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第三课时 诗歌鉴赏(二)_第1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第三课时 诗歌鉴赏(二)_第2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第三课时 诗歌鉴赏(二)_第3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第三课时 诗歌鉴赏(二)_第4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第三课时 诗歌鉴赏(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3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第三课时 诗歌鉴赏(二) “ 风神初振 ” 的初唐诗 第三课时 诗歌鉴赏(二) 教学目标: 1、从军行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情感以及三、四两句实而不拙,五、六两句虚而不浮的艺术效果。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 之感。 教学过程: 一、杨炯从军行 (一)朗诵诗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2 / 13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作者简介 杨炯 (650 693? ),唐代诗人。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 “ 初唐四杰 ” 。他于显庆四年( 659)举神童。上元三年 (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 (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 ,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 (690),任教于洛 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 (692)秋后迁盈川令 ,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 30 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 20 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 搜辑汇编有盈川集 10 卷 ,附录 1 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 13 卷。 (四)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 平调曲旧题。 “ 烽火 ” 句:化用汉书 匈奴传 “ 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 ” 语意。西京,指长安。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 “ 牙 ” ,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 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 封禅书: “ (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 3 / 13 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凋:此处意为 “ 使脱色 ”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2、评讲学习与评价上第 2 小题( P2) 3、说说诗人是如何描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情景的? 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 4、具体分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 “ 从军行 ” ,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 “ 烽火照西京 ” ,通过 “ 烽火 ” 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 “ 照 ” 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 心中自不平 ” ,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 自 ” 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 “ 牙璋辞凤阙 ” ,描写军队 辞京出师的情景。 “ 牙璋 ” 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 凤阙 ” 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 “ 牙璋 ” 、 “ 凤阙 ” 两词,4 / 13 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 “ 铁骑绕龙城 ” ,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 铁骑 ” 、 “ 龙城 ” 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 绕 ” 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 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 “ 旗 ” 和 “ 鼓 ” ,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 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 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5 / 13 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 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 “ 牙璋 ” 对 “ 凤阙 ” ,“ 铁骑 ” 对 “ 龙城 ” 。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二、王勃滕王阁 (一)朗诵 诗歌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6 / 13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 676 年)卒,年 28 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649 年)。而王勃春思赋载: “ 咸亨二年( 671 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 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 65o 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 650 年),卒于上元三年( 676 年),生年 27 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 27 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 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 “ 九岁读颜氏 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 664 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7 / 13 “ 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 ” 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 666 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 14 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 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 “ 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 。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 杨炯传说:“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 671 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8 / 13 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 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 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9 / 13 上元二年( 675 年) 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 “ 南昌故都,洪都新府 ” ,都督便 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 “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 ,沉吟不语。等听到 “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都督不得不叹服道: “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 。唐才子传则记道: “ 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本传说王勃 “ 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 “ 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 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 ” 据此可知王勃文10 / 13 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勃虽然只活了 27 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 16 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诗歌欣赏 1、根据注 释,初探诗意。 2、评讲学习与评价上第 1 小题( P2) 3、具体分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 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 “ 南浦 ” 、“ 西山 ” 、 “ 闲云 ” 、 “ 潭影 ” 和 “ 槛外长江 ” 都从第一句“ 高阁临江渚 ” 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 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11 / 13 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 “ 随立随扫 ” 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 ,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 “ 渚 ”“ 舞 ”“ 雨 ” 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 “ 悠 ”“ 秋 ”“ 流 ” 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 “ 闲云 ” 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 “ 南浦云 ” 衔接, “ 潭影 ” 二字故意避开了 “ 江 ” 字,而把 “ 江 ” 深化为 “ 潭 ”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 “ 日悠悠 ” 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 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 “ 几 ” 一 “ 何 ” ,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12 / 13 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