同约定的产品。后,双方在工作备忘录中约定清华大学应再次前往济兴公司进行技术指导,但清华大学一直没有履约前往,违约在先,此后亦未在合同约定期限内完全完成小试、中试,提交技术成果,致使涉案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构成根本违约。清华大学虽抗辩称小试未成功的原因是济兴公司提供的生产设备不合格造成的,但合同中对于济兴公司负责提供的生产设备应具备的性能、标准等并没有作出具体约定,因而不存在济兴公司提供的设备是否合格的问题。且涉案“4甲基咪唑合成新工艺”技术是清华大学研究开发的,并已获得发明专利,实施该项技术并生产出符合涉案合同约定的产品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应具备的性能、标准等,清华大学作为研究开发人应当比被动接受该技术的济兴公司更为了解,而符合涉案技术要求的生产设备也是清华大学能够顺利履行其自身合同义务的必备要件。因此,清华大学作为涉案技术的研究开发人,对于济兴公司如何选购、安装符合涉案技术要求的生产设备应当负有指导的义务,即使济兴公司提供的生产设备不合格,其责任也不在济兴公司。原审判决认定是清华大学的违约行为致使涉案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清华大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其反诉请求不能成立并无不当。 对于第二个焦点问题,本院认为,根据合同约定,清华大学应于研究开发经费到达帐户之日起,半年内完成4甲基咪唑合成新工艺的小试、中试及开发应用工作。否则,即应退还济兴公司的研究经费。从查明事实看,清华大学于1999年8月22日收到济兴公司支付的10万元研究经费,按照合同约定,其应于半年内即2000年2月23日前完成小试、中试并交付技术成果,但其在三次小试未成功后即未再履约,致使涉案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根据合同约定,清华大学应于2000年2月23日返还其已收取的研究开发经费10万元,但清华大学并未按照合同约定及时予以返还,给济兴公司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原审法院根据济兴公司的诉讼请求及清华大学的违约行为给济兴公司造成的实际损失情况,判决清华大学返还10万元研究经费,并酌情按照银行同期逾期付款利息赔偿因未及时返还10万元研究经费而给济兴公司造成的损失亦无不当。 综上,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清华大学的上诉请求依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审判长于玉审判员岳淑华代理审判员柳维敏二五年九月三十日书记员宋翠梅常德市第一中医院诉湖南德海制药有限公司等科技成果权纠纷案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1)常经初字第37号原告常德市第一中医院,住xxx。法定代表人樊方桂,院长。被告湖南德海制药有限公司,住xxx。法定代表人周建华,董事长。被告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住xxx。法定代表人罗祖亮,董事长。原告常德市第一中医院(以下简称中医院)诉被告湖南德海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海制药)、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洞庭水殖)科技成果权纠纷一案,于2001年11月23日向本院提起诉讼。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2年1月16日、4月9日先后两次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中医院的委托代理人黄可瑞、彭士泉,被告德海制药的委托代理人印国光、彭志斌,被告洞庭水殖的委托代理人李承芳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中医院诉称,七十年代,在中医院的组织和领导下,该院眼科医生周力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研制出了治疗近视眼的规范处方,并于1975年制成“水洒丸”。1976年,中医院经与德海制药(原湖南省常德中药厂,以下简称常德中药厂)协商约定,该厂按中医院提供的处方投入生产。1980年10月10日,双方达成协议,约定由中医院提供处方、剂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质量要求,由德海制药制面中成药后交中医院临床观察,德海制药支付部分经费,负责办理报批手续,并将这一临床新药定名为“增光片”。中医院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200例临床观察的实施和资料整理。1981年,德海制药根据中医院的处方和临床观察资料报至湖南省卫处厅。1981年8月3日,湖南省卫生厅批准德海制药正式投入生产。德海制药使用中医院这一科技成果生产“增光片”以来,取得了惊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洞庭水殖的股票上市发行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科技成果的使用费。故请求法院确认中医院“回春牌增光片”处方这一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判令德海制药在“回春牌增光片”的注册、广告、宣传、报奖等方面体现中医院的法律地位;判令德海制药和洞庭水殖共同支付中医院从使用“增光片”处方起到目前为止的使用费计3800000元;判令德海制药和洞庭水殖共同支付中医院继续合用“增光片”科技成果所获利润的40%。原告中医院为证明其诉讼主张,向本院提供如下五组证据:1、1967年5月11日、6月11日制作的“增光片”处方;1981年10月14日,常德中药厂技术股致常德市卫生局的函;2002年1月15日,中医院向本院出具的证实“增光片”处方属该院眼科医生周力的职务发明,周力在该证明了签署了“情况属实”的意见的证明;1999年8月3日,周力书写的“回春牌增光片”处方的发明经过;1997年11月5日,常德师范学院张鸣岐出具的证明;中医院的委托代理人黄可瑞2000年9月12日对彭士泉、廖金玉的调查笔录;中医院眼科室制作的1976年10月28日至1977年11月30日的十份“增光片”治疗近视病疗效观察记录及增光片对122只(例)眼视提高观察统计表;国家中医院管理局编写的建国四十年中医药科技成就近视眼治疗研究的内服中药中有周力的“增光片”报告等力份证据。拟证明“增光片”处方是中医院医生的职务发明的事实。2、周力制作的两本“增光片”治疗近视眼临床观察记录;1997年11期湖南省中医中西结合眼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刊载的周力于1981年2月10日起草,发表于四川中医1985年第8期的增光片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疗效观察报告;1997年10月1日,湖南省中医眼科学会、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眼科专业委员会邀请周力参加湖南省1997年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经验交流会的通知,会后给周力颁发的论文证书等六份证据。拟证明中医院眼科医生周力对“增光片”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且其成果已被有关单位认事的事实。3、1980年10月10日,中医院与常德中药厂签订的关于“增光片”临床问题的协议书;1981年8月3日,湖南省卫生厅(81)湘卫药批字第070号文件;1985年12月25日,中医院收常德中药厂咨询费6000元的收据共三份证据。拟证明常德中药厂仅向中医院支付了部分咨询费,而未支付使用费和所取得收益的事实。4、1985年4月28日,常德中药厂财务科、常德地区经济委员会、常德地区财政局、常德地区药材公司、常德地区统计局出具的有关“增光片”经济、社会效益的证明;2000年5月是11日,证券时报登载的洞庭水殖的招股说明书;2001年3月6日,中国证券报登载的洞庭水殖2000年年度报告共三份证据。拟以证明“增光片”投产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事实。5、1998年12月29日,德海制药的企业变更登记申请书,证明股东由湖南德海实业集团公司、湖南德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德中药厂变更为湖南德海西湖渔业总场、常德泓鑫水殖有限公司;湖南省医药管理局湘药计发(1997)14号文件关于同意常德中药厂更名为湖南德海制药有限公司的批复;常德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常体改函(1997)1号文件关于同意常德中药厂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函;1997年9月18日,湖南德海实业集团公司“关于申请保留常德中药厂工商执照的报告”;1998年7月23日,德海制药股东会决议,1999年5月6日,股东大会通过的章程;常德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常体改字(1996)14号文件关于同意将常德中药厂划转给湖南德海实业集团公司的批复;常德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常体改字(1997)8号文件关于同意常德中药厂改组为湖南德海药业有限公司的批复;湖南德海实业集团公司的湘德集字(1997)30号文件关于设立“德海制药”的请示;1997年4月10日,关于申请设立“德海制药”工商登记的报告;1997年6月17日,湖南德海药业有限公司申请将名称变更为“德海制药”变更登记申请书;1998年7月1日,德海制药申请将股东由湖南德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德中药厂、常德中药厂职工持股会变更为湖南德海实业(集团)公司、常德中药厂的企业变更登记申请书;1998年11月25日,德海制药股东股份转让协议;1998年12月28日,湖南德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湘德有(1998)34号文件关于变更公司名称和经营项目的请示即该公司变更为常德泓鑫水殖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公司企业变更登记申请书;1997年9月30日,德海制药致常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要求该局证明德海制药原名常德中药厂的函;1997年10月15日,本院(1997)常经终字第138号民事判决书等十六份证据。拟证明德海制药就是常德中药厂的事实。被告德海制药辩称,德海制药不是本案适格的被告。德海制药是经常德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1997)8号文件批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于1997年4月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现在的股东洞庭水殖和湖南泓鑫控股有限公司,与常德中药厂无任何关系。本案中医院的起诉已经超过诉讼时效。中医院与常德中药厂的关于“增光片“临床问题的协议书,已于1985年12月25日履行完毕,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已终止。其诉讼时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始于1987年1月1日,止于1989年1月1日,其诉讼时效期间已超过了二年,中医院已经丧失了胜诉权,请求驳回中医院的诉讼请求。被告德海制药为证明其辩称理由,向本院提供了如下四组证据:Page1、2000年3月20日,工商部门给常德中药厂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常德中药厂2001年3月21日的年度检验情况表;德海制药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1997年5月30日,常德会计师事务所湘常会(1997)验字第41-1号对德海制药的验资报告;1997年3月25日,常德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文件,常体改字(1997)8号,对湖南德海实业集团公司作出的关于同意设立德海制药的批复;2000年12月22日,常德市武陵区人民法院(2001)武民初字第206-1号民事裁定书;2001年3月5日常德市武陵人民法院(2001)武民初字第206号民事调解书;2001年11月6日常德市武陵区人民法院(2001)武执字第681号执行通知书;2001年10月29日,本院(1999)常民再字第198号民事裁定书;1998年7月25日,常德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常国资(1998)企字第59号文件;常德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常体改字(1997)8号文件;2000年12月26日,常德中药厂厂字(2000)第18号文件;常德市国土管理局常国土价确安(2000)116号文件;2002年1月16日,常德中药厂的银行特种转帐贷方传票等十三份证据。拟证明德海制药与常德中药厂是两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法人,而且常德中药厂具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2、湖南省卫生厅文件,(81)湘卫批字第070号关于同意增光片、碘酊质量标准的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6年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1999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公告(第20号、第25号)及德海制药的中药品种保护证书;沈阳东新药业有限公司的傅仁宇R增光片使用说明书共五份证据。拟证明常德中药厂已经取得了“增光片”中药的生产权和“增光片”处方已经向社会公开,有关医药生产企业可以仿制的事实。3、1997年9月4日,湖南省药政管理局(1997)湘卫药标字第39号关于同意“增光片”转版生产的批复,拟证明德海制药现在生产的“增光片”的组成成份来源卫生部1996年的药品标准,不是来源于中医院提供的处方的事实。4、关于“增光片”临床问题的协议书;1985年12月25日,中医院领取常德中药厂6000元咨询收据;常德中药厂付中医院工会6000元咨询费的付款委托书;2000年3月30日,印国光律师对彭士泉的调查笔录;1984年7月18日中华医学会常德分会收常德中药厂“增光片”技术转让费2000元收据;1984年7月24日的付款委托书(回单)等六份证据。拟证明中医院与常德中药厂的协议已经履行完毕,而且常德中药厂已经支付了使用费和其他费用的事实。被告洞庭水殖辩称,洞庭水殖不应成为本案被告。德海制药是洞庭水殖和常德泓鑫水殖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洞庭水殖仅仅是德海制药的股东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德海制药仅以其公司资产对外承担有限责任,即便是德海药对中医院构成侵权,其责任也只能由德海制药承担而不应由其股东洞庭水殖承担。故将洞庭水殖列为本案被告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应驳回中医院对洞庭水殖的诉讼请求。洞庭水殖未向本院提供证据。根据当事人庭审质证的情况,本院依职权到常德工商行政管理局查阅了常德中药厂的工商登记档案,调取了常德中药厂的2000年度年检资料和湖南里程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湘里会(2001)评字第93号常德中药厂资产评估报告书。根据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和庭审中当事人质证的情况,本院对如下事实予以确认:1972年下半年,中医院眼科医生周力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和中医院“近视乃火少”的原理,研制出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水药”。1975年中医院中药库将“水药”制成“水洒丸”,并命名为“近视丸”。因中医院的生产能力有限,1976年5月11日,中医院将“近视丸”更名为“眼复明片”后,向常德地区商业局中药厂(系常德中药厂前身)提供了处方,注明了处方来源、组成、制法和贮藏方法等内容。同年6月11日,该处方由常德地区商业局中药厂制成成药后,中医院就该药的瓶贴规格、说明、适用症、用法用量、禁忌症等提出了要求,并约定该药全部交中医院眼科使用,由中医院医生观察该药的疗效。1980年10月10日,中医院与常德地区中药厂(亦系常德中红厂前身)签订了一份关于“增光片”临床问题协议书,约定:1、试制临床新药“增光片”是双方共同任务,务必抓紧抓好,尽快取得科研成果;2、中医院提供处方、剂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质量要求,常德中药厂按要求试制成药,并按时供药交中医院临床观察;3、中医院在1980年底完成200个病例临床观察,并写出观察报告,整理后交常德中药厂报批,常德中药厂给予中医院科研经费补贴。此产品从报批投产之日起,十八个月内销售利润(国家标准4%)归中医院并给予献方人奖金100元,病例收集费400元,临床报告稿费100元等。1981年2月10日,中医院眼科医生周力向常德中药厂提交了“增光片”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疗效观察报告。该报告的主要内容发表在四川中医1985年第8期,1997年10月周力持该报告参加了湖南省中医眼科学会、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眼科专业委员会的学术经验交流会,并获论文证书。该报告收集在湖南省中医中西结合眼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1997年11期之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建国四十周年中医药科技成就中摘录了周力的报告。1981年8月3日,湖南省卫生厅的(81)湘卫药批定第070号文件关于同意增光片、碘酊质量的批复称“常德地区中药厂,你厂申请生产的增光片、碘酊,经我厅药检所检验核对,同意增光片按随文附发的暂订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和供应,在生产中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确保药品质量,统一编号为(81)湘药标20-043号”。该文后附有“增光片”的处方来源常德市中医院、常德中药厂自拟及处方组成成份、制法、鉴别、检查、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与贮藏等具体要求。同年10月14日常德地区中药厂致函原常德地区卫生局,称:“中医院眼科医生周力等同志,1976年起和我厂联合试制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中成药增光片,并用于临床疗效观察。1981年6月完成本药临床观察工作,整理原始病历,由我厂完成其他申报手续上报湖南省卫生厅审批。1981年7月4日,湖南省卫生厅正式批准。”1985年4月28日,原常德地区中药厂财务科、原常德地区统计局出具了“增光片”经济、社会效益证明称:“仅统计去年至今年三月,已生产销售增光片1576000瓶,创工业总产值1654800元,共获销售利润30000元”。1984年7月24日,中华医学会常德分会从常德中药厂领取“增光片”技术转让费2000元。1985年12月25日,中医院从常德中药厂收取咨询费6000元。1996年,国家卫生部药典委员会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第207页载有“增光片”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等内容。1999年2月21日,国家药品临督管理局给德海管理局给德海制药颁发了(99)国药中保证字第118号中药保护种证书,称:“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药品种保护条例规定,经审定,同意增光片列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保护期7年,自1999年5月10日至2006年5月10日止”。并在中药品种保护品种公告第20号中予以公布,称:“根据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的规定,批准以下企业生产的中药品种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在品种保护期内,凡未取得该品种中药保护品种证书的企业,一律不得生产。保护品种号ZYB20799118,生产企业德海制药”。1997年9月4日,湖南省药政管理局以(1997)湘卫药标字第39号关于同意“增光片”转版生产的批复称“德海制药:你公司申请转版品种增光片Page,经省药检所检验复核,同意按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进行生产和销售。批准文号:ZZ4242湘卫药准字(1982)第020030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公告第25号中有“以下为补发中药保护品种证书的品种,药品名称增光片,保护级别2级,保护年期7年,品种号ZYB2071999118-1,生产企业为沈阳东新药业有限公司”。该“增光片”为傅仁宇R增光片。1996年8月19日,常德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常体改字(1996)14号关于同意将常德中药厂划转给湖南德海实业集团的批复,同意将常德中药厂划转给湖南德海实业集团公司,常德中药厂仍享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原有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员工身份不变。1997年3月20日,湖南德海实业集团公司以湘德集字(1997)30号文件向常德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请示,拟设立“湖南德海制药有限公司”,由湖南德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德中药厂及常德中药厂职工持股会共同发起组建。同月25日,常德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常体改字(1997)8号文件对常德中药厂作出关于同意常德中药厂改组为湖南德海药业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常德中药厂改组为湖南德海药业有限公司,同意该厂的剔除土地使用权后的净资产405100元,由湖南德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购买等。同年4月10日,湖南德海药业有限公司向常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提交了关于申请设立“湖南德海制药有限公司”工商登记的报告,在常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了登记。1997年6月18日,湖南德海药业有限公司给常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关于更换公司名称为“德海制药”的申请报告。德海制药的股东有:湖南德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5%计200.75万元;常德中药厂以部分净资产持股25%计91.25万元;职工持股20%计73万元。1998年7月1日,德海制药又办理了企业变更登记,其股东变更为:湖南德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5%计200.75万元,常德中药厂持股45%计164.25万元,1998年11月25日湖南德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所持55%股份中的45%的股权转让给湖南德海实业集团公司。同年,常德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无偿将湖南德海实业集团公司的45%与常德中药厂的45%的股权转给湖南德海西湖渔业总场(90%)。1998年12月29日,湖南德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常德泓鑫水殖有限公司,湖南德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所持德海制药的10%股份相应地变为常德泓鑫水殖有限公司持有,另90%的股份仍由湖南德海西湖渔业总场持有。1999年5月17日,德海制药申请变更登记,股东变更为洞庭水殖和常德泓鑫水殖有限公司。2000年11月22日,德海制药的股东又变更为洞庭水殖和湖南泓鑫控股有限公司。2000年3月27日常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给换发了常德中药厂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注册号为4307001100337(3-3),常德中药厂于2000年3月27日、2001年3月21日分别进行了企业年度检验。2001年12月20日,湖南里程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对中药厂的资产进行了评估作出了湘里会(2001)评字第93号资产评估报告书,委估资产的评估值为1172.68万元。依据上述已经确认的事实,并结合当事人提供的经庭审质证的证据。本院认为,“回春牌”增光片的中药组成成份的处方是中医院眼科医生周力利用中医院提供的物质条件,依据古代中药治疗眼疾的原理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而研制出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常德中药厂通过与中医院订立协议的形式,取得了该处方的药品生产权。“回春牌”增光片的工艺制法则是常德中药厂通过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不断摸索、总结、反复实践而形成的。常德中药厂生产出成药后,中医院又依据协议,对该药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并提供了临床观察报告,从而使常德中药厂的“回春牌”增光片得到了湖南省卫生厅的药品生产许可证。中医院与常德中药厂订立的关于“增光片”临床问题的协议书,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关于“合同法实施以前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释另有规定的外,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当时没有法律规定的,可以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一款关于“合作开发合同是指当事人各方就共同研究开发所订立的合同”的规定,应认定该协议书是中医院与常德中药厂订立的合作开发合同。而根据国务院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中药组成成份的处方和工艺制法是药品权利保护的核心。因此,“回春牌”增光片系常德中药厂和中医院合作开发的一种创造性智力成果,中医院是该科技成果的开发研制人之一。因中医院或常德中药厂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申请药品专利,故本案中医院请求保护的权利属于一种非专利技术秘密或称商业秘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的“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1996年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已经向社会公开了“增光片”的处方、制法、性状、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等内容,使该处方和工艺制法能够从公开渠道获得而成为公知技术,丧失了作为商业秘密应予以保护的秘密性。公知技术是一种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任何人都可以不需要征得他人同意而无偿使用。因此,中医院不能依据1996年就已经成为公知技术的“增光片”处方,向相关使用单位主张利润分成和要求支付使用费。且中医院作为合作开发的一方,对“增光片”的处方未自行采取保密措施或要求常德中药厂对该处方采取保密措施。根据1997年9月4日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