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地下森林断想九下 3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大靖初级中学赵楷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 “ 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 ” 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 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2 / 6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 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 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 8 年。 1972 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 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 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 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 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 / 6 1、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生字注音 浩瀚无垠 hn yn 袅袅 nio 鼎盛 dng 沙砾 l 万籁俱寂 li 啾啾 ji 镜泊湖 p 嶙峋 ln xn 瘠薄 (jb) 郁郁葱葱 cng 沉湎 min 吝啬 ln s 徘徊 pi hui 窥测 ku 愤懑 mn 孱弱chn 簌簌 s 崛起 ju 词语积累 浩瀚:形容广大,繁多。黑黝黝: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鼎盛:正当兴盛或强壮 。山崩地裂:山塌下来地裂开来。 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啾啾: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愤懑:气愤。崛起:兴起。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4 / 6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 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四、研读课文 1、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 2 段 ):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 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 惊讶。 第二部分 (3 20 段 ):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 (3 8 段 ):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 旦。 第二层 (9 20 段 ):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 (21 27 段 ):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2、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5 / 6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 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 !” ,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五、精读赏析 1、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 ?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 第一、二、三问: “ 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 ?”“ 你从哪里飞来 ? 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 一方面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 “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 ?” 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 恨情绪。 第七问: “ 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 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 “ 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 ?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 ” 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 本来这些描写可以移至文章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本文的第一印6 / 6 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六、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例: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七、小结: 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