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有效监管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有效监管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有效监管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有效监管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有效监管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10252学 号:0721620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有效监管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姓 名郭崇辉系 别管理学院专 业金融学研究方向金融市场指导教师饶海琴 副教授学位论文完成日期 2009年12月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位论文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 密_年 不保密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 年 月 日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摘 要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全球经济尤是其是银行业来讲无疑是一次重创,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金融监管效果的反思。我们在反思此次金融危机并结合历次银行倒闭成因的时候,不难发现造成银行破产的原因中来自银行内部治理方面的因素越来越重要。这使银行业的治理问题成为关注焦点。200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两个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推到了从未有过的历史高度。尽管当前监管理论相对完备,国内对于监管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也日趋增多,但是对于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尚少。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关系,以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选取2001-2008年发布的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试图找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有效监管之间的相关性并希望能对当前的研究能有所探索。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课题来源及意义做了阐述,在综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紧接着对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对银行有效监管公司治理理论以及进行了界定,指出两者之间的紧密的契合关系。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发展历程,基于有效监管的界定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效果进行评价,指出了当前公司治理现状下银行监管的困境。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章节。本章构建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标体系以及监管有效指标体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公司治理指标中的股权集中度、高管持股比率和独立董事规模三个指标和监管有效性指标存在显著线性关系,而监事会相关指标以及董事会规模指标、高管薪酬指标则没有呈现与监管指标显著相关性。最后一部分,通过回归结果分析,对加强公司治理改进监管有效性提出了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议:首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有效监管内部环境;比如从防控股权过度分散、建立运行机制健全的董事会与监事会、打造高效高管薪酬激励方案以及营造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几个方面来实现。其次,应大力推进银行法制环境建设,优化有效监管外部环境;再次,应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和谐监管”理念。这些建议对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实现银行的有效监管意义重大。关键词: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 有效监管 ABSTRACTSince the SMC of the 2007, a large-scale financial crisis has been sweeping across the world. It has hit the global economy severely, especially for the banking. It has induced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again. As we reflected on the present financial crisis combing with the bankrupt of the banking previously, we can find the fact that the causes of the bankrupt are mostly from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it has been grow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which makes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to be the focus of the banking. In June 2002, the POC published the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 corporate governance guidelines” and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 a system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external supervisors guidelines”. The two guiding document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will push the issues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the commercial bank in China to the peak of the history.Although the present supervision theory is relatively perfect, the researches on the supervision are in-depth, the study o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also increasing day by day. However, there are f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th. Base on the facts above, we choose fourteen samples of the listed commercial bank, the data ranks from 2001 to 2008, with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ank supervis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by th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If possible, I hope this article will be some supplement to the present research.This article includes five parts altogether, the fist part tells about the background, the sourc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mainly, bring about the frame of the article basing o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hen introduces the innovation and difficulty of the article.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 and effective supervision theory, then we talk about the correlation of the both. In part three, we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 supervision process, basing on the definition of effective supervision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 we evaluate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point out the banking supervision difficulties. Part four, the core chapter, in this part, we construc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dex system and effective supervis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ommercial bank. Th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icators of concentration in equity, the ratio of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and the ratio of the managements shareholding are significantly linear correlation. However, the other indicators such as the board size and the related indicators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have not the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 At last, by analyzing the regression results, we make suggestions to strength pres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regarding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s follows: first, we should improv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ptimize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effective supervision; Second, we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Bank of the legal environment, optimiz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effective supervision; Third, we should scientifically promot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chieving a harmonious regulation concept. Thes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which will achieve the aims of the effective supervision, are significant.Key word: effective supervision, commercial bank, corporate governance 目 录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11.1.1 课题来源11.1.2 课题研究背景11.1.3 研究意义21.2 国内外文献综述31.2.1 国外文献综述31.2.2 国内文献综述5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61.3.1 本文的层次脉络及框架结构71.3.2 研究方法81.3.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8第二章 商业银行有效监管与公司治理理论112.1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112.1.1“金融不稳定假说”与金融脆弱性问题112.1.2 商业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界定122.1.3 银行有效监管的法制基础142.2 公司治理的内涵及相关理论162.2.1 公司治理定义162.2.2 两权分离理论172.2.3“委托代理”理论18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182.3 商业银行有效监管与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的契合202.3.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202.3.2 商业银行监管目标与公司治理制度的契合21第三章 我国金融监管发展的路径及银行治理监管的契合困境253.1我国银行监管发展的历程253.1.1 从行政管制到公司治理监管的三个阶段263.1.2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效果评析283.2 现行公司治理结构下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困境303.2.1 中国商业银行与巴塞尔银行公司治理准则的差异303.2.2 商业银行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313.2.3 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缺失”行为323.2.4 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尚不规范32第四章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监管有效性实证分析354.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监管有效性关系模型构建354.1.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监管指标的设置原则354.1.2 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有效监管指标体系构建364.1.3 模型的设立394.2 总体描述性指标分析414.2.1 银行监管指标分析414.2.2 银行公司治理指标分析444.3 监管指标与公司治理指标间的回归分析474.3.1 盈利性指标与公司治理指标间的回归分析474.3.2 安全性指标与公司治理指标间的回归分析494.3.3 流动性指标与公司治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504.4 模型结论514.4.1 股权集中度对提升商业银行的监管效果显著514.4.2 董事会规模过大监管效率低524.4.3 监事会的规模变化对提升银行有效监管效果不显著534.4.4 高管薪酬激励效果有限534.5 模型存在的缺陷54第五章 契合有效监管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建议555.1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银行监管的内部环境555.1.1 保持适度规模的股权集中555.1.2 形成实质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运行机制555.1.3 确立管理层贡献与收益匹配的分配方式575.1.4 营造良好的金融监管文化575.2建设金融法律法规,优化有效监管外部环境585.2.1 健全基本民商事法律制度585.2.2 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法律机制585.2.3 加快金融创新方面的立法监管595.3 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和谐监管”理念605.3.1 努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615.3.2 增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升市场有效监管功能615.3.3 加强金融风险宣传,营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氛围62参考文献63附 录65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71致 谢73III参考文献第一章 绪论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课题来源公司治理与银行监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受到了充分的关注,各种国际性或区域性的研究机构纷纷成立,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各国也大都跟据国情制定了一些具体政策以促进公司治理实践和提高银行监管的效率。同时,07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以及昔日历次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现有的许多文献将这两者的研究隔离开来不同,本文将这两个热点问题的理论研究联系在一起,以求丰富商业银行治理与监管的协调发展。1.1.2 课题研究背景银行业由于其自身高负债经营以及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使得其监管一直备受关注。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全球经济尤是其是金融业来讲无疑是一场空前的浩劫。昔日华尔街上赫赫有名的投行雷曼兄弟在经历了158年的风雨历程后宣告破产。我们在分析其分险成因的时候,不难发现造成其破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有整个金融市场基本层面的变化和不稳定而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但是雷曼兄弟在自身公司内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雷曼近年来发展过快,自身充足率不足,不良资产太多以及管理层的监管无效所引发的风险无疑是此次危机的根源所在。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储蓄和信贷危机产生的巨大金融成本,暴露了商业银行薄弱的管理与治理结构,并一度使银行业自身的治理问题成为关注焦点。现代企业因其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而随之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20世纪80年代接管运动、公司重组、转轨经济等崭新经济现象与管理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司治理热潮。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的分阶段进入将极大地改变当前银行业的市场格局。五年过渡期已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正日趋白热化。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银行在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后银行业出现极度萎缩,外国银行占据了本国银行业的主导地位,致使国家金融体系时常出现震荡。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改革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其核心就是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尚处于初级阶段,加上我国还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面对着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经验丰富的跨国银行集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快改革才能顺应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近年来,各国监管机关越来越多地关注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状况,并积极采取措施督促商业银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作为银行业监管的国际组织,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也特别提出: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不仅是银行监管有效性的前提,也是维护银行体系稳定的基础。巴塞尔委员会还进一步要求监管当局应当对银行发布健全公司治理的指引并采取事前行动以避免风险的发生。在全球理论界和金融界的关注下,1999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加强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的报告。200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两个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推到了从未有过的历史高度。1.1.3 研究意义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监管效果的重要一环。由于目前国内涉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关系方面深入研究将会很有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在比照国外银行的先进治理经验和理念基础上,充分发掘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现存的问题,这无疑对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进而优化监管效果发挥一定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研究意义如下:(1)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监管效果的重要一环。由于目前国内涉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关系方面深入研究将会对完善此方面的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2)本文在银行监管有效性的视角下,通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并在比照国外银行的先进治理经验和理念基础上,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现存的问题,这无疑对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进而优化监管效果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鉴于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各国监管当局纷纷寻觅监管“良策”,以求“明哲保身”。此时有效的银行监管对于一国的经济贡献是不言而喻。因此,作为提高监管效果重要一环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就更具直接的经济意义。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综观国内外金融学研究,相对金融研究的其他领域,关于银行有效监管的相关理论论以及银行有效监管的国际比较方面的研究不多,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公司治理的概念虽已提出良久,但是对于将公司治理与监管效果有机联系起来的文章也不是很多,这种情况在国内更是如此。下面,我们将就公司治理、银行有效监管及两者之间联系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做一下简要的论述。1.2.1 国外文献综述数百年来,所有权与控制权引发的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追捧。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4, 303.中就曾指出:“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私人合伙企业的伙计则是纯粹为了自己打算。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是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这样,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的经营带来难免的弊端”。英国法学家Gower(1979)认为普通员工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应该予以加强。指出:现代企业内部真正的权益主体是企业的职工而不是股东,尽管从法律上看股东是公司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但是职工为企业工作并在企业度过他们的大半生时间。传统的公司治理主要关注所有者和经营者等高层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普通员工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被大大忽视了。德沃特里庞和泰勒尔 Mathias Dewatripont, Jean Tirole.银行监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Mathias Dewatripont and Jean Tirole,1994)从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在缺陷和资本结构的角度提出了“代表假说”,说明为什么要对银行治理结构进行监管和何时进行监管并对巴塞尔协议进行了评价。梯若尔 周道许. 现代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简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Tirole,1999)认为:尽管股东利益建立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增加收入是经营者的天职,但是如果经营者只关注股东的利益,就会产生决策的偏差。他将公司治理视为一种安排,通过这种安排银行诱导或迫使经理层将利益各方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内部化。监管者实施监管原则,并代表零散的存款人的利益在银行的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作用。Macey and oHare(2003) 认为长期以来,在公司治理研究中,银行往往被作为改善其他公司治理绩效的重要力量,银行自身的公司治理问题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Arun and Turner(2004)认为:鉴于银行业公司治理的资本结构的特殊性,而作为银行主要出资者的债权人理所当然在银行公司治理中居于主导地位。此时,银行业公司治理关注的焦点就变为债权人经营者(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如何通过制约股东与经营者的合谋,改善内外信息不对称状况,控制经营风险以保护债权人利益,成为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外部监管介入以改善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效率。 巴塞尔银行委员会于1997年9月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是国际银行监管领域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发布后另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是在总结各国监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银行监管最佳做法的精辟概括,为各国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国外对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以James R.Barth, Jerry Caprio和Ross Levine为代表的研究小组,他们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对世界各国银行监管的现状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查:1999年107个国家;2003年152个国家。收集了各国银行监管方面的大量数据,然后以这些数据为基础从银行发展、银行业绩和银行稳定性方面考察银行监管效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2年发表的银行监管:什么最有效。Bilin Neyapti and Nergiz Dincer (2004)以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及相关文件为依据,将其细化为98个指标来评价转型国家银行监管的法律框架。指标几乎涉及到银行监管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这些指标被用来评价银行监管的有效性。然而不足之处在于这些理论只是回答对金融业为什么要进行监管或者说金融业是否需要监管这样一个问题,远远没有解决银行监管有效性的全部甚至是主要问题。巴塞尔委员会于2006年10月发布的修订版的有效银行核心监管原则则是基于1997年以来各国监管制度和实施方面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人们的认识也不断加深的情况,对核心原则及评估方法进行修订。巴塞尔核心原则规定了有效监管体系应遵循的25条原则。这些原则无疑对银行监管效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成为衡量银行监管有效与否的参考范本。Goodhart and Charles(2008)的研究表明目前的金融危机对现行的监管制度确实提出了巨大挑战。无独有偶,基于对90年代瑞典银行危机的研究,Molin and Johan等(2008)发现当前的金融危机与之具有类似之处。为了应付危机,不仅要实施有效的解决措施,更应当对现行金融监管进行深刻反思。1.2.2 国内文献综述自从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内有关金融监管的研究逐渐多起来,对国外监管理论的介绍也日益增多。林海(2000)利用合约理论分析了中国金融监管机制。周道许(2000)和刘宇飞(1999)是关于金融监管的较全面的论述;张忠军的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涉及到了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与基础;林平的银行危机监管论将我国的银行问题提高到了危机监管的层次;从整体上看,国内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国外金融监管理论的介绍和引进。国内对银行监管有效性进行研究亦有为数不多的几位:江曙霞对资本充足性管制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1995);秦宛顺、靳云汇、刘明志(1999)和刘宇飞(1999)对银行监管的成本及收益进行了初步研究、评价;陈建华、程杞国对金融危机与银行监管的有效性进行过研究(2000)。王兆星(2001)认为:作为有效监管的先决条件,除了需要有稳健且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外,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效的市场约束和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即有效监管的市场基础架构。赵海城、谢霖(2003)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认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银行业经营的风险,从监管角度看则可以弥补其他监管手段的不足而造成了监管缺陷。另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因此贯彻内部控制指导原则要求,保证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有效运行将是监管工作的重点所在。孟艳(2007)则是以公利、成本、结果三个角度为判断基点,把公利作为银行监管的最终目标,按照成本收益原则以设计的监管指标来量化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为评价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吴颜(2008)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是由于现行金融监管被扭曲,华尔街在政府的纵容下变得无限贪婪造成的。师子奇(2008)则对这种“贪婪”的膨胀以及监管机构的纵容态度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认为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贷款机构、评级机构、证券公司没有制定详细的监管规则以预防并建和惩罚他们的违规行为。廖岷(2008 )也认为金融市场和产品复杂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提升监管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值得认真思考。我国国内对于商业银行监管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相对不多,主要有: 刘晓勇(2001)的公司治理与有效银行监管问题研究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前提。基于我国银行监管基本缺陷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银行监管缺乏有效性。他认为应从关注银行公司治理入手,建立银行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硬约束从而提高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2004年,中国银监会出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2006年整合修改为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该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所有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该评级体系采用国际通用的骆驼评级体系,其中第三项管理要素评级的第一部分即为公司治理评估,评估的主要要素包括: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银行公司治理的决策机制;银行公司治理的执行机制;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和银行公司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周静(2007)的浅议银行监管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从商业银行自身特殊性出发,就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银行监管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关系密切,银行内部的治理是银行监管的基础,同时中央银行的监管有助于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傅英略(2007)的银行监管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认为:建立以公司治理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提高我国银行业竞争能力,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必然选择。该文从银行监管当局视角探讨了推动银行公司治理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强对公司治理建设的指导和督促;强化对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管;完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促进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等。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二部主任楼文龙(2008)的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监管实践与思考认为:健康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有助于商业银行将外部的科学刚性监管转化为持续健康发展和严密防范风险的内在动力,有效的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建设具有催化和促进作用。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从以上研究成果尤其是我国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有效监管关系研究时日不多,成果尚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基于两者之间的规范性分析,在实证分析方面略显不足。与此同时,就我国国内而言,无论是监管理论还是监管模式,无论是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还是治理模式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借鉴国外理论经验、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出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使之能更好的契合有效监管要求,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防范和化解风险意义很大。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基于监管有效原则,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使之更好的契合我国以及国际上的监管要求,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的公司治理与监管的相关性作了分析。在次贷危机引发的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基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无效的监管问题再次暴露出来,成为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这两个热点问题联系在一起以期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契合银行监管要求。1.3.1 本文的层次脉络及框架结构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论基础 银行有效监管公司治理理论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监管有效性理论基础上提出假设设 从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激励、股权集中度四个方面选取变量作为公司治理自变量指标;从银行效率、稳定性以及保护存款人角度三个方面选取资本收益率、不良贷款比率以及流动性比率作为有效监管因变量指标通过有效监管的代表性指标与公司治理指标构建回归模型董事会规模指标、监事会指标以及高管薪酬指标没有表现与监管有效性指标的显著线性关系股权集中度指标、高管持股指标以及独立董事比率指标与监管有效指标呈显著线性关系根据回归检验结果提出以下相关建议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和谐监管”理念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有效监管内部环境大力推进银行法制环境建设,优化有效监管外部环境全文共分为五部分。本文的框架结构如下:第一部分 主要从次贷危机说起,指出当前金融危机大背景下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监管面临的问题,通过监管过程中问题分析发现加强我国银行公司治理的必要性。随后本部分就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 主要对监管有效理论及公司治理理论进行界定及阐述,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及银行监管的目标,并就商业银行监管与公司治理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三部分 首先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发展的三个阶段,紧接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进行评价,指出了当前我国的银行的监管尚处于半有效或者无效的状态。最后指出当前公司治理状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尚存的问题。第四部分 针对公司治理与有效监管的关系,本部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选取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1-2008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以公司治理核心指标(董事会、监事会、股权集中程度、高管激励等几个方面)作为自变量,以监管核心指标(不良贷款比率、资本收益率、流动性比率)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二者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第五部分 通过以上两部分分析,提出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有效监管内部环境;大力推进银行法制环境建设,优化有效监管外部环境;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和谐监管”理念。最终实现银行监管有效的目标,减少商业银行的各种风险。1.3.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用以下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1)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本文在监管有效性和公司治理等基础理论的论述以及对相关文献的提炼方面,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而在监管有效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面,本文则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具体说来,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有效性指标与公司治理指标的分析论证,本文主要利用描述性统计、线性回归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本文充分运用相关理论,包括金融监管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并使之服务于本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1.3.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本文的创新点:(1)鉴于屡屡爆发的银行倒闭事件,公司治理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对于公司治理或者银行有效监管的单方面研究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的文章并不很多。本文通过从公司治理的视角来考察其与银行监管效果的联系,以求通过不断改进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来契合有效监管。(2)根据中央最新文件指示精神,本文将和谐监管的理念引入本文。通过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综合考虑,力图实现满足多方利益要求的有效监管。本文的难点:首先,由于对于公司治理与银行有效监管联系的文章并不很多,所以可供参考的文献并不是很多,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也是本文研究的难点所在。其次,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我们把衡量银行有效监管的具体目标确定为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公众信心、提高银行效率、避免发生金融体系的紊乱等一系列个利益相关体利益的综合。但是,各利益相关体的利益往往会出现相冲突。为此,有效地协调各利益各方间的矛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各方共赢的“和谐监管”理念,是我们所崇尚的有效监管。有鉴于此,我们把银行有效监管确定为银行高安全性、充足流动性以及高盈利性这样一种状态。再次,如何具体地对有效监管加以衡量以确定银行有效监管与否的“临界状态”难以具体量化,即:对监管有效、半有效以及无效的具体判断比较棘手。73第二章 商业银行有效监管与公司治理理论2.1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2.1.1“金融不稳定假说”与金融脆弱性问题“金融不稳定假说”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的形成始于1963年明斯基在任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时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它”会再次发生吗?(“它”指大危机)。以此文为出发点,明斯基在随后三十年中出版的各种论著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今天为众多文献广泛引用的“假说”。该假说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信用创造机构和借款人相关的特征使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即不稳定性是现代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Minskey把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归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但其潜在和更重要的内涵在于表明金融危机是与金融自身内在的特征紧紧相关的,即金融的内在不稳定性使得金融本身也是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Minskey承认银行脆弱、银行危机和经济周期发展的内生性,银行和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为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认为政府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银行脆弱性。案例研究方面,他的理论可以较好地描述20世纪30年代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的情况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泰国的情况。 自1982年首次提出“金融不稳定假说”后,金融脆弱性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论。Minsky及其追随者认为,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它们在系统内增加风险性业务和活动,导致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因而需要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从对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方面所做的研究表明,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由于三方面的原因而存在较大的脆弱性:短借长贷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导致了金融机构内在的非流动性;通过从银行体系的传染性和系统风险的角度分析,个别银行比其他企业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失败;银行业也比其他产业更加脆弱、更容易被传染。其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比较低的资本与资产比率或比较高的杠杆率,能够为损失提供补偿的空间很小;第二,比较低的现金资产比率,通常要变卖能获得利润的资产来弥补存款债务;第三,较高的债务需求和较高的短期债务在总债务中所占的比重。Kaufman研究表明,由于银行业较高的杠杆率,资产又多配置给不透明的、非流动的、比较困难的市场,因而在存款人与银行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加剧了公众预期的不确定性;并且,银行之间的拆借及其支付系统使它们的财务更紧密地缠绕在一起,使得银行的支付困难产生交叉影响。即:一家银行对另一家银行的违约会影响到该银行承担另一家银行的责任,从而使任何一家银行的困难甚至破产都会很快传播到其他银行。另外,银行经营失败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发生较快,所以银行业的确存在着较高的脆弱性和传染性;一旦金融恐慌引发挤兑,很容易出现连锁的“技术性破产”。对此有著名的银行挤兑模型, 其根本思想是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其基本功能是将不具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的资产。但是,正是这种功能本身使银行容易遭受挤兑。戴蒙德和迪布维格(Douglas Diamond和Philip Dybvig,1983)在银行挤提、存款保险和流动性一文中,剖析了银行业的内在不稳定性,银行业在提供流动性转换过程中潜在着银行挤提的可能性。银行业的稳定高度依赖于市场信心的维护,但是,信息的不对称却可能使存款人在挤提预期下产生恐慌心理,从而使竞相挤提成为一种均衡状态。而在此过程中,即使健康的银行业可能会因挤提传染而发生倒闭。银行体系的这种内在不稳定性是无法通过银行自身来解决的。德沃特里庞和泰勒尔(Mathias Dewatripont和Jean Tirole,1994)的“代表假说”认为银行的治理结构具有内在缺陷性,银行的债权主要由中小投资者与其它金融机构持有。小投资者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去搜集信息或者干预银行管理。储蓄者需要一个公共或者私人机构代表他们在银行绩效不佳时实施外部干预,政府监管在于为储蓄者提供有积极性的代表。这些理论从系统性风险、存款人缺乏能力监控银行等不同角度描述了银行业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认为应该通过监管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2.1.2 商业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界定由于银行存在不稳定性及巨大的外部性,所以其自建立之初就受到严格的监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银行监管才是有效的呢?研究银行有效监管存在一个利益出发点的问题,即从谁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监管效果是有效的,或者说谁是银行有效监管的受益者。政府、银行、公众都有自己的本位利益;政府官员希望自身的政治或者经济满足感最大化;银行希望实现利润最大化;存款人希望存款安全、收益较高;纳税人希望监管当局节约监管成本等等。由于利益冲突的存在,对一方有效的银行监管可能会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成为无效监管。例如监管宽容、监管捕获等行为虽然可以维护银行利益和监管者的利益,但它们却损害了纳税人、存款人等社会大众的利益。公平与公正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要求,政府监管本身也是一种公共政策,所以,我们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即是否有利于社会公众整体的角度来研究银行监管的效果。这里的公众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主要包括存款人等银行债权人、银行股东等投资人、纳税人、银行服务消费者等。鉴于银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很难以准确和具体化的的数值来评判究竟银行的监管是有效、半有效抑或是无效。在此,我们在参考银行监管目标的基础上,不妨通过实施银行监管相关举措后所达到的状态是否满足监管目标的要求来加以评判银行监管的效果。首先,出于对银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性考虑,银行应具备高度的安全性,这是由银行的巨大外部性决定的。根据2006年10月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有效的银行监管应该使得银行具备准确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各项政策和程序,满足市场风险暴露规定具体的限额和/或具体的资本要求。在核心原则的25条原则中,原则8-原则16分别是从信用风险、不良资产准备金数额、大额风险暴露限额、对关联方的风险暴露、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对银行有效监管各类风险所需要达到的状态进行了阐述,对于银行各类风险的重视可见一斑。故此,我们有理由将商业银行稳健性作为衡量银行监管有效的重要尺度。其次,银行应满足存款人随时的提现要求,即满足流动性的需求,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核心原则原则6就明确提出充足的资本充足率是有效银行监管的一个重要原则,至少对于国际活跃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不应低于巴塞尔的相关要求。我国银监会对资本流动性方面的重视表现在:截止2009年底我国银监会对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中小商业银行为10%,高于巴塞尔协议的8%的监管要求。同时,原则13对流动性风险的识别、检测、控制和管理以及建立起的应对流动性问题的应急预案都充分说明了银行监管有效的流动性维度的重要性。再次,银行应具备高效率和强竞争力,在此我们不妨通过银行经营成果综合性的指标即银行的盈利性来加以衡量。这是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有效银行监管的结果应该是使银行的各类风险不断降低,边际成本日渐降低,边际收益日趋上升,收益稳步提高。银行业的效率不仅事关自身生存与发展,也是维护一国金融体系安全、有效防范国外银行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