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X NG-SDH以太网单板RSTP特性专题.doc_第1页
OptiX NG-SDH以太网单板RSTP特性专题.doc_第2页
OptiX NG-SDH以太网单板RSTP特性专题.doc_第3页
OptiX NG-SDH以太网单板RSTP特性专题.doc_第4页
OptiX NG-SDH以太网单板RSTP特性专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ptiX NG-SDH以太网单板RSTP特性专题文档密级:内部公开资料编码产品名称OptiX NG-SDH使用对象技术支持工程师产品版本V100R001及其以上版本编写部门数据特性研发资料版本V1.10OptiX NG-SDH以太网单板RSTP特性专题拟 制:黄沛 60006269日 期:2006-11-15审 核:日 期:审 核:日 期:批 准:日 期:华 为 技 术 有 限 公 司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修 订 记 录日 期修订版本描 述作 者2006-11-15V1.00初稿黄沛 600062692008-1-5V1.10文档整体优化OSN产品族2019-11-16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第2页, 共35页OptiX NG-SDH以太网单板RSTP特性专题文档密级:内部公开目录1概述71.1原理71.1.1问题的提出71.1.2生成树的解决方案81.1.3生成树的原理81.1.4生成树的实现131.1.5生成树的管理151.1.6快速生成树161.1.7动态过滤数据库的清空规则201.1.8快速生成树和生成树的兼容202组网配置及使用建议212.1典型组网212.2网管配置212.2.1各网元业务配置图232.2.2配置过程252.2.3查询STP/RSTP运行信息333测试指导343.1测试仪表343.2测试项目343.3测试方法344故障处理344.1故障处理思路344.2典型问题处理354.2.1案例一:RSTP端口异常Discarding355已知缺陷介绍35图目录图1环形网络图7图2生成树对环形网络处理图8图3STP端口状态图10图4RSTP典型组网图21图5NE1和NE2的单板信息22图6NE3的单板信息22图7业务配置图23图8VB挂接端口配置图29图9创建VLAN30图10使能RSTP图133图11使能RSTP图233表目录表1 配置BPDU报文格式11表2 TCN报文格式12表3 RSTP BPDU报文格式16表4 STP和RSTP端口状态的对应关系19表5 以太网业务连接关系对照表123表6 以太网业务连接关系对照表224表7 转发过滤表24表8 网桥优先级表25表9 配置STP/RSTP的简要过程25表10 以太网接口基本属性参数说明26表11 以太网接口TAG属性参数说明26表12 以太网LAN业务参数说明28表13 网桥参数说明31表14 端口参数说明32表15 内部端口状态34关键词:RSTP摘 要:RSTP功能是NG-SDH产品支持二层交换功能的数据单板所支持的基本功能,到目前为止各数据单板的RSTP功能的实现方式基本一致。本文以EMS4/EGS4单板为例,详细的说明了RSTP的产生背景,原理,工作方式,适用场景,配置方法,测试方式以及现有的缺陷。缩略语清单: Abbreviations缩略语Full spelling 英文全名Chinese explanation 中文解释RSTPRapid Spanning Tree Protocol快速生成树参考资料清单:无OptiX NG-SDH以太网单板RSTP特性专题1 概述1.1 原理1.1.1 问题的提出图1 环形网络图对于二层交换,面临的拓扑往往是存在环路的。以一个完全拓扑为例,如图1所示。 从一个网桥A到另一个网桥B有数条路径,当网桥A发送一条广播或多播报文时,网桥B会收到从网桥A直接发送的报文,网桥C转发的报文,网桥D转发的报文。随后,网桥B将收到的从网桥C和网桥D分别转发的报文,再次转发到网桥A。网桥A又可能继续转发这个报文。上面的例子很明显有如下问题:1. 存在链路冗余,浪费网络资源2. 存在以太网环路,形成网络风暴。生成树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协议。1.1.2 生成树的解决方案如果将环形网络中适当地阻塞某些端口,最终使拓扑成为树状,每两个网桥之间都只有一条路径,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图1的拓扑结构,经生成树算法处理后,假设得到新的树状拓扑,如图2所示,上面提到的问题可以得到根本解决。图2中,打叉的地方表示网桥的端口已阻塞;该端口所连接的链路已不能传送用户数据报文,即图中的虚线。图2 生成树对环形网络处理图1.1.3 生成树的原理1. 基本概念F 网桥ID由网桥的优先级和全局唯一的MAC地址组成的编号。占用64位,其中优先级在高16位,MAC地址在低48位。整个网桥ID在生成树中也代表优先级,ID越小,在BLAN上的优先级越高。F 端口号和端口ID端口ID由端口的优先级和网桥上唯一的端口号组成。 占用16位,其中优先级在高8位,端口号在低8位。整个端口ID在生成树中也代表优先级,ID越小,在网桥中的优先级越高。F Root桥接LAN上优先级最高的网桥。BLAN上只有一个root,它是与之相连的每个 LAN的指定网桥。root是一个生成树的运行结果,不是生成树的参数。F 指定端口对LAN而言,是向root方向连接,并向root方向收发帧的端口。每个LAN上有一个指定端口,指定端口是网桥发送CBPDU的端口。 F 指定网桥指定端口所在的网桥。每个LAN上有一个指定网桥。指定端口要拷贝网桥的信息,所以指定网桥的选择要在根端口选择之后。 F 根端口 对网桥而言,是向root方向收发帧的端口。是记录最佳信息,并作为发送时的信息标准端口。所有端口都记录收到的更优信息,但只有根端口记录更优配置超时值。网桥要拷贝根端口记录的信息。 每个网桥上处于Forwarding状态的端口一定是根端口或指定端口。 F 备用端口处于Enabled状态,但既不是根端口也不是指定端口的端口。属于拓扑结构的一部分。F 路径值判定报文通过网桥端口发送所需开销的衡量标准。端口速率越大,路径值越小。F 指定路径值端口收到root发出的帧,所需的最小开销(cost)。 每个端口都有一个指定路径值。指定端口的指定路径值是网桥的根路径值。F 根路径值root端口的指定路径值与root端口的路径值之和。网桥有一个根路径值。F 指定root认为是root的网桥。指定root最终只有一个能成为root,即最终所有网桥的指定root都是同一网桥root。端口和网桥都有指定root。指定端口的指定root和网桥的指定root以及 根端口的指定root是同一个网桥。指定root是生成树的一个参数。2. 端口状态端口有两种基本状态:Enabled和Disabled。Enabled又分为四种状态:Blocking、Listening、Learning和Forwarding。Disabled(关闭):在这种状态下,端口不参与拓扑,不转发任何报文。这种状态可以有Enabled的任何状态转变得到,而由这种状态进入Enabled,必须到Blocking。由于不是拓扑的一部分,生成树无法控制这种状态,而必须由管理控制。图3 STP端口状态图Blocking(阻塞): 在这种状态下,端口属于拓扑的一部分,不转发报文。Listening(侦听): 在这种状态下,端口属于拓扑的一部分,可转发BPDU ,丢弃帧,是拓扑生成或转变过程中暂时的一种状态。Learning(学习): 在这种状态下,端口属于拓扑的一部分,可转发BPDU,丢弃帧,是拓扑生成或转变过程中暂时的一种状态。Forwarding(转发): 在这种状态下,端口属于拓扑的一部分,可转发帧和BPDU。通过控制端口的状态,使某些端口最终进入Forwarding或Blocking,凡是存在环路的地方都断开其中的至少一个端口,以避免环路。这是生成树算法的根本目标。3. BPDU生成树使用专用协议数据单元网桥协议数据单元BPDU(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BPDU分为两种:配置BPDU(CBPDU)和拓扑更改通知BPDU(TCN)。CBPDU报文用于在各网桥之间相互传递网桥和端口的信息。在生成拓扑时和回应TCN报文时,都需要发送CBPDU。TCN报文用来通知父节点拓扑需要更改。F CBPDU的格式如下:表1 配置BPDU报文格式协议ID12协议版本ID3BPDU 类型4标志组合5Root ID678910111213根路径值14151617网桥ID1819202122232425端口ID2627消息时限(MessageAge)2829最大时限(MaxAge)3031HelloTime3233传递时延(ForwardDelay)3435F 拓扑更改通知BPDU表2 TCN报文格式协议标识符12协议版本标识符3BPDU 类型44. 生成树的计时器生成树使用六种计时器,包括三个网桥计时器:Hello计时器、Tc计时器、TCN计时器,以及三种端口计时器Hold计时器、Message计时器、Forward Delay计时器。F Message Age计时器仅用于非指定端口。用来检查网络是否出现失败。端口有一项Message Age参数 ,Root产生CBPDU时,会将这个值清零,并将它放在BPDU中发送。当端口收到更优CBPDU后,用它修改Message Age计时器的当前计时值。端口转发CBPDU时,会将Message Age加上一个固定的增量。只有阻塞的端口和root端口才会打开Message Age计时器。非指定端口的Message Age计时器一直处于打开状态,收到优于或等于记录的报文时,将Message Age计时器的计时值更改为报文的Message Age。端口的Message Age计时器一旦超时,算法将认为拓扑需要重配。F Hello计时器是root使用的计时器。用来保证root定期产生CBPDU。在拓扑生成和更改期间,保证拓扑生成;拓扑稳定后定期发送CBPDU到各网桥,以表示拓扑运行正常。F Hold计时器指定网桥使用的计时器,用来保证两次BPDU发送之间有一个最小时间间隔,不至于过于频繁地发送。发送CBPDU时把它打开。当有CBPDU需要发送时,先等待该计时器到期,到期才发送。如果等待期间又有CBPDU需要发送,新的CBPDU会覆盖旧的CBPDU。 Hold计时器是非定期不是定期打开,定期关闭计时器,从传送CBPDU时开始计起,到期若没有CBPDU需要传送就关闭了。F Topology Change计时器root使用的计时器。在root收到TCN后的一段时间内,收到更优信息,并失去root资格(后需要等待TC时间),才发送TCN。F TCN 计时器非root的网桥使用。当拓扑结构变化或报文age到期,引起发送TCN之后,定期(Hello time)发送TCN,直到网桥成为root或拓扑更改已认可。TCN计时器的打开与发送TCN是一一对应的。F Forward Delay计时器所有处于Listening、Learning状态的端口使用的计时器。控制Listening-Learning和Learning-Forwarding的转换。端口在进入Listening时打开该计时器,计时器到期,自动转换为Learning,并重新打开计时器。下一次计时器到期,端口自动转换为Forwarding,并停止该计时器。1.1.4 生成树的实现1. 几个判断和选择F root端口选择(root bridge 生成仅仅由 id 决定)每个网桥都要选择root端口,root端口最多只有一个。选择方式如下:首先,必须是Enabled的非指定端口,而且拥有一个比网桥ID更高优先级的指定root参数的端口。若满足这个条件,那么,指定root优先级最高的端口是root端口。I. 如果有两个以上端口有最高优先级的指定root参数,则这些端口中根路径值最低的端口是root端口。II. 如果有两个以上端口优先级最高,而且根路径值最低的不止一个,则指定网桥ID最小的端口是root端口。III. 如果有两个以上端口满足优先级最高、根路径值最低,且指定网桥ID最小,则最高优先级的指定端口是root端口。IV. 如果以上条件都相同的端口有两个以上,则其中优先级最高的端口是root端口。其次,如果不能满足这个条件,就认为root端口不存在。网桥的指定root就是自己。F 指定端口选择网桥可能有多个指定端口,也可能没有指定端口。依次检查以下条件,如果发现符合其中任意一条,就选为指定端口:a) 已经成为指定端口的端口。b) 端口的指定root参数不同于网桥指定root参数的端口。c) 端口的指定路径值大于网桥的根路径值的端口。d) 如果端口的指定路径值等于网桥的根路径值,则端口的指定网桥大于网桥ID的端口。如果端口的指定路径值等于网桥的根路径值,且端口的指定网桥等于网桥ID,则端口ID小于其指定端口的端口。F 更优消息判断是端口收到的CBPDU信息相对于端口所记录的信息而言,a) 如果收到的CBPDU中的root的ID小于端口的指定root的ID时,认为收到更优信息。否则,b) 如果两个root ID相等,而且CBPDU的根路径值小于端口指定路径,认为收到更优信息。否则,c) 如果以上路径值也相等,而且收到CBPDU中的网桥ID小于端口的指定网桥ID,认为收到更优信息。否则,如果以上各项都相等,但本网桥的网桥ID不等于端口的指定网桥ID,或收到CBPDU中的端口ID不大于指定端口ID,认为收到更优信息。F 端口状态选择对于root端口和指定端口:如果端口处于Blocking状态,设置为Listening状态,并打开Forward计时器,使端口状态自动向Forwarding状态转换。对于备用端口:如果端口没有Disable,就切换到Blocking状态。Blocking状态和Forwarding状态是可以自动地相互转换的。将某些端口阻塞,是生成树实现树状拓扑的根本途径。而当拓扑需要更改时,Blocking状态可以恢复到Forwarding状态,是生成树解决网络故障的一种自动恢复能力。1.1.5 生成树的管理1. 生成树端口的Disable和Enable由于Disabled状态不属于拓扑的一部分,所以生成树不对Disabled状态和Enabled状态进行自动切换。这个控制交给管理完成。某一个端口Disable或Enable后,不仅会对本网桥的各端口状态产生影响,也可能影响到其它网桥的某些端口状态。2. 更改网桥参数网桥的以下参数是可以更改的:a) 网桥Max Age;b) 网桥Hello Time;c) 网桥Forward Delay; d) 网桥优先级。值得注意的是,各网桥实际使用Max Age、Hello Time、Forward Delay都将通过互发CBPDU而得到统一,即只有root的 网桥Max Age、 网桥Hello Time、 网桥Forward Delay才真正起作用。Max Age是CBPDU的时限。其值越大,拓扑越稳定,但对拓扑故障的发现速度越慢。Hello Time是发送BPDU的时间间隔。其值越大,生成树所占用的网络资源越小,但拓扑的稳定性越差。Forward Delay是端口状态从Listening到Lerning,或从Lerning到Forwarding的切换延迟。其值越大,拓扑的稳定性越好,但建立拓扑的时间越长。控制网桥优先级是控制root选择的最便捷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优先级最高的网桥才可能成为root。3. 更改端口参数端口的以下参数是可以更改的:a) 端口优先级;b) 端口号; c) 端口路径值;端口优先级和端口号都是构成端口ID的元素,更改这些值会影响指定端口的选择,也可能影响到root端口的选择。端口路径值也是影响指定端口的选择、root端口选择的因素。根据前面选择过程可以看出,它的影响大于端口ID的影响。1.1.6 快速生成树1. 快速生成树的背景使端口状态能快速切换,缩短拓扑稳定时间,减少业务中断时间。2. 快速生成树与生成树的区别F 报文格式表3 RSTP BPDU报文格式协议ID12协议版本ID3BPDU 类型4标志组合5Root ID678910111213根路径值14151617网桥ID1819202122232425端口ID2627消息时限(MessageAge)2829最大时限(MaxAge)3031HelloTime3233传递时延(ForwardDelay)3435Version 1 Length36协议版本ID:RSTP中取值为0000 0010,STP中取值为0000 0000。BPDU版本:RSTP中取值为0000 0010,STP中取值为0000 0000。标志组合:bit1:RSTP中,如果是根网桥,则为拓扑更改标志;如果是非根网桥,则为拓扑更改通知;注意:这是RSTP和STP的一个重要区别。STP中,bit1不区分根网桥和非根网桥,一律为拓扑更改标志。Bit2:RSTP中用于指定端口发送的快速切换请求标志,STP中没有使用,取值为0;Bit3、4:RSTP中用于端口角色,STP中没有使用,取值为0;Bit5:RSTP中用于学习标志,STP中没有使用,取值为0;Bit6:RSTP中用于转发标志,STP中没有使用,取值为0;Bit7:RSTP中用于根端口发送的对快速切换请求的确认标志,STP中没有使用,取值为0;bit8:此比特RSTP和STP相同,都为拓扑更改响应。Version 1 Length:STP中没有这个字节,RSTP中才有。RSTP中,此字节现在还没有意义,取值为0000 0000。F 快速生成树中新增的概念1. 点到点属性:点到点属性有3种取值:1、True;2、False;3、Auto自动识别(auto)规则:读取端口工作模式,如果端口被配置成全双工或经过自协商协商成全双工,则也会将点到点模式设为TRUE。如果某端口角色为指定端口后,判断其点到点实际属性是否为True,如果为True则发送快速切换请求,如果为False,则不发送快速切换请求;接受到快速切换请求的端口,如果为根端口,则判断其点到点实际属性是否为True,如果为True则同步本网桥端口后发送快速切换请求响应,如果为False,则不做处理。2. 边缘节点:边缘节点定义为只与LAN相连的端口。我们可以设置某端口是否为边缘节点。当设置某端口为边缘节点后,会根据此端口能否收到BPDU报文来判断此端口是否实际为边缘节点。当某端口实际为边缘节点且为指定端口时,端口状态可以快速切换。如果端口实际为边缘节点,则其角色肯定只会为指定端口,因此,这个快速切换只会在端口从不使能设置为使能后使用。3. Backup端口:指定端口在本网桥的端口。4. Alternate端口:指定端口不在本网桥的端口。注:RSTP中端口角色没有阻塞端口。STP中的阻塞端口在RSTP中被细分为Backup端口和Alternate端口。F STP和RSTP端口状态的对应关系表4 STP和RSTP端口状态的对应关系STP Port StateAdministrative Bridge Port StateMAC OperationalRSTP Port StateActive Topology (Port Role)DISABLEDDisabledFALSEDiscardingExcluded (Disabled)DISABLEDEnabledFALSEDiscardingExcluded (Disabled)BLOCKINGEnabledTRUEDiscardingExcluded (Alternate, Backup)LISTENINGEnabledTRUEDiscardingIncluded (Root, Designated)LEARNINGEnabledTRUELearningIncluded (Root, Designated)FORWARDINGEnabledTRUEForwardingIncluded (Root, Designated)F 快速生成树中的快速切换4.6.6.1 快速切换根端口该端口最近不是Backup端口(2倍hello time时间内)的根端口不经延时直接切换到Forwarding状态,同时将网桥中最近是根端口(forward delay时间内)的指定端口切换回Discarding状态4.6.6.2 快速切换指定端口 属于边缘端口的指定端口不经延时而直接切换到Forwarding状态, 点到点端口通过握手协议快速切换:1. 点到点指定端口发送快速切换请求2. 点到点根端口收到请求后同步本地端口3. 点到点根端口发送同意快速切换消息4. 点到点指定端口收到根端口的同意消息后快速切换4.6.6.3 快速切换Backup和Alternate端口Backup Alternate端口不需延时直接切换到Discarding状态。1.1.7 动态过滤数据库的清空规则RSTP动态过滤数据库清除规则:1、 Alternate、backup端口在拓扑更改时,过滤数据库不需要清空;2、 边缘端口不需要清空;3、 收到拓扑更改消息的根端口、指定端口不需要清空;4、 检测到拓扑更改的根端口、指定端口需要清空;5、 没有收到拓扑更改消息的非边缘指定端口需要清空;6、 端口从根端口指定端口切换为alternate、backup时,需要清空;对于STP,当拓扑发生变化时,所有端口的动态过滤数据库都会被清除。1.1.8 快速生成树和生成树的兼容1. RSTP中支持的工作模式快速生成树中支持两种工作模式:快速生成树模式和生成树模式。默认为快速生成树模式。快速生成树模式中,收发RSTP BPDU,支持RSTP所有特性。生成树模式中,不支持端口快速切换,端口只收发CBPDUTCN BPDU。且生成树模式和快速生成树中的端口状态完全一样,即只有Discarding、Learning、Forwarding三种状态2. RSTP模式如何与STP模式兼容 网桥工作在RSTP模式时:1. 初始时端口发送RST BPDU2. 3秒稳定期后,如果收到STP BPDU,端口切换到发送STP BPDU3. 否则,端口保持发送RST BPDU3. 端口状态迁移仅当网桥工作在RSTP模式时允许执行该操作1. 将端口切换到发送RSTP BPDU;3秒后如果该端口收到STP BPDU,将切换到发送STP BPDU。 2 组网配置及使用建议2.1 典型组网以太网业务组网和端口分配如图4所示。图4 RSTP典型组网图2.2 网管配置根据增加的业务类型和业务量,需要在网元上增加以太网单板。NE1、NE2和NE3分别增加1块N1EMS4板和相应的接口板。NE1和NE2的单板信息如图5所示,NE3的单板信息如图6所示。图5 NE1和NE2的单板信息图6 NE3的单板信息2.2.1 各网元业务配置图NE1、NE2和NE3的业务配置图如0所示。图7 业务配置图NE2到NE1和NE3的以太网业务连接关系对照表如表5所示。NE1与NE3的以太网业务连接关系对照表如表6所示。表5 以太网业务连接关系对照表1业务属性F用户源网元NE2源单板-端口14-N1EMS4-1源时隙VC4-4:VC12-1VC12-5VC4-4:VC12-6VC12-10源VCTRUNKVCTRUNK1VCTRUNK2源VCTRUNK端口属性PEPE源端口工作模式自协商源端口TAG标识Access源端口VLAN ID11(根据用户需求设置)VB(Virtual Bridge)VB1挂接的端口PORT1,VCTRUNK1,VCTRUNK2宿网元NE1NE3宿单板-端口14-N1EM4-115-N1EMS4-1宿时隙VC4-4:VC12-1VC12-5VC4-4:VC12-6VC12-10宿VCTRUNKVCTRUNK1VCTRUNK2宿VCTRUNK端口属性PEPE宿端口工作模式自协商自协商宿端口TAG标识AccessAccess宿端口VLAN ID1111VBVB1VB1挂接的端口PORT1,VCTRUNK1,VCTRUNK2PORT1,VCTRUNK1,VCTRUNK2表6 以太网业务连接关系对照表2业务属性F用户源网元NE3源单板-端口15-N1EMS4-1源时隙VC4-4:VC12-1VC12-5源VCTRUNKVCTRUNK1源VCTRUNK端口属性PE源端口工作模式自协商源端口TAG标识Access源端口VLAN ID11(根据用户需求设置)VB(Virtual Bridge)VB1挂接的端口PORT1,VCTRUNK1,VCTRUNK2宿网元NE1宿单板-端口14-N1EMS4-1宿时隙VC4-4:VC12-6VC12-10宿VCTRUNKVCTRUNK2宿VCTRUNK端口属性PE宿端口工作模式自协商宿端口TAG标识Access宿端口VLAN ID11VBVB1挂接的端口PORT1,VCTRUNK1,VCTRUNK2NE1、NE2和NE3的转发过滤表如表7所示。表7 转发过滤表网元名称VBVLAN ID转发端口NE1VB111PORT1、VCTRUNK1、VCTRUNK2NE2VB111PORT1、VCTRUNK1、VCTRUNK2NE3VB111PORT1、VCTRUNK1、VCTRUNK2在此例中,规划NE1的网桥为根网桥。NE1、NE2和NE3的网桥优先级表如表8所示。表8 网桥优先级表网桥优先级NE1-VB14096NE2-VB18192NE3-VB1122882.2.2 配置过程在T2000上完成STP/RSTP的配置过程,配置过程如表9所示。表9 配置STP/RSTP的简要过程过程操作备注1创建单板必须2配置以太网接口必须3配置绑定通道必须4创建EPLn业务必须5配置转发过滤表必须6配置以太网单板到SDH线路板的交叉连接必须,请参见“3.4 配置EPLan业务”中的描述。7配置STP/RSTP必须业务配置过程中各参数的含义请参考网管的联机帮助。4. 创建单板在主视图上,双击NE1网元图标,打开网元板位图。参照NE1的单板配置图5,在板位“14”上,单击右键,在出现的单板中选择“N1EMS4”。确认N1EMS4板已经配置到14板位,单击“关闭”。按照步骤13的方法,创建NE2和NE3的以太网单板。NE2的单板配置如图5所示,NE3的单板配置如图6所示。5. 配置NE1的数据配置以太网接口以太网接口配置参数说明如表10、0和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所示。表10 以太网接口基本属性参数说明参数取值范围默认值设置说明端口使能禁止、使能禁止设置端口的使能状态:使能表示该端口允许业务接入,禁止表示该端口不允许业务接入。工作模式自协商、10M半双工、10M全双工、100M半双工、100M全双工、1000M半双工、1000M全双工、自协商以太网端口的几种工作模式,其中自协商能够自动的找出对接端口的最优组合的工作模式,方便维护,推荐使用这种模式。在配置的时候要注意,对接端口的工作模式必须一致,否则业务不通。最大包长度1518655351522即MTU(最大传送单元)。MAC环回不环回、内环回、外环回不环回设置MAC层的环回状态。PHY环回不环回、内环回、外环回不环回设置PHY层的环回状态。表11 以太网接口TAG属性参数说明参数取值范围默认值设置说明TAG标识TAG Aware、Access、HybridTAG AwareTag标识是用来设置处理的数据包类型。Tag Aware:端口只允许带Tag标签的数据包通过,不带Tag标签的数据包会被丢弃。 Access:端口只允许不带Tag标签的数据包通过,带Tag标签的数据包会被丢弃。Hybrid:两种数据包都处理,会把收到的不带Tag标识的根据本端口的VLAN ID号加上Tag标签。入口检测使能、禁止使能这里是指是否识别数据包中的Tag标签。如果禁止入口检测,则Tag标识就不起作用,端口将透传接收的数据包。缺省VLAN ID140951当“TAG标识”为Access或者Hybrid时,可以设置端口的缺省VLAN ID1 对于内部端口(VCTRUNK)没有设置的意义,保持默认配置(自协商)即可。2 对于外部端口建议根据端口的实际工作状态进行配置。在主视图中NE1的网元图标上单击右健,选择“网元管理器”。在单板树中选择14- N1EMS4单板,在功能树中选择“配置 以太网接口管理 以太网接口”,单击。选择“外部端口”,进行如下设置:选择“基本属性”选项卡,设置PORT1的端口使能为“使能”, 单击“应用”。选择“TAG属性”选项卡,设置PORT1端口的TAG为“Access”。其它项采用缺省值,单击“应用”。选择“内部端口”,选择“高级属性”选项卡,设置VCTRUNK1和VCTRUNK2的TAG为“Access”,单击“应用”。6. 配置绑定通道在“内部端口”页面中选择“绑定通道”选项卡。单击“配置”,出现绑定通道配置对话框。配置VCTRUNK1的绑定通道,在对话框中进行如下设置:1. 可配置端口:VCTRUNK1级别:VC12-xv方向:双向可选资源:VC4-4可选时隙:VC12-1VC12-5,单击按钮。配置VCTRUNK2的绑定通道,在对话框中进行如下设置:2. 可配置端口:VCTRUNK2级别:VC12-xv方向:双向可选资源:VC4-4可选时隙:VC12-6VC12-10,单击按钮。单击“确定”。7. 创建EPLan业务以太网LAN业务配置参数说明如表12所示。表12 以太网LAN业务参数说明参数取值范围默认值设置说明VB名称最多是16个英文字符或8个中文字符-设置VB名称。挂接端口-被挂接的端口,可能是PORT端口,也可能是VCTRUNK端口。VLAN ID14095-设置VLAN ID。配置转发过滤表。已选转发端口-配置转发数据的物理端口。在功能树中选择“配置 以太网业务 以太网LAN业务”。单击“新建”,弹出“创建以太网LAN业务”对话框。配置“VB名称”为“VB1”。单击“配置挂接端口”,弹出“VB挂接端口配置”对话框。参照NE1的业务配置图,在对话框中,做如下设置:1. 可选挂接端口:PORT1、VCTRUNK1和VCTRUNK2,单击按钮。单击“确定”。 图8 VB挂接端口配置图其它选项采用缺省值,在“创建以太网LAN业务”对话框中单击“确定”。8. 创建VLAN转发过滤表在功能树中选择“配置 以太网业务 以太网LAN业务”,选择“VLAN”选项卡。单击“新建”,弹出“创建VLAN”对话框。在“创建VLAN”对话框进行如下配置。1. VB:1-VB1VLAN ID:11已选转发端口:PORT1、VCTRUNK1、VCTRUNK2单击“确定”。图9 创建VLAN9. 配置以太网单板到SDH线路板的交叉连接在单板树中选择“NE1”。在功能树中选择“配置 SDH业务配置”。单击“新建”,出现“新建SDH业务”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进行如下设置:1. 等级:VC12方向:双向源板位:14-N1EMS4-1(SDH-1)源VC4:VC4-4源时隙范围:1-5宿板位:12-N1SL16-1(SDH-1)宿VC4:VC4-5宿时隙范围:1-5立即激活:是单击“确定”。按照步骤4的操作,在对话框中进行如下设置:1. 等级:VC12方向:双向源板位:14-N1EMS4-1(SDH-1)源VC4:VC4-4源时隙范围:6-10宿板位:7-N1SL16-1(SDH-1)宿VC4:VC4-5宿时隙范围:6-10立即激活:是10. 配置NE2和NE3的数据NE2和NE3的数据配置方法与NE1的数据配置方法相同,只是参数不同。配置过程请参见“5配置NE1的数据”。11. 配置STP/RSTP在启动RSTP协议前必须新建以太网二层交换业务。RSTP通过网桥优先级识别网桥,优先级的值越小,优先级越高。优先级相同的网桥,端口优先级的值越小,优先级越高。网桥的参数说明如表13,端口的参数说明如表14所示。表13 网桥参数说明参数取值范围默认值设置说明优先级0,4096,8192,12288,6114032768网桥的优先级,步长是4096。其值越小,优先级越高。Max Age(s)64020配置消息的最大生存周期。其值越大,拓扑越稳定,但对拓扑故障的发现速度越慢。Hello Time(s)1102配置消息的发送周期。其值越大,生成树所占用的网络资源越小,但拓扑的稳定性越差。Forward Delay(s)43015端口的状态转换延时。其值越大,拓扑的稳定性越好,但建立拓扑的时间越长。表14 端口参数说明参数取值范围默认值设置说明优先级0255128端口的优先级,步长是16。其值越小,优先级越高。端口路径值16553519判定报文通过网桥端口发送所需开销的衡量标准。端口速率越大,路径值越小。状态丢弃、转发、阻塞、监听、学习-端口状态,只能查询。边缘端口使能禁止、允许禁止是否使能边缘端口。端口使能禁止、允许允许是否使能端口。按照以下步骤启动RSTP。在主视图中,选中NE1网元图标,单击右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