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docx_第1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docx_第2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docx_第3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docx_第4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分析【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越来越成为被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二者互为载体、互为依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教育目标上又具有一致性,那么如何将二者的关系进行有效的结合以促进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是本文所主要探讨的内容。【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关系前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对于中小学教学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者都是教育体系下两个不可或缺的构成条件,并且二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能正确的认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也是眼下我们需要真正去了解、解决的问题之一。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必要性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当下的中小学生面临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各个程度上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压力下中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如果任由这些情绪发展很容易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通过一些心理上的疏导来处理这类情绪,而传统的单单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德育教育如今已经明显的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化,忽视了平时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而需要对中小学生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更为显著的帮助。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从整体内涵上就体现了一定的差别性。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依托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来帮助中小学生更好的认清自我、认清世界、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心理健康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会中小学生处理各项人际交往关系,使中小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当前的学习与人际交往,以便中小学生面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适应过程和规划过程。本质上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而德育则是一种要求中小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理念形成一种良好的规范,这种规范使得中小学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的关注中小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但忽视了中小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情况,也产生许多弊端。二者的具体区别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是二者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哲学等理论为依托,而德育则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心。再者二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原则也有差别,德育本身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主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最后,二者的教育后果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失败可能使得中小学生产生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重者可能使中小学生产生轻生或自杀的念头。德育工作开展失败有可能导致中小学生在日后走向歧途。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虽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学目标相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以中小学生为中心,其本质上也是为了中小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思想道德政治规范上都是为了培养、健全中小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初衷都是不尽相同的。2、教育途径相同二者都是通过教育者开展相关课程来进行相关的渗透,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从具体的教育方式上看具有一致性。可以说,从本质上讲二者互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前提保障,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心理健康教育。3、教学内容有交叉性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内容的开展也是具有关联性的,比如对于某些心理问题的处理上,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中小学生一步步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反之在德育教学工作开展中,中小学生面对一些思想问题同样是需要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解决。中小学生的个人思想上出现问题,也许归根结底在于其心理上的困扰;中中小学生的心理上出现一些消极清雪,也许是与其个人思想的偏离有关。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二者一起考虑的。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并且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实行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那么由此可见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相互的,二者的教育理念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对方有益的一面来运用。比如,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更准确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来判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可以依托于教师在课上给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的方式来完成。或者通过心理学中常用的辅导方法来辅助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辩论赛等等方式。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德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教学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传授给中小学生,促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结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二者对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妥善的处理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完成教学目标。四、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与自助的活动,助人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要达到让学生自助的目的,只有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这一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以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必须做到: (一)全面性原则所有学生都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德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参与活动都要着眼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直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面向所有学生是基于所有学生都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基于教育资源公平分配、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了解和把握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立足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最大限度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所有活动;同时,还需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和深远。在家庭里,子女与父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论在情感上还是利益上,都是其它人际关系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心理教育中,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问题,了解心理保健常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指导家庭环境建设,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气氛、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提倡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要重视对家长的心理辅导,让家长端正教育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如何去关心子女的学业、建立适当的教育期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调节孩子的身心状态,全方面看待孩子的成才,尊重孩子个性差异,给孩子以人文关怀,而不是以自我的意志控制孩子的情感和行为,从而配合学校搞好心理教育工作。社会大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学校心理教育要关注的。现代社会的信息渠道众多,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成长中的学生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力,容易为多元的价值观所困扰,产生心理冲突;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要争取社会各方力量对心理教育的配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的目的。(二)发展性原则 中小学阶段,学生真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中间阶段,个体的自我概念变得更加心理化、更抽象化、更加完整一致。在心理特征上,首先表现出强烈的成人感,对一些传统的、官方的结论持异端,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语;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意见。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济上不能独立,又不得不从家长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家长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家长;其次,在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容易冲动的矛盾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使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充分而完美地展示出来,这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所在。所以尊重不同个体的发展规律,了解 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和心理差异等等。以耐心的陪伴和温柔的坚持来对待心理发展速度不一的独特的个体。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对待不同学生,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采用灵活的方法、手段和技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三)实践性原则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作指导,行动就会是盲目的、不自觉的,也是不巩固的。但是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行动,只有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和巩固起来的认识,才是深刻持久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只有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启示,才会真正增长见识和受到教育,才能解决他们认识上的问题,提高中他们的思想觉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它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中实践的作用,只有对学生在多次反复的实践活动中,提出适当的道德行为要求,进行行为训练。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通过实际活动才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进他们对思想品德要求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积极态度和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从而把自己获得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形成社会期望的优良品德。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功效的有效途径(一)巩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功倍的效果。案例一针对孩子喜欢听童话故事的特点,我翻阅了很多资料,编排了一些故事,将拼音教学寓于童话故事中,比如在学习了j q x 后,为了让同学们掌握v上省略两点的规则,我特意把ju,qu,xu三个音节写在黑板上,问,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个孩子赶紧回答,上两点没有了,另一个孩子说;,真淘气,见了鱼眼就挖去,又一个小女孩说“小小有礼貌,见了,摘帽行个礼,于是,我补充说,老师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我把从教学资料中搜集到的一个小童话故事讲给同学,有一天,小熊愚愚v见了好朋友j,q,x真是高兴,连忙伸出手要和他们握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戴帽子和别人握手不太礼貌,于是,小熊愚愚v连忙摘下帽子和他们一一握手,这样j,q,x,与v相拼的规则基本被孩子们掌握了。从案例中不难看出:该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为己任,针对孩子喜欢听童话故事的特点,将拼音教学寓于童话故事中,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激发学生不断进步,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求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中,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建立丰富表象,在讨论中思维互相碰撞,在练习中获得知识的内化,经历感性到理性、已知到未知的学习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二)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育效果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其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素质乃至行为素质都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各科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齐抓共管,把德育工作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同样,教师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会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培训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利用教师工作坊、沙龙讲座等形式对全体教师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师自身心态调节、教学工作做中的心理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技巧、师生心理沟通技巧等。通过对教师的心理培训,可以促进教学工作开展更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教师更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产生融洽的师生关系,也使教师自身能更好的面对职业压力。案例二刚入学的孩子天真活泼,喜唱好跳,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势必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于是我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快乐因素,把欢乐引进课堂,比如说悄悄话游戏,在学了字母b、p、m、f后,同桌俩人,甲在乙耳边发b、p、m、f,中的某一个音,乙说出是哪一个声母。然后交换进行,再比如“交朋友”游戏,在学习了字母g、k、h,掌握了其发音要领,再学习他们与单韵母所组成的俩拼音节时,先让同学们做些字母卡片,叫一个同学拿着卡片“k”站在讲台上,面对同学问:我是字母k,谁愿和我交朋友,底下的同学亮出了自己手中的卡片a,跑上台来,说;“我愿和你交朋友”,然后把俩字母拼在一起,让同学读,另外,还有摘苹果游戏,“开火车”游戏等,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很浓。这类游戏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不难发现,通过提高教师的素质,采用贴近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有效保障。开设相关课程,丰富学生必要的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除了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外,还可利用活动课、社会活动等其他形式,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报告、讨论、座谈等。对年龄较小的青少年儿童,还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法国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的心理环境是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心理行为发生实际影响的事实环境。校园心理环境即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部形成的独特的校园空间环境和人文氛围,是校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总和。它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环境教育力量,是学生成长的另一门课程,表现学校的独特风格和精神面貌,是学校的灵魂精髓。良好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比拟的,是任何其他课程和规章制度所无法代替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校成员的心理感受、心理体验、心理发展甚至是对人的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产生心理影响和行为制约。案例三苏刚,男孩,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在班上成绩较差。苏刚上课时经常不认真听讲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打瞌睡。因违反课堂纪律秩序,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学习习惯不良,加上作业上很懒惰,本来速度也慢,导致作业经常拖拉。下课后却很有精神,只要学校中有什么新鲜事该不该参加,他都会参加,就算是上级部门到校检查他都跟随陪同,有次还闹出笑话,上级检查领导以为是学校派来做汇报的,在检查中向他询问一些学校情况,结果什么也不知。该同学只要使学生中发生的一些坏事他总是其中之一。经了解他只是随员,不是发起者。严重违反行为规范和班级纪律,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苏刚的父母文化较低,几乎只有小学文化,所以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管教孩子。从而致使苏刚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非常不理想。但是,经过几个月细心辅导,苏刚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听课认真了许多,有时还积极发言,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慢慢的容入到集体生活中。从苏刚同学的个案中我们不难发现,要解决此类问题,除了家长转变观念,转变教育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各种情境,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让老师和其他同学多与他接触,关爱他,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同时,在各种各样与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中,他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各个学科渗透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样也是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其他各科教学结合起来,需根据各科教学内容和学习的特性渗透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这就是课堂肉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教育主要做法有: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积极采取“和谐原则”、“兴趣原则”和“成功原则”创设学生乐学、好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二是充分挖掘各门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内容。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沟通的训练,可以利用语文中思想内容,美妙的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习惯,创造思维的能力,同时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思品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人生,看待自己和他人,培养学生良好健全的人格。因此,构建和谐气氛与良好关系的课堂环境,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按照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植入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与情感,开发学生的智力特性和非智力特性,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减轻学习压力,结合教学情况适时反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显得非常必要。(五)增强家长意识,扩大教育空间案例四王某,男,六年级的学生。父亲管得非常严厉,简单粗暴,缺少与孩子交流,孩子对父亲不敢说话,母亲又不能全方位看待孩子的成才,尊重孩子个性差异,给孩子以人文关怀而是以自我的意志控制孩子的情感和行为注意孩子想法,王某入小学后,不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差。具体事例 :(1)喜欢管闲事,喜欢惹人家,因而大家都不喜欢他。他也经常受到众人的嘲笑,感到自尊心受到损害,就喋喋不休地骂骂同学,一旦家长批评,他会发脾气,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是讨价还价讲条件。 (2)一次课间,他又去戏弄别的的同学,同学把这事告诉老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他马上情绪激动,暴跳如雷,大嚷嚷起来,还冲着老师同学骂骂咧咧,直到老师让全班同学评理,他渐渐冷静下来。事后,老师把这事告诉他家长时,他还要在一旁争辩。 (3)王某经常下课大玩特玩,到了上课时间却要求去小便。进教室后不能认真听课,吵得大家不能上课。从王某的例子可以看出,家长在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家长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状况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环境不良,会引起孩子多种心理问题。王某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自由散漫的个性。进入小学后,因行为习惯不好,与同学们不能友好相处而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并形成了心理障碍。他感情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只要有一件不如意的事就会使他忘记场合,忘记对象大闹一番,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思维方式偏激,心胸狭隘,敏感多疑,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总认为是别人和他过不去,对老师、同学与家长 的批评极为反感,老是怀疑别人说他的坏话。(六)优化整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立的教育。客观准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既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功能,更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整体特别是德育的功能整合,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整体功能的双向效益。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善于加强它们的互动对话,善于开展有关二者双向协作的教育实践,以促进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整合。当然,所谓的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合二为一”,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都有一定存在的必要。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心理教育就取消、代替道德教育,也不能因为有了道德教育就排斥、否定了心理教育。正确的态度是肯定二者的互通性,保持二者的差异性,注意二者的开放性。实践证明,不管学校原来的基础如何,重视了心理教育的学校和教师,其工作就更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