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1_第1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1_第2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1_第3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1_第4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及其组成的经常使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 “ 思考练习 ” 中 1、 2、3 的问题。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斗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经由过程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熟悉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 二、重点、难点:体会露义深刻的句 子 b 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疑奉、责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一、谈话: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 “ 责备 ” 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2 / 8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主要词句,再接洽概括自然段段意。 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 到公开验证,紧紧环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论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教学目标: “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 “ 思考练习 ” 中 1、 2、3 的问题。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速度与重量有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 胜的狐疑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 “ 两个铁球,一个 10 磅重,一个 1 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 10 磅3 / 8 重的必定先着地,速度是 1 磅重的 10 倍。 ”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2 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熟悉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教师补充)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是 17 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 25 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3 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环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总结全文: 经由过程古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疑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力,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古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 认真、严谨的立场对待学习。 过渡:谁对谁错呢? 4 / 8 四、质疑接洽,精讲钻研。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 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疑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 疑奉 ” 是什么意思?(相疑的程度深,疑仰、崇奉) “ 册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1.高尔基曾说过 “ 册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1.学会 本课 10 个生字及其组成的经常使用词语。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疑奉的程度。) 2 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 “ - ” 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接洽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 :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 ?实验分几步 ? (a 自己试验 b 公开试验 )板书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 量有关)板书 b.从结果 “ 都 ” 、 “ 的确 ” 、 “ 总是 ” 三个词可以看出5 / 8 什么? 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立场?(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因陋就简。)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 结果如何?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3.减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8849968654463057916846118097280702970380621007025531143865990862202179879687264751223039426320357526426949202695421792321940202689104641067790976337335600638247933840471853698448497709095485133767916297819397069131002465472602243805852427513105358490966364844043738128427675114535619654541441008498615871572894726734551840276461864164615250652944052737649539010029765706481501066782757966441238988204724383622667621275105787581164676528435241324104767111288966 / 8 626949933239938532402555638546815634257817833193499478348851590324345745110682326463904154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 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 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 8 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入手下手倾斜,该塔由于 “ 斜而不塌 ” 名声远扬, 1590 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立场)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c 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体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疑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 们的料想之外。) 人们清楚明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7 / 8 对的。)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开导?(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疑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疑)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第二课时 2 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 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力?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提问: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8 / 8 时着地。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 25 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 生字词的情况。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 “ 速度与重量有关 ” 划掉。 板书假想: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试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